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和骨髓活检对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胡斌 何柳 +3 位作者 李洋 顾程 张晓明 郑立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7-441,447,共6页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和骨髓活检(BMB)对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NHL患者的资料,比较PET/CT和BMB对骨髓浸润的诊断效能,比较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以及BMB阳性与阴性患者PET/CT参数和血清...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和骨髓活检(BMB)对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NHL患者的资料,比较PET/CT和BMB对骨髓浸润的诊断效能,比较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以及BMB阳性与阴性患者PET/CT参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PET/CT和BMB检出骨髓浸润的灵敏度分别为90.5%和66.7%,特异度分别为95.1%和100.0%;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中,PET/CT和BMB检出骨髓浸润的灵敏度分别为63.6%和81.8%,特异度分别为98.1%和100.0%;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中,PET/CT和BMB检出骨髓浸润的灵敏度分别为60.0%和80.0%,特异度分别为88.0%和100%。DLBCL、TCL患者中,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血小板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评估DLBCL骨髓浸润,PET/CT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对于FL和TCL骨髓浸润,PET/CT灵敏度偏低,可作为BMB的补充手段。血小板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可辅助诊断DLBCL、TCL的骨髓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18)F-fdg 骨髓活检 骨髓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付倩茹(综述) 刘劲松(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78-682,共5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亦居首位。随着影像组学的快速发展,高通量算法已可精确量化肿瘤内部的空间异质性。^(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亦居首位。随着影像组学的快速发展,高通量算法已可精确量化肿瘤内部的空间异质性。^(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技术深度融合高清解剖与功能代谢信息,已在肿瘤诊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将^(18)F-FDG PET/CT影像技术与影像组学结合并构建机器模型,进一步拓展了其在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范围,已被迅速引入肺癌全程管理领域。在鉴别诊断方面,可有效辅助鉴别良恶性肺结节,提高早期NSCLC诊断的准确率,预测NSCLC的病理亚型。在治疗指导方面,影像组学为精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辅助肺癌TNM分期、预测关键的基因突变状态及免疫检查点表达水平。此外,基于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在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展现出重要价值,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本文就^(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NSCLC全程管理中的近期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 线计算机断层显像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组学 治疗决策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鉴别淋巴瘤及淋巴炎性增生
3
作者 谢亮 秦甲霖 +5 位作者 吴瑞雪 向春锋 方鹏飞 寿晨锋 陈鸿 庞小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4-963,共10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18)F-FDG PET/CT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联合模型鉴别淋巴瘤及淋巴炎性增生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32例淋巴瘤及淋巴炎性增生的患者。分析组间临床与传统影像指标的差异。通过3D-Slicer、Lifex等医学软件勾画并提取特征,... 目的建立并验证^(18)F-FDG PET/CT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联合模型鉴别淋巴瘤及淋巴炎性增生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32例淋巴瘤及淋巴炎性增生的患者。分析组间临床与传统影像指标的差异。通过3D-Slicer、Lifex等医学软件勾画并提取特征,筛选特征,构建PET/CT影像组学Logistic回归模型及PET/CT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联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模型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组间差异分析显示,年龄、CT_(mean)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在淋巴瘤与淋巴炎性增生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PET/CT影像组学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4(95%CI:0.884~0.960)和0.863(95%CI:0.774~0.939)。基于PET/CT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33(95%CI:0.889~0.969)和0.884(95%CI:0.792~0.964)。决策曲线分析(DCA)表明影像组学与临床联合模型具有最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PET/CT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联合模型在淋巴瘤与淋巴炎性增生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淋巴瘤 淋巴炎性增生 PET/CT ^^(18)F-fdg 核医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MR成像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刘小菊 邓向斌 +3 位作者 张朝钦 王红燕 王有金 余治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A-GFAP-A)是近10年来发现的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脑炎,其诊断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和抗体检测,多数患者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A-GFAP-A)是近10年来发现的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脑炎,其诊断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和抗体检测,多数患者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明确诊断。由于在早期诊断该疾病极具挑战性,且缺乏相关的临床指南,故国内外罕见关于此类病例的早期诊治情况的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以高热、头痛为起始症状并伴有持续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借助^(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显像(^(18)F flu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18)F-FDG PET/MR)成像结合抗体检测,在其发病后约1月诊断为A-GFAP-A,对其进行了免疫治疗,最终预后良好。本研究旨在为A-GFAP-A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 低钠血症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显像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变异特征与^(18)F-FDG PET/CT SUV_(max)的关系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田田 陈晨 +7 位作者 魏然 包龙龙 顾丙新 张群岭 曹军宁 于宝华 李小秋 周晓燕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54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变异特征 ^^(18)F-fdg PET/CT SUV_(max) R-CHOP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时相18F-FDG PET/CT及超声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全切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
作者 张敬苗 庞小溪 +2 位作者 黄山 陈红 李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3-1119,共7页
目的探讨双时相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及超声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全切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DTC全切术后患者的^(18)F-FDG PET/CT及颈部超声检查,检出转移(转移组)或非转移(非转移组)淋巴结... 目的探讨双时相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及超声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全切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DTC全切术后患者的^(18)F-FDG PET/CT及颈部超声检查,检出转移(转移组)或非转移(非转移组)淋巴结共143个,分别计算^(18)F-FDG PET/CT及超声检查探测DT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通过对比分析超声检查中不同分组颈部转移淋巴结检出率的差异及淋巴结长、短径等因素,探索超声诊断不足的原因;再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PET/CT检查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的纵横比、早期及延迟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延迟与早期SUV_(max)差值(△SUV_(max))等相关因素,研究^(18)F-FDG PET/CT检查对颈部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效能及其原因。结果^(18)F-FDG PET/CT在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58%(98/107)、72.22%(26/36)、86.71%(124/143)。而超声在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50.47%(54/107)、97.22%(35/36)、62.24%(89/143)。超声检查在第一组颈部淋巴结假阴性率高于第二组[56.6%(30/53)vs 43.4%(23/53)],χ^(2)=20.396,P<0.001)。颈部转移淋巴结^(18)F-FDG PET/CT延迟显像SUV_(max)高于其早期SUV_(max)(Z=-8.147,P<0.001)。以2.5为SUV_(max)临界值,延迟较早期显像检出更多阳性淋巴结(χ^(2)=18.127,P<0.001)。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纵横比小于非转移组(Z=-4.529,P<0.001),转移淋巴结早期及延迟SUV_(max)均高于良性淋巴结(Z=-3.689,P<0.001及Z=-4.550,P<0.001),△SUV_(max)(Z=-4.189,P<0.001)显著增大。结论双时相^(18)F-FDG PET/CT在诊断DTC全切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超声。其中,延迟显像具有更高的肿瘤与本底比值,提高了转移淋巴结可视性。此外,在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方面,双时相^(18)F-FDG PET/CT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 超声 PET/CT 18F-fdg 双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LGI1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桐 赵晓斌 +4 位作者 吕瑞娟 袁磊磊 陈谦 王群 艾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研究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LGI1)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头部^(18)F-脱氧葡萄糖(^(18)F-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 目的研究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LGI1)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头部^(18)F-脱氧葡萄糖(^(18)F-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点,探讨PET/CT在抗LGI1-AE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LGI1-AE的43例患者[其中急性期24例(56%),慢性期19例(44%)]的资料,分析患者^(18)F-FDG PET/CT的影像及临床特征。结果^(18)F-FDG PET显像结果显示,40例(93%)LGI1-AE患者出现明显的代谢异常,而只有26例(60%)患者出现异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信号(P<0.05)。^(18)F-FDG PET代谢异常在治疗后是可逆的,大多数患者出院后^(18)F-FDG PET的代谢几乎均正常。LGI1-AE患者的高代谢区位于基底节区(basal ganglia,BG)和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MTL)。在33例(77%)患者中观察到BG区高代谢,72%的患者表现出MTL高代谢。共有22例患者(51%)表现出面臂肌张力障碍性癫痫发作(faciobrachial dystonic seizures,FBDS),其余患者表现出非FBDS症状(49%)。FBDS患者中有7例(7/21)检测到仅BG区高代谢,而非FBDS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2/19)检测到BG区高代谢(33%vs 10%,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抗LGI1-AE患者的早期诊断阳性率高。FBDS患者多表现为仅BG区高代谢,这表明BG区可能参与FBDS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LGI1抗体 脑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API-42与^(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柯渺 张静 +5 位作者 吕杰 李友财 钟凯翔 侯鹏 赵睿玥 王欣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8-1255,共8页
目的 比较^(18)F-FAPI-42和^(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分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5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周内同时接受^(18)F-FAPI-42和^(18)F-FDG PET/CT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以手术切... 目的 比较^(18)F-FAPI-42和^(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分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5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周内同时接受^(18)F-FAPI-42和^(18)F-FDG PET/CT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以手术切除及穿刺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随访(CT/MRI增强扫描)为最终诊断金标准,比较^(18)F-FAPI-42和^(18)F-FDG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和肿瘤/背景比以及阳性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34例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2例。^(18)F-FAPI-42在诊断肝内病灶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显著优于^(18)F-FDG(肝内病灶:93.33%比52.22%,P<0.001;淋巴结转移:100%比87.50%,P=0.021)。在远处转移方面两者检出率相当(100%比96.20%,P>0.05)。^(18)F-FAPI-42在肝内病灶、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骨、腹膜转移中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及肿瘤/背景比均高于^(18)F-FDG(Z=5.261~1.183,P均<0.05)。初始分期评估中,^(18)F-FAPI-42改变了20.8%(5/24)患者的T分期、8.3%(2/24)患者的N分期和8.3%(2/24)患者的M分期,与多模态影像结果一致。评估治疗后患者的结果显示,^(18)F-FAPI-42对肝癌复发灶的检出率为92.86%(13/14),高于^(18)F-FDG(64.28%,9/14);^(18)F-FAP-42发现更多复发原发灶和肝内转移子灶,较^(18)F-FDG更敏感。结论^(18)F-FAPI-42 PET/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18)F-FDG,在肿瘤的分期及再分期方面表现优异,提示^(18)F-FAPI-42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18)F-FAPI-42 ^^(18)F-fdg 肿瘤分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分子符合探测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荣福 胡怀湘 +5 位作者 范岩 付占立 张春丽 赵光宇 王彦福 林景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7期631-633,共3页
目的 探讨18F FDG分子符合探测 (MCD)肿瘤代谢显像应用和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组织学证实的 44例原发性肿瘤、18例转移性肿瘤和 10例肺部良性病变进行氟化脱氧葡萄糖 (18F FDG)MCD显像 ,将显像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 目的 探讨18F FDG分子符合探测 (MCD)肿瘤代谢显像应用和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组织学证实的 44例原发性肿瘤、18例转移性肿瘤和 10例肺部良性病变进行氟化脱氧葡萄糖 (18F FDG)MCD显像 ,将显像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2例肿瘤患者中 ,5 9例FDG影像示单个或多处呈不同程度异常FDG浓聚灶 ,3例未见异常FDG浓聚灶。 10例肺部良性病变FDG影像中 ,3例肺部可见异常摄取增高 ,7例未见异常FDG浓聚影。本组研究的敏感度95 .2 % ,特异性 70 % ,阳性预测值 95 .5 % ,阴性预测值 70 % ,诊断准确率 92 .1%。结论 FDGMCD/AC显像对肿瘤良恶性鉴别、分期和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分子符合探测成像 肿瘤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外结核^(18)F-FDGPET/CT显像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0
作者 柳伟坤 李向东 +2 位作者 尹吉林 李兴耀 王欣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8月~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88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资料,其中8例做同机增强CT扫描。结果 88例患者中合并有肺内结核的有2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8月~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88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资料,其中8例做同机增强CT扫描。结果 88例患者中合并有肺内结核的有22例,共发现病灶334处。所有病灶均表现为18F-FDG不同程度摄取,SUVmax介于1.3~23.2之间,其中19例误诊为恶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大致可分为4大类:⑨"膜性"结核(36例),主要表现为胸膜、心包、腹膜等不同程度增厚,仅6例未见明显增厚;⑨淋巴结结核(44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大淋巴结影,22例边缘模糊,3例见中心坏死,6例CT增强可见环形强化;⑨骨关节结核(28例)。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有骨质硬化;脊柱结核以椎间盘受累及冷脓肿形成为主要特点;其中,仅1例表现为FDG高摄取而无骨质破坏;⑨脏器结核(25例)。肝、脾、胰腺、肾、脑结核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3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鼻咽及喉结核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增厚;肠结核表现为肠壁稍增厚,2例表现为多发节段性增厚。88例肺外结核患者中,30例含有前述2类或2类以上病变。结论 PET/CT能较准确显示肺外结核的病灶形态、范围及活动性,为肺外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CT增强扫描可起到一定的鉴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肺外结核 18F-fdg PET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符合线路SPE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旭生 邹德环 +2 位作者 莫耀溥 廖国荣 佘立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1 8F FD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 8例肺部占位性病变行1 8F 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经过全能量X线衰减校正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 (COSEM)叠代重建后 ,将CT图像与核医学图像 (PET)进行同机图像融合 ,获得横断面、矢状面... 目的 探讨1 8F FD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 8例肺部占位性病变行1 8F 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经过全能量X线衰减校正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 (COSEM)叠代重建后 ,将CT图像与核医学图像 (PET)进行同机图像融合 ,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断层图像。计算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的摄取比值R(T N)。分别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比较1 8F FDG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摄取比值R≥ 1.7为判断标准 ,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性 88.2 % ,准确性92 .9%。而单纯视觉分析对肺癌的诊断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性为 76.5 % ,准确性 85 .7%。 11例肺癌患者1 8F FDG显像均为阳性 ,ROI分析最大摄取比值达 13 .3 7,最小为 2 .3 6。本组有 2例肺结核病例1 8F FDG显像呈假阳性 ,摄取比值为 2 .8及 4.9。结论 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肺癌诊断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 ,不仅肺癌病灶部位能清晰显示 ,而且对纵隔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疗效和疾病分期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肺癌 符合线路 ^^18F-f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管法酸水解合成^(18)F-FDG中反应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山震 王淑侠 +1 位作者 王朋 陈玉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61-63,共3页
【目的】优化单管酸水解合成^(18)F-FDG的标记反应条件,缩短合成时间,提高其产率和稳定性。【方法】通过探讨催化剂、前体三氟甘露糖和1.0 N盐酸的不同用量对标记产率的影响,同时对反应的温度和水解时间进行优化,缩短标记时间,得到最佳... 【目的】优化单管酸水解合成^(18)F-FDG的标记反应条件,缩短合成时间,提高其产率和稳定性。【方法】通过探讨催化剂、前体三氟甘露糖和1.0 N盐酸的不同用量对标记产率的影响,同时对反应的温度和水解时间进行优化,缩短标记时间,得到最佳的合成标记条件。【结果】合成标记^(18)F-FDG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前体三氟甘露糖和1.0 N盐酸的用量分别为1.2 mL、18~25 mg、1.4 mL,反应的最佳温度为118℃,水解时间14 min,反应的总时间从45 min缩短为33 min,未校正的标记产率从51.6%提高到60.8%,提高了约9%,放射化学纯度为99%。【结论】通过优化标记^(18)F-FDG的条件,能有效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其标记产率,得到了高质量的PET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水解 ^^18F-fdg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丁重阳 刘红宇 +3 位作者 郭喆 李洋洋 杨文平 李天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的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对pET参数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的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对pET参数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检验,对影响生存的不同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23例患者于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脾脏的^(18)F-FDG摄取只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具有相关性(r=0.588,P=0.035;r=0.699,P=0.008),而骨髓的^(18)F-FDG摄取仅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691,P=0.009);在所有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18)F-FDGPET/CT检查参数中,只有PET参数是影响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的不良因素。6例患者于化疗6周期后行第2次^(18)F-FDG PET/CT检查,化疗后PET/CT结果阴性患者5例,无1例死亡;化疗后PET/CT检测结果阳性患者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化疗前^(18)F-FDG PET/CT检测能够预测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化疗后PET/CT检测结果阴性预示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B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节^18F-FDG和^18F-FLT PET/CT鉴别诊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田嘉禾 杨小丰 +9 位作者 陈萍 于丽娟 马黎明 辛军 冯蕙茹 赵周社 吴文凯 谭业颖 李宏利 王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为探讨其他示踪剂补充18F-FDGPET/CT显像的不足、提供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组织国内6家医院进行18F-FDG/18F-FLT肺结节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用规范化操作、随机、前瞻方式,收集55例临床诊断困难的肺结节病例的18F-FDG和18F-FLTPE... 目的:为探讨其他示踪剂补充18F-FDGPET/CT显像的不足、提供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组织国内6家医院进行18F-FDG/18F-FLT肺结节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用规范化操作、随机、前瞻方式,收集55例临床诊断困难的肺结节病例的18F-FDG和18F-FLTPET/CT显像结果,通过盲法集中阅片方式,以病理组织学或确定临床证据为真实标准,分析双示踪剂PET/CT方式与单一示踪剂/显像方式的诊断效率,通过检查前后临床问卷方式,分析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与18F-FDG、18F-FLT单显像比较,双示踪剂PET/CT使诊断特异性从58.97%-76.92%提高到89.74%,准确率从67.27%-74.45%提高到92.73%。以FLT/FDGSUV比值0.4-0.9为阈,可以最大程度区分肿瘤(16例)、结核(16例)和其他良性结节(23例)。双示踪剂PET/CT改变和部分改变了33%和14%病例的临床决策,除3例外,这些改变最终证实是正确的。结论:通过显示病变的不同生物学特征,18F-FDG/18F-FLT双示踪剂显像可以明显改善肺结节PET/CT的诊断效率,并可以对临床决策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PET/CT ^^18F-FLT ^^18F-fdg 多中心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价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方面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延辉 徐慧琴 +3 位作者 汪会 余文静 赵学峰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科近4年来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同时根据自愿原则随机选取治疗前已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于治疗2~4个疗程后再次行PET/C...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科近4年来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同时根据自愿原则随机选取治疗前已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于治疗2~4个疗程后再次行PET/CT检查。回顾性分析并比较43例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病灶(包括淋巴结病灶和结外灶)治疗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滞留指数(RI)和治疗后的SUVmax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治疗前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灶间平均SUVmax比较及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不同病理亚型的NHL淋巴瘤病灶平均SUVmax及RI与NHL的侵袭性呈正相关性,与淋巴瘤的分期无明显相关;治疗后43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6例,疾病稳定状态1例,复发或进展3例。治疗前后淋巴瘤病灶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平均SUVmax及RI的比较分析能有效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并为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18 F-fdg PET/CT SUVMAX 滞留指数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显像淋巴瘤病灶^(18)F-FDG摄取程度与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寿毅 陆建平 +4 位作者 陈涛 马大烈 童林军 施一平 陈虞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8-284,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50例不同病理亚型的淋巴瘤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 PET显像病灶^(18)F-FDG浓聚程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淋巴瘤病例,每个病例均有酶标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染色免... 目的:通过对比50例不同病理亚型的淋巴瘤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 PET显像病灶^(18)F-FDG浓聚程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淋巴瘤病例,每个病例均有酶标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染色免疫组化报告,病理检查前或后常规行PET/CT检查。病理分型均采用WHO分类标准,并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例按WF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大小细胞类型归类。Ki-67酶标染色结果统一采用分级方法: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数为0~5%,表示为微弱阳性(+/-);百分数为5%~20%,表示为弱阳性(+);百分数为20%~50%,表示为中阳性(++);百分数大于50%,表示为强阳性(+++)。PET/CT影像上,病灶^(18)F-FDG摄取程度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病灶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SU Vave)。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计算不同病理亚型的病灶^(18)F-FDG摄取值(以(?)±s表示),并对大、小细胞类型淋巴瘤的FDG摄取值差异显著性行t检验;对所有病灶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摄取程度两者之间采用Spearman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细胞来源的淋巴瘤^(18)F-FDG摄取值远高于小细胞来源的淋巴瘤^(18)F-FDG摄取值,特别是B系大小细胞不同类型淋巴瘤,其^(18)F-FDG摄取值差异性更显著;Ki-67表达水平同结性与结外病灶^(18)F-FDG摄取值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750和0.843。结论:反映肿瘤增殖活性的Ki-67与淋巴瘤病灶^(18)F-FDG摄取程度有明显关系,Ki-67表达程度较高的大细胞性进展性淋巴瘤,其病灶^(18)F-FDG摄取值很高,而Ki-67表达程度较低的小细胞性低度恶性淋巴瘤,其^(18)F-FDG摄取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KI-67 ~18F-fdg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MDP与^(18)F-FDG显像对转移瘤探测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燕燕 李欣欣 +2 位作者 张松林 毛远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5-468,共4页
目的 对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99 Tcm-MDP、18 F-FDG显像,以探索两种显像在检测转移瘤方面的能力与特点。方法 对43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及1例结核患者在1个月内,分别进行99Tcm-MDP、18F FDG显像。结果 对骨转移瘤99Tcm-MDP与18F ... 目的 对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99 Tcm-MDP、18 F-FDG显像,以探索两种显像在检测转移瘤方面的能力与特点。方法 对43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及1例结核患者在1个月内,分别进行99Tcm-MDP、18F FDG显像。结果 对骨转移瘤99Tcm-MDP与18F FDG检出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77%、77%,67%、91%,73%、82%。18 F FDG对恶性肿瘤转移灶的总检出灵敏度(包括骨及骨外)为 84%,较99 Tcm MDP高出 7%。结论 18 F FDG较99 Tcm-MDP对骨转移瘤更具特异性和准确性,因能发现早期骨外的软组织转移灶,故病灶隐匿者可先行18 F-FDG显像;由于二者对骨转移瘤检出灵敏度相同,且99Tcm MDP全身一次成像方便,故欲知有无骨转移瘤时,仍为一种准确经济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MDP ^^18F-fdg 显像 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者^(18)F-FDG PET显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立颖 江旭峰 +2 位作者 李培勇 李彪 朱承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8F-FDGPET显像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而其他影像学检查阴性或不能提供明确的诊断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21例,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或不能得出明确结论。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18F-F... 目的:回顾性分析18F-FDGPET显像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而其他影像学检查阴性或不能提供明确的诊断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21例,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或不能得出明确结论。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18F-FDGPET显像,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于18F-FDGPET显像前2周内进行。每一位患者的最终诊断均得自于手术/活检的病理学结论或1年以上的随访的基础之上。结果:18F-FDGPET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患者的敏感性为92.3%(12/13),特异性为62.5%(5/8),准确性为81.0%(17/21),阳性预期值为80%(12/15),阴性预期值为83.3%(5/6)。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18F-FDGPET全身显像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可能改变对这些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肿瘤标志物 PET显像 应用价值 异常者 ^^18F-fdg 回顾性分析 影像学检查 检查结果 不明原因 全身显像 治疗措施 患者 阴性 升高 病理学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诊断 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朋 陈祥怡 代文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骨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20年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疑似骨结核,且经过随访获得明确诊断结果的患者共56例,其中37例为骨结核(A组);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骨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20年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疑似骨结核,且经过随访获得明确诊断结果的患者共56例,其中37例为骨结核(A组);19例为非骨结核(B组),其中包括肺癌5例、浆细胞瘤4例、骨髓感染3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鼻咽癌骨转移1例、胆管癌骨转移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骨淋巴瘤1例、骨纤维母细胞瘤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其差异。结果(1)A组共143处骨骼病灶,溶骨性破坏占25.2%(36/143)、混合性破坏占57.3%(82/143),成骨性破坏占2.1%(3/143),无骨质破坏占15.4%(22/143);B组共67处骨骼病灶,溶骨性破坏占73.1%(49/67),混合性破坏占22.4%(15/67),无骨质破坏占4.5%(3/67)。A组混合性破坏发生率高于B组(χ^(2)=22.43,P<0.05),溶骨性破坏发生率低于B组(χ^(2)=43.56,P<0.05)。(2)A组骨骼病灶单发者占21.6%(8/37),多发占78.4%(29/37);B组骨骼病灶单发者占68.4%(13/19),多发占31.6%(6/1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P<0.05)。(3)两组患者骨骼病灶均以脊柱发生率最高,A组为81.1%(30/37),B组为68.4%(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4)脊柱病灶有相邻椎体连续性分布者,A组占80.0%(24/30),B组占38.5%(5/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P<0.05)。A组脊柱受累患者43.3%(13/30)可出现椎间盘受累,B组脊柱受累患者约7.7%(1/13)出现椎间盘受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P>0.05)。(5)两组患者均可发生骨外脏器累及,A组发生率62.2%(23/37),B组发生率36.8%(7/1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P>0.05),肺部为最易受累的脏器。(6)A、B两组患者骨骼病灶的SUVmax分别为(11.6±6.5)、(9.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7)PET/CT对骨结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33/37)、63.2%(12/19)、80.4%(45/56)、82.5%(33/40)、75.0%(12/16)。结论^(18)F-FDG-PET/CT能够准确显示骨结核病灶部位、数量、分布特点及葡萄糖代谢活性,对骨结核的诊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结核 PET/CT ^^(18)F-f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18)F-FDG为辅基的^(18)F-氟标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晖 李阳 李淼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207,共15页
在核医学分子影像领域用于正电子示踪剂的^(18)F-氟标记方法中,基于含^(18)F-氟中间体分子(即辅基)的方法其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选择性好,产物易纯化,是进行^(18)F-氟标记的经典策略之一。2-^(18)F-氟代-2-脱氧-D-葡萄糖(2-^(18)F-fluoro... 在核医学分子影像领域用于正电子示踪剂的^(18)F-氟标记方法中,基于含^(18)F-氟中间体分子(即辅基)的方法其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选择性好,产物易纯化,是进行^(18)F-氟标记的经典策略之一。2-^(18)F-氟代-2-脱氧-D-葡萄糖(2-^(18)F-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正电子示踪剂,其分子结构简单、亲水性强、易获得,是用于间接^(18)F-氟标记的理想辅基。通过比较其方法学参数,并分析标记产物性能可知,以^(18)FFDG为辅基的间接^(18)F-氟标记方法有酶法、成肟法、巯基连接法、"点击化学"法等,在小分子、肽、酶和纳米粒的^(18)F-氟标记研究中均有报道。此外,微流控芯片等新技术在上述方法中也有应用。与^(18)F-FDG连接可方便地同时实现被标记分子糖基化和^(18)F-氟标记,显著改善标记产物的体内分布和消除特性,虽存在反应步骤多、被标记分子需修饰等局限,但以^(18)F-FDG为辅基进行^(18)F-氟标记仍是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的间接^(18)F-氟标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辅基 间接标记 18F-氟标记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