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毒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亚光 王继才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6-311,共6页
本试验主要从液体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培养方式、培养天数、接种量和培养基的pH值及碳源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大豆灰斑病菌最佳的产毒条件。利用大豆胚根伸长抑制率和单复叶萎蔫指数来测定毒素的产量。实验结果得出该菌的最佳产... 本试验主要从液体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培养方式、培养天数、接种量和培养基的pH值及碳源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大豆灰斑病菌最佳的产毒条件。利用大豆胚根伸长抑制率和单复叶萎蔫指数来测定毒素的产量。实验结果得出该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利用Czapek 培养基,以蔗糖作为碳源,糖含量为3% ,将培养基的pH调到6- 7,接种三块直径为6m m 的新鲜菌丝块,于25- 28℃下静止培养25- 27 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毒素 产毒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农家品种对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灰斑病抗性鉴定
2
作者 蔡广兴 王丽娟 +3 位作者 刘可杰 赵梦姝 赵小洲 康丽晶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69-71,共3页
应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150份我国农家品种进行了玉米玉蜀黍尾孢菌(Cer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灰斑病的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农家品种25份,抗病农家品种42份,中抗农家品种49份;结果表明:玉米农家品种对玉米玉蜀黍尾孢菌... 应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150份我国农家品种进行了玉米玉蜀黍尾孢菌(Cer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灰斑病的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农家品种25份,抗病农家品种42份,中抗农家品种49份;结果表明:玉米农家品种对玉米玉蜀黍尾孢菌灰斑病的抗性能力相对较强,主要以抗病和中等抗病为主,筛选出的抗性农家品种对我国玉米玉蜀黍尾孢菌灰斑病抗病育种和拓宽抗性基因遗传基础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家品种 cercospora zeaemaydis 灰斑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亚磷酸钾对甜菜褐斑病抗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史宝 鞠晨 +4 位作者 邢旭明 隋文雪 崔伟东 魏磊 史树德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目的】研究亚磷酸钾处理能否通过增强感病甜菜的防御反应来降低病害胁迫的不利影响,为褐斑病的防治及病害条件下甜菜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甜菜品种‘KUHN1387’为试验材料,清水处理(CK)和杀菌剂处理(T1)为对照,设置... 【目的】研究亚磷酸钾处理能否通过增强感病甜菜的防御反应来降低病害胁迫的不利影响,为褐斑病的防治及病害条件下甜菜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甜菜品种‘KUHN1387’为试验材料,清水处理(CK)和杀菌剂处理(T1)为对照,设置杀菌剂与亚磷酸钾的混合处理(T2),亚磷酸钾设稀释400、800、1200倍3个浓度处理,以及喷施2次和4次处理。喷药后7~9 d调查田间病情指数,测定甜菜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过氧化氢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收获期测定其产量和含糖率。【结果】亚磷酸钾显著提高了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指数,在亚磷酸钾的不同处理中,杀菌剂和亚磷酸钾混合处理(T2)效果最优,防效达到了65.45%;亚磷酸钾处理促进了甜菜株高和叶面积的增加,降低了甜菜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提高了CAT和SOD活性,提高了甜菜对褐斑病的抗性,最终提高了甜菜的产量和含糖率,其中亚磷酸钾喷施4次、稀释800倍的处理效果最优,其产量及含糖率较CK分别提高了28.50%和2.19个百分点。【结论】亚磷酸钾处理可以缓解褐斑病对甜菜的危害,降低甜菜褐斑病的病情指数,促进甜菜的生长,提高甜菜的产量和含糖率。研究结果可为甜菜褐斑病防治和甜菜产量提高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亚磷酸钾 褐斑病 病情指数 抗氧化酶 产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Cercospora属及相近属分类研究
4
作者 程明渊 白金铠 刘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6-12,共7页
本文报告了东北地区Cereospora属及相近属72个种,寄生于29科植物上,其中有5个新组合:忍冬短胖孢(Cercosporidium diervillae(Ell.et Ev.) Bai et Cheng);紫穗槐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passaloroides(Winter) Bai et Cheng);杯槐假尾孢(... 本文报告了东北地区Cereospora属及相近属72个种,寄生于29科植物上,其中有5个新组合:忍冬短胖孢(Cercosporidium diervillae(Ell.et Ev.) Bai et Cheng);紫穗槐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passaloroides(Winter) Bai et Cheng);杯槐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ladrastidis(Jacz.)Bai et Cheng);白头翁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iliformis(Davis)Bai et Cheng);荚蒾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varia(Peck)Bai et Cheng),及10个国内新记录种:假酸浆尾孢(Cercospora nicandrae Chupp);美女樱尾孢(Cercospora papillo(?)a Atkinson);苏子尾孢(Cercospora perillae Sawada);车前尾孢(Cercospora p(?)antaginis Sacc.);金光菊尾孢(Cercospora tabacina Ell.et Ev.);毛蕊花生尾孢(Cercospora verbascicola Ell.et Ev.);扁蓄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vicularis(Winter) Khan et Shamsi);杜鹃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handelii(Bubak)Deighton);一叶楸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ecuringae(Togashi et Kats(?)ki) Deighton);芝麻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esami (Hansford) Deighton)。国内新寄主植物科2个;世界新寄主植物属2个;国内新寄主植物属12个;世界新寄主植物种11个;国内新寄主植物种1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孢属 短胖孢 菌绒孢 假尾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紫斑病菌(Cercospora kikuchii)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伟 衣春生 +1 位作者 赵谦 王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0-285,共6页
大豆紫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在大豆叶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番茄培养基上产孢量比在PDA上高2倍,此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15℃或高于37℃均不适宜,在连续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生长,pH4-9之... 大豆紫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在大豆叶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番茄培养基上产孢量比在PDA上高2倍,此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15℃或高于37℃均不适宜,在连续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生长,pH4-9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以pH=7生长最适,pH=7-8产孢最多,分生孢子在葡萄糖液中萌发最好,在15-40℃之间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30-33℃,pH=3-9之间均能萌发,pH=7-8萌发最好,黑暗条件有利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紫斑病菌 培养条件 产孢条件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曾蓉 徐丽慧 +5 位作者 陈灏岚 成玮 高萍 高士刚 宋志伟 戴富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0-317,共8页
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 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组蛋白基因(histone,His)、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 1-α)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将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己唑醇、氟环唑、戊唑醇等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较高,其EC_(50)分别为0.3752、0.5754、1.4723、1.8902μg/mL。这些结果为西瓜尾孢叶斑病的防控和杀菌剂登记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瓜类尾孢 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顾鑫 刘伟 +5 位作者 朱志国 徐礼英 孟雪 童婷婷 姜淑华 丁俊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大豆灰斑病菌的抗病亲本筛选、生理小种鉴定及病害发生规律等传统研究手段上,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大豆灰斑病菌的研究中,但相较于其它作物的病原菌,其研究不仅少而且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大豆灰斑病菌的进化、侵染机制及与寄主互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 毒力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曲柳褐斑病病级叶片的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思远 申东晨 +3 位作者 刘峥 鲁丽颖 徐恒 董爱荣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为探究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水曲柳叶片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致病微生物,分析防治方法以维护水曲柳人工林生态安全、提升其经济效益,在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叶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水曲柳叶片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为探究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水曲柳叶片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致病微生物,分析防治方法以维护水曲柳人工林生态安全、提升其经济效益,在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染褐斑病不同程度的叶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水曲柳叶片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3组样品感病前后共得到1 026个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UT)及322个细菌OUT。在细菌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醋酸杆菌属、短根瘤菌属等为主要优势属。在真菌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维希尼克氏酵母属、壳针孢属、汉纳酵母属为优势菌属。3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初步推测尾孢菌属为病原菌,但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褐斑病 高通量测序 尾孢菌属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9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灰斑病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圆赤星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杨文波 杨辉 +4 位作者 包强 肖蕾 曾泽萱 王沅江 周凌云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40-348,共9页
为明确高山茶园茶树病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中获得菌株HNSM-2,通过科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并测定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表明,菌株HNSM-2回接茶树叶片30 d后出现红色点状病斑,随后扩展... 为明确高山茶园茶树病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中获得菌株HNSM-2,通过科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并测定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表明,菌株HNSM-2回接茶树叶片30 d后出现红色点状病斑,随后扩展成圆形褐色病斑,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该菌株菌落呈不规则圆形,中央着生白色致密菌丝,边缘浅墨绿色;分生孢子梗丛状,分子孢子顶孢圆锥形,具有3~14个隔膜;其ITS序列与Cercospora alchemillicola序列最为相似;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其为尾孢菌属(Cercospora sp.)。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值为6.0,最适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钠;菌株对碳氮源的耐受性较强,在营养丰富条件下菌丝生长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圆赤星病 尾孢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文慧 陈庆山 +6 位作者 杨庆凯 李文滨 王文辉 刘春燕 陈立君 刘海燕 单继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5 0 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 ,其中 3个标记Satt5 6 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 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 6 5 -SOYGPATR-Hrcs1-Satt396 ,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 12 .7cM、6 .5cM、14 .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品系 杂交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Ⅱ.大豆叶片组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海英 刘亚光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0,66,共4页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 ,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 ,而且层数相对较多 ,可以抵抗病菌...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 ,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 ,而且层数相对较多 ,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 ,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 ;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结构 灰斑病 抗性 栅栏组织 蜡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董伟 杨庆凯 +2 位作者 沈义国 邹继军 陈受宜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48-51,共4页
以高抗品种东农9674 为父本, 以高感品种东农87-104 为母本, 杂交得到F2 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 分别从抗、感材料中取15 株的叶片提取DNA组成抗、感池, 用820 个10m er随机引物... 以高抗品种东农9674 为父本, 以高感品种东农87-104 为母本, 杂交得到F2 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 分别从抗、感材料中取15 株的叶片提取DNA组成抗、感池, 用820 个10m er随机引物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 其中3个引物在抗、感池间出现稳定的多态性标记OPK03840, OPM171700, OPO10950, 并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标记协同分离的趋势, 这三个标记与抗性基因Rf1 的连锁顺序为OPK03840-Rf1-OPM171700-OPO10950, 连锁距离分别为10.4cM-Rf1-13.8cM-26.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RAPD 分子标记 育种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Ⅰ.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海英 倪红涛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2-53,56,共3页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 ,这是抗病品种...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 ,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气孔密度 茸毛密度 叶片结构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 被引量:11
15
作者 顾鑫 丁俊杰 +4 位作者 杨晓贺 赵海红 郑天琪 申宏波 刘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0-542,共3页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8%,2009年为40%。15号生理小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生理小种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淑梅 丁俊杰 郑天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7,共3页
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 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 ,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 1994年以后的 ,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 2 2 .7%、11.2 %、2 9%、37% ;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 0 .2 %、11.5 %、38.7%、4 9.6 % ,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大豆 品系 灰斑病 抗性鉴定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海英 杨庆凯 +3 位作者 曹越平 张丽娟 王金陵 刘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3-85,共3页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过氧化物酶 同功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与大豆抗灰斑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亚光 徐刚 杨庆凯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实验采用 5个生理小种的大豆灰斑病菌接种抗性不同的 6个大豆品种 ,并设置相应的对照 ,分别测定了接种不同时间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正常生长情况下 ,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 ;大豆灰斑病菌可诱导大... 实验采用 5个生理小种的大豆灰斑病菌接种抗性不同的 6个大豆品种 ,并设置相应的对照 ,分别测定了接种不同时间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正常生长情况下 ,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 ;大豆灰斑病菌可诱导大豆几丁质酶 ,特别是内切酶的产生 ,而外切酶产生的量少或对其诱导的效果不明显 ;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接种灰斑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的大豆叶片中几丁质酶活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内几丁质 酶活性 抗灰斑病 生理小种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洋大川 潘春清 +3 位作者 孙洪利 刘扬 王中业 张俊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7,共8页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共监测到大豆灰斑病菌14个生理小种,它们分别是1、2、3、4、6、7、8、9、10、11、12、13、14及15号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5.43%;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7.32%;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45%,居第三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鉴定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丽娟 杨庆凯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 ,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 ,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过氧化物酶 抗病性 灰斑病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