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ought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 in Brecht' s Works
1
作者 Xue S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4-280,共7页
Brecht once concentrated on the theorie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which can be discovered in some works of him.Living in the turbulent times,Lao Tse and Chuang Tzu had dialectical observation of the troubled society,... Brecht once concentrated on the theorie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which can be discovered in some works of him.Living in the turbulent times,Lao Tse and Chuang Tzu had dialectical observation of the troubled society,which evoked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Brecht,and he began to re-interpret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 his own way.Through the verfremdung,in which Brecht was expert,Brecht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theorie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 with the seemingly irrelative western thoughts to help him to further develop his theory system.Such philosophically rich stories helped him to achieve the verfremdungseffekt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plot of the p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老子 作品 中国哲学 批判性思维 辩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rast of the View of Wittgenstein and Chuang-Tzu on Words and Meanings
2
作者 Wang L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5-280,共6页
Although Wittgenstein and Chuang Tzu lived in utter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imes,geography and culture,they both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What's more,they pointed... Although Wittgenstein and Chuang Tzu lived in utter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imes,geography and culture,they both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What's more,they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indeed many things out of the reach of language,namely,the "unspeakable".The essence of Wittgenstein's early philosophy advocates that one has to remain silent for the unspeakable whereas the"Taoism"of Chuang Tzu,on the premise of the recognition of remaining silent,puts forward the highest state of expressing the"unspeakable"- that is,whether to make a statement or not.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slight difference in textual representation and solutions,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y both focus their philosophical research on the"unspeak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庄子 对比度 词语 文化背景 文字表述 语言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德之旅与心游之路——孔子、庄子的旅游思想比较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小波 赵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0-73,共4页
孔子、庄子是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思想理论的创立者。孔子游历诸侯 ,在漫长的旅途中形成了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 ,庄子则在心游的空间里驰骋自己逍遥的心灵。他们的旅游境界各有千秋 ;君子三道和安贫乐道 ;礼乐社会和... 孔子、庄子是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思想理论的创立者。孔子游历诸侯 ,在漫长的旅途中形成了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 ,庄子则在心游的空间里驰骋自己逍遥的心灵。他们的旅游境界各有千秋 ;君子三道和安贫乐道 ;礼乐社会和至德之世 ;尽善尽美和无言之美分别是孔子、庄子旅游中的人生感悟、社会关怀以及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比德之旅 心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庄子》寓言中的水意象 被引量:5
4
作者 蒋振华 冯美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9,共3页
本文由《庄子》寓言中水意象出发,找出水文化对《庄子》寓言的深刻影响。庄子对水意象的崇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的宁静淡泊、水的博大积厚和水的无为无不为。庄子对水意象的青睐,即是对自然的尊崇,而水的自然之道,对后世的"山... 本文由《庄子》寓言中水意象出发,找出水文化对《庄子》寓言的深刻影响。庄子对水意象的崇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的宁静淡泊、水的博大积厚和水的无为无不为。庄子对水意象的青睐,即是对自然的尊崇,而水的自然之道,对后世的"山水精神"有着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水意象 博大 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的精神哲学与现代的潜意识概念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文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3,共5页
深入研究道家精神哲学,必须引入现代潜意识概念。道家的精神概念不仅包括有意识的活动,而且特别强调潜意识活动。道家的精神追求包括知道、得道、乐道三个环节,其实现主要靠潜意识活动。道家精神修养的过程是从意识状态开发,而逐步... 深入研究道家精神哲学,必须引入现代潜意识概念。道家的精神概念不仅包括有意识的活动,而且特别强调潜意识活动。道家的精神追求包括知道、得道、乐道三个环节,其实现主要靠潜意识活动。道家精神修养的过程是从意识状态开发,而逐步进入一种特别的潜意识状态。道家精神哲学有其特殊旨趣,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庄 精神哲学 意识 潜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意会观的欢会神契——野中郁次郎与庄子的意会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漆捷 刘仲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4-182,288,共9页
从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及其转换载体——BA(场所)和道(境界)、两类知识的转化方式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与比较野中郁次郎与庄子意会核心思想,基于此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取"创造"为核心的实践之"道"。
关键词 野中郁次郎 庄子 意会知识 言传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原创美学及其美育期待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凌皓 姜殿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0-214,共5页
庄子原创美学及其美育期待在先秦原创学术思想文化园林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由于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鲜有问津且考虑到庄子原创美学及美育思想的现代转换价值,笔者诚就庄子对美的系统观照、美感体现的独特人类精神境界及其艺术创造... 庄子原创美学及其美育期待在先秦原创学术思想文化园林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由于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鲜有问津且考虑到庄子原创美学及美育思想的现代转换价值,笔者诚就庄子对美的系统观照、美感体现的独特人类精神境界及其艺术创造思维思想导向进行初步探索,以为丰富当今的美学及美育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原创美学 美育期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少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1-37,91,共8页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对“知道”与“相信”的用法的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对比、揭示庄子与儒家对“自知”与“相知”的不同态度背后所寄托的不同生活或道德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知道 相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中“工匠精神”的原初形态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慧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工匠精神"体现着一种劳作中的精神状态,是指劳动者专注于劳作,既得到精妙绝伦的产品,又伴随着心灵的愉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工匠精神"的文化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庄子》中有对"工匠精神"淋漓尽致... "工匠精神"体现着一种劳作中的精神状态,是指劳动者专注于劳作,既得到精妙绝伦的产品,又伴随着心灵的愉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工匠精神"的文化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庄子》中有对"工匠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艺术精神,是解除了主体与自身、对象及世界之间的对抗,超脱了功利束缚的自由精神,它也代表了道家最高人格理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工匠 工匠精神 艺术精神 人格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传播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锦瑜 叶铁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33-137,共5页
庄子的“全生”哲学影响到庄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传播思想方面也不例外。庄子是一个媒介技术的悲观论者,他认识到了媒介功能的局限性,并提出超越媒介的设想。庄子的思想曾被西方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借鉴,但两人的传播观有同有异。
关键词 庄子 传播学 麦克卢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 被引量:9
11
作者 萧汉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庄子的人性素朴论是其德行修养观的基石。养中说是其居乱世的权宜之计,而修德乃至于达道才是其德行修养观的目标。修德的途径是坐忘,达道的具体表现是成为能够“适己之适”的真实的人。只有这样的真人,才能达与道德之境而游于无何有之乡。
关键词 庄子 人性 修德 养中 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物·齐言·齐论——“齐物论”也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仁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1,共6页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有"齐物"、"齐言"和"齐论"三方面的内容。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q...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有"齐物"、"齐言"和"齐论"三方面的内容。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正好构成了对事物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完整认识,不可偏执。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齐"并没有否定"不齐",而正是以之为中介,"齐"的内涵才得到充分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 齐言 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与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尹连根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6期99-110,共12页
对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当在地经验的本土化之争日趋式微的时候,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之争依然存在。这方面最新例证之一就是,有学者提出“接受主体性”这一概念以解释庄子传播思想。“接受主体性”作为概念因其无前提、无内涵、无印证恐有... 对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当在地经验的本土化之争日趋式微的时候,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之争依然存在。这方面最新例证之一就是,有学者提出“接受主体性”这一概念以解释庄子传播思想。“接受主体性”作为概念因其无前提、无内涵、无印证恐有失妥当;对庄子,我们后人应该抱有“了解之同情”,同时有取珠还椟、避名居实的苦心孤诣。为避免陷入穿凿附会,传播学本土化可资借鉴的路径有三:社会学的“文化自觉”,哲学层面的思辨以及历史学层面的传播活动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思想 传播学本土化 道家 华夏传播 传统文化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督以为经”与“养生”的哲学——以《庄子·养生主》首章为中心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7,共13页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的重要篇章,它探讨养生的要义。然而"养生主"这一表达具有多重含义:(1)养生为主,即"主养生";(2)"养生"之"主",即养生的主要方面;(3)养"生之主",所养的是生的主...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的重要篇章,它探讨养生的要义。然而"养生主"这一表达具有多重含义:(1)养生为主,即"主养生";(2)"养生"之"主",即养生的主要方面;(3)养"生之主",所养的是生的主要方面。这些不同的取向,规定了"养生主"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庄子养生哲学的根本原则是"缘督以为经",即所谓顺中以为常,聚焦于善与恶、刑与名之间的几微虚空,它实质上是一种人与天之间的"边界体验"。养生的哲学展开为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四重连续的整体性效应,最终指向生命意义的当下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主 庄子 缘督以为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庄子》、郭《注》、成《疏》看庄学“自然”义的歧异指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延仓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4,共6页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庄子》 郭《注》 成《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道思及其诗意表达——通《庄子》玄奥之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树人 李明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2,共5页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思维而借助悟性的“象思维”进入这种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庄子》的道思。庄子正是以道思揭示出人性“欲壑难填”的弱点,而对人类自身异化作出深刻批判。庄子同时还揭示出人具有对于克服异化追求理想自由的善根,从而为人类摆脱精神危机点亮一盏明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思 道境 象思维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寓言隐喻:作为一种“思想修辞”范畴——以《庄子》为分析文本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39,共17页
隐喻,作为修辞领域的重镇,学界研究已多,堪称硕果累累。本文也谈寓言隐喻,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其置于“思想修辞”的视域中进行观照。“思想修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它试图在语言修辞之外探讨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广义修辞现象。... 隐喻,作为修辞领域的重镇,学界研究已多,堪称硕果累累。本文也谈寓言隐喻,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其置于“思想修辞”的视域中进行观照。“思想修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它试图在语言修辞之外探讨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广义修辞现象。简言之,所谓“思想修辞”,就是运用修辞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思维和思考,或曰在思想、思维过程中带有修辞的痕迹和影响,凡具有这些特征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思想修辞”。提出并论证思想修辞,是在中国学界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转向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思想修辞,提出和明确整体概念固然重要,但更为要紧的是要像语言修辞有自己的“修辞格”一样,也确立“思想修辞”自己的研究范畴。由此考量,“寓言隐喻”可视为“思想修辞”的基本范畴之一,而富含寓言故事的《庄子》是其重要文本。《庄子》大量运用寓言及比喻、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段,无疑富含修辞元素,但其绝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存在于思想和思维层面。在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心斋”“心驰”“坐忘”“丧我”等构成了庄子认知表达的思维层面,其思想贯通全篇,由直觉性的心神直接抵达道之核心。显然,这种以寓言隐喻为载体的修辞活动要高于“语言修辞”,是一种“思想修辞”。而将“寓言隐喻”视为一种“思想修辞”范畴,置于这一整体系统中观照,或有新意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学转向 思想修辞 寓言隐喻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自然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老庄生命哲学论要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可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7,286,共8页
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老庄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生与死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辩证矛盾;(2)宇宙是生死无限循环轮回的无穷生命过程;(3)"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和原理;(4)"气"是构成具体生命存在物的元素;(5)身体内阴阳之... 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老庄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生与死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辩证矛盾;(2)宇宙是生死无限循环轮回的无穷生命过程;(3)"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和原理;(4)"气"是构成具体生命存在物的元素;(5)身体内阴阳之气调和是生命的最佳状态;(6)"无知无欲"是生命达到最佳状态的精神条件;(7)道家只是期望通过修道而达到自然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有别于道教幻想通过修道而达到肉体成仙或羽化升天成神仙的"长生不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子 庄子 生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的最高境界——方东美对《肇论》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雪山 袁大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方东美是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晚年很重视佛学研究,对僧肇评价颇高。方东美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方法,通过中西思想的融汇,对《肇论》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方东美把庄子和般若经作为《肇论》生成的两个思想基础,认为物不迁就是永恒哲学,... 方东美是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晚年很重视佛学研究,对僧肇评价颇高。方东美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方法,通过中西思想的融汇,对《肇论》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方东美把庄子和般若经作为《肇论》生成的两个思想基础,认为物不迁就是永恒哲学,空的本质就是真空妙有;把《般若无知论》作为《肇论》的核心,认为其构造了一个解释智慧本性的原理体系;认为般若不是一般知识,而是知识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肇论 庄子 般若 永恒 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与创造:庄子的美学精神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翔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游戏精神的诗性主体。游戏一方面呈现自我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另一方面隐含着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直觉冲动,再一方面游戏构成主体进行批判和嘲笑的精神工具。庄子的游戏精神包含着生命的本真快乐和文本的审美创造双...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游戏精神的诗性主体。游戏一方面呈现自我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另一方面隐含着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直觉冲动,再一方面游戏构成主体进行批判和嘲笑的精神工具。庄子的游戏精神包含着生命的本真快乐和文本的审美创造双重功能。庄子的"游戏"和康德、席勒、德里达的"游戏"概念在美学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寄寓着主体的自由意识,蕴藏着对现实的反抗、解构、颠覆、反讽和批判的内涵,同时还包含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潜能。所差异的是,庄子的"游戏"隐含着更多的幽默情怀和快乐趣味,更富于美感和自由创造的张力,因此,也更是一个富于美学和艺术内涵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游戏 创造 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