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群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素清 吴斌 +3 位作者 秦蓁 刘光珍 邓丽 邓先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aspp),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核菌的代表菌。室内、外致病力测定结果,以AG-4融合群对棉花的致病力最强,AG-1融合群居中,AG-2融合群最弱,三者室内与田间平均病指数分别为95.9、57.6和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致病力测定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Fungicide Screening and Resistance Monitoring to Thifluzamide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2
作者 Zhang Junhua Lv Anqi +6 位作者 Chen Wanying Liu Qingran Xiong Tianliang Zhang Yifei Tian Ziyu Wu Jiaju Zhao Guohu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emical contro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ol method.To cope with this,a novel m...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emical contro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ol method.To cope with this,a novel mycelium growth rat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toxicity of 13 fungicides,including a combination of 45%prochloraz and 125 g·mL^(-1)epoxiconazole,against R.solani.Additionally,the resistance of 99 R.solani strains to thifluzamide across various regions was also evaluated.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75%trifloxystrobin-tebuconazole exhibited the most effective inhibitory effect,with an effective inhibitory medium concentration(EC50)value of 0.0101μg·mL^(-1).The EC50 values for 20%prothioconazole,125 g·mL^(-1)epoxiconazole,24%thifluzamide,and 50%hexaconazole were all less than 10μg·mL^(-1),indicating a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R.solani.The strongest synergistic effect was noted in the mixture of prochloraz and epoxiconazole at a 1:2 ratio,resulting in an EC50 value of 2.9917μg·mL^(-1),and a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213.38.Among the 34 strains from Harbin City,the average EC50 value was 196.9341μg·mL^(-1)indicating the highest susceptiblility to thifluzamide.Conversely,15 strains from Shuangyashan City exhibited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364.7323μg·mL^(-1),reflecting the lowest sensitivity to thifluzamide.The sensitivity baseline EC50 value for R.solani was 253.8854μg·mL^(-1),with an overall resistance level between 0.1567 and 3.3292,indicating that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R.solani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mained low.Therefore,R.solani was still sensitive to thifluzamide in most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but there was a certain risk of resistance in Qitaihe City,which needed to be continuously monitored.At the same time,this study might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fungicide screening THIFLUZAM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硅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下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的改善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国良 戴其根 +7 位作者 霍中洋 陈文军 王显 许轲 孙国荣 张军 刘健 张洪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81-4890,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加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以抗病品种91SP和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研究了人工接种纹枯病菌条件下外源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加硅能降低抗病品种...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加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以抗病品种91SP和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研究了人工接种纹枯病菌条件下外源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加硅能降低抗病品种91SP的纹枯病病级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感病品种Lemont的病级和病情指数;(2)接种纹枯病菌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大,而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不同程度增加,Ci有所降低;(3)接种纹枯病菌后,两个品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增大,而对于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上述荧光参数在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的变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外源硅可不同程度地减缓纹枯病菌侵染引起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对感病品种Lemont的缓解作用要大于抗病品种91SP。可见,外源硅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以及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提高光化学效率,改善叶片的光合功能,减轻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硅 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水稻 光合作用 荧光参数 MD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的抑制作用机理 被引量:11
4
作者 尹大川 祁金玉 +4 位作者 邓玉侠 高国平 都慧 陈方正 邓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两种杀菌剂对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一类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ühn)的抑菌机理,采用菌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毒... 为探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两种杀菌剂对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一类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ühn)的抑菌机理,采用菌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分析抑菌率进而计算出对于该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并从菌株生长和生理代谢两个侧面探讨立枯丝核菌对杀菌剂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要好于多菌灵,其平均抑菌率最大可以达到90%,根据抑菌回归方程求得代森锰锌EC_(50)浓度为10.23mg·L^(-1),多菌灵EC_(50)浓度为2213.77mg·L^(-1)。在菌株生长方面,两种杀菌剂均能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在生理代谢方面,菌株生长必需的碳和磷元素的利用被抑制,PCA分析表明,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菌株营养利用(碳和磷)达到杀菌目的。除此之外,采用药剂抑菌中浓度浸泡方法,利用抑菌中浓度药剂对菌株进行浸泡,研究菌株在药剂胁迫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杀菌剂处理组,菌株细胞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抗氧化酶活力(CAT、POD和SOD)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表明菌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代森锰锌对菌体的胁迫程度要高于多菌灵。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分析,这可能是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杀菌机理,该结果可为科学防治苗木立枯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代森锰锌 多菌灵 胁迫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病原鉴定及其融合群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侯慧慧 孙剑萍 +4 位作者 刘子仪 王学坚 何元胜 吴元华 夏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08,共6页
2016年云南省普洱市和临沧市烟草种植区大面积发生叶部病害,经鉴定为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此病为云南烟区首次发现。广泛采集2个市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59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58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 2016年云南省普洱市和临沧市烟草种植区大面积发生叶部病害,经鉴定为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此病为云南烟区首次发现。广泛采集2个市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59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58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1-IA、AG-2-1、AG-3、AG-4-HGⅡ、AG-5、AG-6GV、AG-8和AG-9进行载玻片对峙培养,并进行菌丝融合观察,结果表明:58个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AG-3标准融合群,且不与其他标准融合群发生融合反应。随机选取云南省6个地区各1个代表性菌株,以待测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病菌rDNA 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BLAST同源性检索比对。应用MEGA 6.06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基于5.8S rDNA-IT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Rhizoctonia solani菌株的ITS序列可明显的分为2个支系,同一菌株的不同ITS序列可分别存在不同的分支中,但所有菌株的序列均隶属相同的融合群即AG-3,且隶属相同融合群的不同菌株之间其序列的一致性可高达99%~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 云南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5.8SrDNA-ITS区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致病力分化及品种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苏燕妮 董雪 +3 位作者 赵艳琴 孙宏伟 孙剑萍 吴元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0-174,共5页
2013-2014年吉林省、黑龙江省烟区首次大面积发生烟草靶斑病,损失严重。采集吉林省柳河县、黑龙江省林口县和宾县的烟草靶斑病病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12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2、AG-3、AG-4进行对峙培养... 2013-2014年吉林省、黑龙江省烟区首次大面积发生烟草靶斑病,损失严重。采集吉林省柳河县、黑龙江省林口县和宾县的烟草靶斑病病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12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2、AG-3、AG-4进行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此12个菌株均与立枯丝核菌AG-3标准菌株发生融合反应,不与其他融合群发生融合;随机选取3个县各1个代表性菌株,提取菌丝基因组DNA并对其ITS序列进行分析与比对,菌株HLJ-2、JL-1、HLJ-7的ITS序列与辽宁省烟草靶斑病菌菌株LF-2、LJT-8(AG-3融合群)的同源性达99%~100%,因此推断,吉林省、黑龙江省烟草靶斑病菌与辽宁省烟草靶斑病菌应属于同一个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AG-3)。根据各菌株在鉴别寄主上表现的抗性不同,可将吉林省、黑龙江省所有菌株分为3个致病类型,即致病类型Ⅰ、致病类型Ⅱ和致病类型Ⅲ。同一省份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黑龙江省菌株3种致病类型均有,以致病类型Ⅱ为主;吉林省菌株只有致病类型Ⅰ和致病类型Ⅱ。分别选取3个省的强致病力菌株,用离体叶片接种法鉴定了我国21个主栽烟草品种对靶斑病的室内抗病性,结果表明:没有免疫或抗病品种,‘龙江981’、‘NC297’对供试的3个强致病力菌株均表现中抗,‘中烟202’、‘云烟97’、‘NC55’、‘KRK26’和‘G28’分别对不同菌株表现中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菌 东北地区 融合群 致病力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艳琴 吴元华 +3 位作者 伏颖 赵秀香 安梦楠 陈建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1-474,共4页
采用温室离体叶片接种法,以平均病斑直径(AD)为抗性评价标准,选用3个抗感反应不同的烟草品种对18株不同地区的烟草靶斑病菌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烟草靶斑病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划分为3个致病类型:致病... 采用温室离体叶片接种法,以平均病斑直径(AD)为抗性评价标准,选用3个抗感反应不同的烟草品种对18株不同地区的烟草靶斑病菌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烟草靶斑病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划分为3个致病类型:致病型I,属于强致病类型,包含了4个菌株,YC-9和YMC-2,分别来源于铁岭市开原县营场乡和丹东市宽甸县杨木川乡,占供试菌株的22.2%;致病类型Ⅱ,中等致病类型,分别来源于铁岭市开原市和西丰县及丹东市宽甸县和风城市大堡镇,占61.1%;致病类型Ⅲ,属于弱致病类型,包含LF-2、QYS-3和QYS-5共3个菌株,来源于铁岭市开原县林丰乡和丹东市宽甸县青椅山乡,占16.7%。辽宁省烟草靶斑病菌以致病类型Ⅱ为优势种群,致病类型分布与地区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 茄丝核菌 鉴别寄主 致病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余洋 丁俊杰 +2 位作者 陆慧慧 毕朝位 谭万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很多玉米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而武夷菌素(wuyiencin)是来源于不吸水链霉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的一种微生物源类杀菌剂.本研究测试了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很多玉米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而武夷菌素(wuyiencin)是来源于不吸水链霉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的一种微生物源类杀菌剂.本研究测试了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武夷菌素的PDA培养基上,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缓慢,菌丝分支致密且部分菌丝尖端出现原生质体渗透;菌丝致病力下降.随着武夷菌素质量浓度的增高,菌丝受抑制程度加重,在培养后期,菌株形成的菌核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下降.当武夷菌素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玉米纹枯病菌菌落直径减少75%以上,菌丝致病力降低达99%,形成的菌核数量和质量分别降低67%和61%.武夷菌素可显著抑制玉米纹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在玉米纹枯病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武夷菌素对田间玉米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菌素 玉米纹枯病菌 菌丝生长 菌核形成 病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艳琴 吴元华 +2 位作者 赵秀香 安梦楠 陈建光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分别基于7个烟草靶斑病菌株基因组中ITS-5.8S r DNA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并对引物及探针特异性进行验证;建立检测体系并对接种烟草靶斑病菌的叶片和土壤中的烟草靶斑病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及探针对R.solani AG-3具有特异性... 分别基于7个烟草靶斑病菌株基因组中ITS-5.8S r DNA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并对引物及探针特异性进行验证;建立检测体系并对接种烟草靶斑病菌的叶片和土壤中的烟草靶斑病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及探针对R.solani AG-3具有特异性,检测体系可以检测出烟草叶片及土壤样品中的烟草靶斑病菌。接种烟草叶片的检测表明,接种后6h就可检测到强致病力菌株YC-9,12h后能检测到弱致病力菌株LF-2;获得了烟草靶斑病菌DNA质量的对数与添加菌丝量的对数之间的回归曲线方程,对不同月份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烟草靶斑病菌在土壤中呈周年动态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菌 AG-3 实时荧光定量PCR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秀香 苏燕妮 +4 位作者 伏颖 赵艳琴 孙宏伟 孙剑萍 吴元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以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L_(16)(4~5)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主要因子进行优化,并对采自东北三省烟区的20个烟草靶斑病菌菌株进行ISSR分析,建立了适宜于病菌的ISSR分子标记... 以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L_(16)(4~5)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主要因子进行优化,并对采自东北三省烟区的20个烟草靶斑病菌菌株进行ISSR分析,建立了适宜于病菌的ISSR分子标记的最佳反应体系,即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模板DNA 30ng,Mg^(2+)浓度2.0mmol·L^(-1),d NTP浓度0.20 mmol·L^(-1),Taq酶1.0U,引物浓度0.4μmol·L^(-1)。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3个多态性和重复性好的引物,对20个烟草靶斑病菌菌株进行ISSR分析,共扩增出132条带,多态条带比率为73.48%,在相似系数0.74处将其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LTL-7、HLK-1、HBX-2、HBX-4、LFC-9、LTL-5、LTL-9和JLH-1共8个菌株被划分在IGⅠ中;IGⅡ中包括LTL-6、LKD-8、HLK-3、LTL-115、LTL-2、LFC-4和LTL-8共7个菌株;其余5个菌株分别为LTL-66、LTL-111、HLK-4、JLH-3和LTL-22被划分到IGⅢ中。分析结果表明ISSR遗传聚类组群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 立枯丝核菌 ISSR反应体系 遗传相似系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SRAP-PCR体系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艳琴 吴元华 +2 位作者 赵秀香 安梦楠 陈建光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1,共6页
采用烟草靶斑病菌YC-9,LJT-8和QYS-7为DNA模板,初步筛选SRAP引物组合;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烟草靶斑病菌的SRAP-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和DNA模板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共筛出13对扩增条... 采用烟草靶斑病菌YC-9,LJT-8和QYS-7为DNA模板,初步筛选SRAP引物组合;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烟草靶斑病菌的SRAP-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和DNA模板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共筛出13对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烟草靶斑病菌的最佳SRAP反应体系为Mg2+浓度2.0 mmol/L、dNTP浓度200μmol/L、Taq DNA聚合酶0.8 U、引物浓度140 mmol/L、模板DNA 20 ng及1×PCR buffer,反应总体积为20μL;各因素对SRAP-PCR扩增反应结果影响的差异较大,依次为Taq DNA聚合酶>引物>Mg2+>dNTPs=模板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菌 正交试验设计 反应体系优化 引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果腐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功年 庞宗文 +2 位作者 李湘萍 杨胜远 梁智群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68-270,共3页
首次从广西金穗芒果病果核仁中分离了芒果致病菌,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时间、温度、pH 值、光照以及营养物质等条件均不能使该菌产... 首次从广西金穗芒果病果核仁中分离了芒果致病菌,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时间、温度、pH 值、光照以及营养物质等条件均不能使该菌产孢.该菌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5~31℃,最适pH 在5.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果腐病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蔚 李成云 +1 位作者 杨根华 董文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由于立枯丝核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为研究纹枯菌的致病机制带来了障碍,但可以通过制备纹枯菌的原生质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建立突变体库,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试验利用Lysing enzyme(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裂解水稻纹枯... 由于立枯丝核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为研究纹枯菌的致病机制带来了障碍,但可以通过制备纹枯菌的原生质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建立突变体库,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试验利用Lysing enzyme(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裂解水稻纹枯病菌获得原生质体,通过摸索纹枯病菌的菌龄、裂解时间、裂解液的pH值3个重要因素,得到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和再生条件,并且在细胞壁再生实验中,改进细胞壁再生的培养方式,最终制得原生质体,并成功使其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iocladium virens生物型GVP对Rhizoctonia solani的抗生现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德勋 卿小鱼 彭朝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8-34,共7页
Gliocladium virens生物型GVP寄生在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和菌核上。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我们发现GVP的菌丝缠绕在寄主菌丝上侵入并在其内生长,形成附着胞,寄主菌丝原生质颗粒状或外溢以及有时呈丛枝状。在PDA平板上GVP产生... Gliocladium virens生物型GVP寄生在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和菌核上。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我们发现GVP的菌丝缠绕在寄主菌丝上侵入并在其内生长,形成附着胞,寄主菌丝原生质颗粒状或外溢以及有时呈丛枝状。在PDA平板上GVP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寄主菌丝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GVP的三种供试培养滤液影响寄主菌丝生长和干重的降低,使细胞内含物外渗,以致崩解死亡。被寄生的寄主菌核的组织软化、不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粘帚霉 茄丝核菌 抗生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iocladium virens(GVP)菌粉对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杉苗立枯病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德勋 卿小鱼 +2 位作者 冯红 彭朝明 段官安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在17种载体中玉米粉玉米芯粉载体最适宜于GVP的生长和产孢。在灭菌土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中,用这种载体制成的菌粉单独或与低量PCNB(每千克±10mg)联合防治出苗前和出苗后的杉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都是有效的,但... 在17种载体中玉米粉玉米芯粉载体最适宜于GVP的生长和产孢。在灭菌土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中,用这种载体制成的菌粉单独或与低量PCNB(每千克±10mg)联合防治出苗前和出苗后的杉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都是有效的,但后者优于前者。GVP菌粉加到灭菌土壤中2周,它的群体数量增到10^8数量级,以后逐渐下降在10^5-10^6数量级之间波动;而R.solani的群体数量却急剧下降并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粘帚菌 丝核菌 杉苗 立枯病 生物防治 载体 GVP 菌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Rhizoctonia solani Kuhn新的菌丝融合群与其它各群诸性质的比较
16
作者 张天晓 张志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1年第4期354-361,共8页
从蔸兰属Paphiopedilum腐茎叶病斑上分离得到第19个病原真菌菌株;经分类鉴定和人工诱导有性世代,确定为Rhizoctonia solani Kuhn.它们属于一个融合群而不与迄今世界已发现的任一融合群发生菌丝融合;拟定为ZAG-8群.作者对该群以及其它各... 从蔸兰属Paphiopedilum腐茎叶病斑上分离得到第19个病原真菌菌株;经分类鉴定和人工诱导有性世代,确定为Rhizoctonia solani Kuhn.它们属于一个融合群而不与迄今世界已发现的任一融合群发生菌丝融合;拟定为ZAG-8群.作者对该群以及其它各群的形态学、生理学,病原学和寄主等特征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群具许多独特的性质:生长发育温度高达30℃;最适20℃~25℃(17.3mm/天,琼脂PDA培养基);主轴菌丝宽6~9μ,平均7.3±0.18μ;每细胞中核数目平均5.65±0.05个;在4~9个中间变化;菌落深褐棕色;气生菌丝多;絮状;具棕褐色粒状或片状菌核;对黄麻苗具一定的病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菌株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技术及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孔丹丹 阙亚伟 +3 位作者 闫霞 李亚 陈卫良 王政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4-280,共7页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病原菌(R.solani Kühn)又称为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菌,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建立高效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病原菌(R.solani Kühn)又称为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菌,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建立高效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体系,采用0.7mol/L NaCl作为渗透稳定剂,对Glucanex、溶壁酶(lywallzyme)、纤维素酶(cellulase-R-10)、离析酶(macerozyme-R-10)、蜗牛酶(snailase)、崩溃酶(driselase)和裂解酶(lysing enzyme)等7种不同的胞壁裂解酶降解水稻纹枯病菌GD-118菌株细胞壁的作用进行测定,并对不同酶组合及其酶质量浓度进行优化筛选。结果显示:Glucanex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的降解效果最好,用20mg/mL Glucanex处理1g菌丝4h后,可释放118.5×104个原生质体;用15mg/mL Glucanex和10mg/mL lywallzyme混合酶处理,可高效降解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并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产量达3.09×107个/g菌丝,再生率达58%;Glucanex和lywallzyme的混合酶对不同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细胞壁降解和原生质体释放没有显著差异。可见,上述制备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高效性和适用性,可满足该菌分子遗传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微丝骨架在玉米抗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伟 裴艳刚 +4 位作者 王宇霜 孙霞 戴浩 龚国淑 常小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188,共8页
为探究细胞微丝骨架在玉米抗纹枯病侵染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微丝骨架解聚剂LatB预处理玉米离体叶片后接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显微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并检测活性氧(ROS)、细胞坏死及抗病基因(PR1、ZmDREB2A)表达等抗... 为探究细胞微丝骨架在玉米抗纹枯病侵染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微丝骨架解聚剂LatB预处理玉米离体叶片后接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显微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并检测活性氧(ROS)、细胞坏死及抗病基因(PR1、ZmDREB2A)表达等抗病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未经LatB预处理相比,LatB预处理加快了R.solani侵染后玉米病斑的形成,并影响了侵染结构的发育;在侵染后期,LatB促进了R.solani诱导的玉米叶片中ROS积累、细胞坏死反应和PR1基因表达;溶剂DMSO预处理与未经LatB预处理的结果类似,表明DMSO对本试验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细胞微丝骨架不仅参与玉米抗R.solani的侵入,而且通过调控ROS、PR1基因表达,细胞死亡等抗病信号提高玉米抗病防御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微丝骨架在玉米对纹枯病的抗病机理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立枯丝核菌 细胞微丝骨架 活性氧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of fungal antagonists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
19
作者 Grosch R Faltin F +2 位作者 Lottmann J Kofoet A Berg G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3-393,共1页
The soil-borne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teleomorph,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A.B. Frank] Donk) is worldwide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damage of man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r... The soil-borne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teleomorph,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A.B. Frank] Donk) is worldwide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damage of man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rops. Control of Rhizoctonia diseases is difficult because this pathogen survives for many years as sclerotia in soil or as mycelium in organic matter under numer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pathogen has an extremely wide host range. To date, no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against Rhizoctonia diseases are available in either organic farming or horticulture.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ystems (IPM), mainly fungicides are used as control method. However, the European Union has decided that 60% of the chemical pesticides that were allowed in 1996 should be banned from 2003. Hence, new strategies to contro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il-borne pathogen R. solani are urgently needed. It is well-documented that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lternative to protect plants against soil borne pathogens is biological control. Our work is concentra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fung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BCA) especially selected against diseases caused by R. solani..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assays 339 fungal plant-associated strains was evaluated against R. solani.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ested in vitro: antagonistic activity at 20 ℃ and 12 ℃, the ability to produce cell wall-degrading enzymes (chitinase, β-1,3-glucanase, protease), and influence on sclerotia germination. The ability of spore production was also of importance under consideration of formulation of possible candidates. As results of the note characteristics six isolates were selected. Taxonomica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molecular methods like BOX-PCR and sequencing of the 18S rDNA resulted in genetically diverse Trichoderma isolates. The disease suppression effect of the six fungal isolates were tested against bottom rot on lettuce and black scurf on potato in pot experiments in climate chamber. The conditions were favourable for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y R. solani on both crops. All six isolates were able to suppress the disease severity on lettuce and potato. According to their biocontrol effec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most efficient isolate will be commercialised as BCA produ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体 真菌 丝核菌属 生物防治 莴苣 根腐病 马铃薯 黑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基因FtAPDSLX1的克隆及其抗立枯病功能分析
20
作者 杨智敏 彭晓杨 +6 位作者 黄旭 焦茹玉 李伟 关超男 周美亮 严明理 肖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2-355,共14页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蓼科荞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优质作物。荞麦立枯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苦荞种植的推广与发展。本研究对茉莉酸或水杨酸处理后的苦荞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FtAPDSLX1的表达模式...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蓼科荞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优质作物。荞麦立枯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苦荞种植的推广与发展。本研究对茉莉酸或水杨酸处理后的苦荞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FtAPDSLX1的表达模式受到茉莉酸或水杨酸的诱导。对不同抗性水平苦荞中的FtAPDSLX1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立枯丝核菌抗性材料中FtAPDSLX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立枯丝核菌易感材料。以苦荞代表性品种川荞一号为材料,克隆得到FtAPDSLX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FtAPDSLX1基因的CDS序列中包含1143个碱基对,编码38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该基因启动子具有多个与抗病相关的顺式元件。对FtAPDSLX1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苦荞幼苗中的FtAPDSLX1基因表达量受到立枯丝核菌侵染的诱导,且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对转FtAPDSLX1基因拟南芥株系进行抗病表型分析,结果表明FtAPDSLX1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立枯丝核菌抗性,同时病菌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中FtAPDSLX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并且FtAPDSLX1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以上结果显示,苦荞受到立枯丝核菌侵染时,FtAPDSLX1可能参与了对立枯丝核菌的防御机制。FtAPDSLX1的功能验证及相关研究为苦荞抗立枯丝核菌的分子机制解析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APDSLX1 天冬氨酸蛋白酶 立枯丝核菌 过表达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