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4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rxism and Leftist Populism in Southern Europe To-day
1
作者 Jacques Bidet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5-189,共5页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capitalism progressively arrives to the stage of neoliberal financial hegemony. Therefore,in Europe today,Marxism remains powerful only in the form of leftist p...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capitalism progressively arrives to the stage of neoliberal financial hegemony. Therefore,in Europe today,Marxism remains powerful only in the form of leftist populism among the"radical left",as social-democrats and socialists have been largely absorbed by the right. However,because the struggle for hegemony is not only a binary relationship but also a triangular relationship,the only conceivable emancipation strategy is the old Marxist one,which is both dual,popular class against ruling class,and triangular,between three social forces (plus the competent). In this way,the popular class can access itself competence-power by associating with the competent and putting them under its own hegemo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TIST POPULISM marxism neolibralism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the COMPE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Marxism: the Relevance of the Issue: in the XXIst Century
2
作者 Vladimir Shevchenk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0-196,共7页
The paper looks at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Marxism.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issue,which are widespread in contemporary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mong marxologists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approach... The paper looks at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Marxism.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issue,which are widespread in contemporary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mong marxologists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approach: the true Marx is the philosophy of Marx minus political theory. The second approach: the true Marx is the philosophy of Marx plus political theory of social-democratic parties. The third approach: the true Marx is the philosophy of Marx plus political theory,developed most fully by Lenin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R ussian revolution. The third approach,from our point of view,corresponds most to the essence of genuine Marxism,at least as applied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aper examines in detail the principal novelty of Lenin speaking of the need to translate Marx's materialistic theory of history to the political level as a theoretical issue. The author also no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leaders in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Marxism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issues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onclusion,the paper states that world history nowbecomes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mixed. Therefore,the question of whether Marxist philosophers in this situation will be able to find ways of realization the 11th thesis of Marx "On Feuerbach"remains op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 TRUE marxism three approaches LENIN Chinese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Capitalism Transformation and Marxism
3
作者 Mustapha Machraf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5-192,共8页
Development,Capitalism Transformation and
关键词 CAPITALISM marxism sub-Saharan AFRICA POLITICAL ECONOMY PARADIGM sh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 Thinking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Explications on Nationalism: on the "Difficult Dialogue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4
作者 Zhang Sannan Zhang Jianp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7-263,共7页
Both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are among the most far-reaching thoughts in modern times.On dealing the ideological collision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Difficult Dialogue" universally exists in the acad... Both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are among the most far-reaching thoughts in modern times.On dealing the ideological collision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Difficult Dialogue" universally exis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Many scholars evaded,ridiculed or even negated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explications on nationalism.Though basically,classic Marxist writers criticize nationalism,it doesn' t mean that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inevitably oppose to each other.It is highly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 dialogue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and re-thinking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explications on nation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族主义 作家 对话 吃茶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业社会到平台世界: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翼青 余晓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发现,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工业化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告别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然而即使是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然是资本增殖的产物。围绕马克思的工业社会理论及后续学者的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活跃的研究传统,这一理论视角有着完整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卓越阐释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数字基础设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人与机器装置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文化工业 媒介工业 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维度构建
6
作者 肖克 李溪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导致生态资源在人群中分配极度不均。资本主义政治哲学试图在两个层面维护二元对立,结果加剧生态危机:一方面,主流政治哲学竭力维护异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改变社会偏好,异化转移,将生产的异化转变为需求的异化。很多人认识到生态危机的这一根源,力求调节和缓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办法就是弱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沿这一路径从政治哲学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三类,即生态保守主义、生态激进主义和生态国家主义,这些理论并未根本解决二元对立哲学的弊端。只有生态马克思主义既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克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又通过对“类解放”目标的坚守而确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主体地位,将权利与义务统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真正提出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根本途径:生产领域,停止过度生产;需求领域,遏制无度消费;分配领域,调节生态资源的代内与代际分配;伦理领域,由群体本位走向类本位;制度领域,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制汉语”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7
作者 史桂芳 王庆林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6,142,共8页
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使用了大量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和制汉语”对中国人了解、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日本文化的影... 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使用了大量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和制汉语”对中国人了解、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日本文化的影响,存在着表面、片面等不足。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和制汉语”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制汉语”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正义观的科学发展基础
8
作者 欧阳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F0002,共11页
作为科学的社会认识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科学地发展与重构正义观有基础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于唯物史观的正义观的创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整体性建构,以及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本... 作为科学的社会认识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科学地发展与重构正义观有基础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于唯物史观的正义观的创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整体性建构,以及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是实现正义观的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唯物史观也是构建权利、正义与生产力“三位一体”的正义观的基本保证。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完成了对正义观的科学重构,使人们看到以发展生产力为落脚点的新型正义观的诞生。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创建了科学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基于唯物史观的正义观,是对历史唯心主义正义观的重要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正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影响
9
作者 张卫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较早地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土地国有主张,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解决近代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农村土地兼并和农民两极分化,还可以为平均地权,进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创造条件。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土地国有 农村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的批判与吸收
10
作者 张卫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和争论,为了构建中华民族新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与此同时,又对儒学所蕴含的大同学说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吸收。不过,由于...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和争论,为了构建中华民族新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与此同时,又对儒学所蕴含的大同学说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吸收。不过,由于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情感好恶等因素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年龄比较大的党员,对儒学的态度相对温和一些;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青年党员对孔子的崇敬心理尚未完全褪去;在批判儒学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鲜明标识的情况下,郭沫若、范文澜等不仅对儒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的认识存在这种差异并非偶然,实际上是当时思想文化界对儒学种种态度在党内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儒学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和“根脉”的内在契合与互相成就
11
作者 吴云志 孙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既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理... “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既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理论关注,也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了哲学澄明。正确理解“第二个结合”,要以廓清“魂脉”和“根脉”在结合中存在的误识为前提澄明,进而对二者在理论特质、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中呈现出的内在契合性予以全景式透视。“第二个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进而在双向赋能中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文经济学
12
作者 李向民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6,共6页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强调其在物质与精神、文明与文化、“第二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重要性。人文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进一步探究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发展的路径。人文经济学是“第二个结合”的生...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强调其在物质与精神、文明与文化、“第二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重要性。人文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进一步探究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发展的路径。人文经济学是“第二个结合”的生动体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创新发展。人文经济学以创新的人文动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精神文化 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访马克思:深化理解哲学革命进程的三个新视角
13
作者 任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228,共11页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需要重访马克思,以三个新视角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第一,以出场学视域重新理解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现代性进路,进而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需要重访马克思,以三个新视角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第一,以出场学视域重新理解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现代性进路,进而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新启示;第二,重新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如何从“观”的革命走向“体系”革命,进而为新时代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体系观”的指导原则;第三,重新理解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进程背后作为方法论自觉的研究范式的转进,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创新提供范式自觉。新视角的考察将马克思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脉络关联起来,不仅有助于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原初理解图式,更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社会”关系演进看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差异
14
作者 杨增岽 张浩一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关系的复杂机制。“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秩序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西方”的笼统概念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形成在欧洲各国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挪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而忽略本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特殊性,常常陷入“现代化”未竟的困境,或是囿于极端现代主义与“文化保守-民族主义”的二极摇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社会”二元分立不同,塑造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探索,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吸收,并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化,使当代中国得以客观审视西方“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立,让现代化的“中国式”更具有了深厚的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 西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用典》的文本探析——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5
作者 龙兵 唐岳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习近平用典》是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何选典、如何用典的关键文本。秉承治道为先、博采众长、博古通今的选典原则,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用典方法,对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进行创造... 《习近平用典》是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何选典、如何用典的关键文本。秉承治道为先、博采众长、博古通今的选典原则,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用典方法,对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共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用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个结合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创”与“两个结合”的过程性互动关系与逻辑
16
作者 季乃礼 陈颖异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4,124,共14页
“两创”与“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研究仅将二者关系进行单向定位,未视为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消解概念边界,将“两创”与“两个结合”动态过程作为共同主视角进行考察可知二者互为必要理论前提和有效实践工... “两创”与“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研究仅将二者关系进行单向定位,未视为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消解概念边界,将“两创”与“两个结合”动态过程作为共同主视角进行考察可知二者互为必要理论前提和有效实践工具。互动逻辑为以“两创”为载体,推动“两个结合”时代化、大众化;以“两个结合”为引领,实现“两创”多元性、价值性发展。两个过程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接轨。未来应在融合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7
作者 秦宣 姜良旭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8,共1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六个坚持”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和宝贵经验的结晶,根源于条理化整合改革开放基本原则、规范化凝练治国理政重要原则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的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六个坚持”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和宝贵经验的结晶,根源于条理化整合改革开放基本原则、规范化凝练治国理政重要原则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的独特生成逻辑。“六个坚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蕴含着站稳政治立场、维护公平正义、协调继承与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充分发挥法治作用、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鲜明导向。新征程上,掌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需要全面领会“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准确把握贯彻落实“六个坚持”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以及监督检验“六个坚持”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个坚持 改革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刻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实践
18
作者 陈丛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3,共8页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正是有了这种文化主体性,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10余年来才有了更坚定的自我、更充沛的活力、更深沉的底气。运用文献资料法...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正是有了这种文化主体性,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10余年来才有了更坚定的自我、更充沛的活力、更深沉的底气。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认为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深刻体现了文化主体性,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坚定全民健身发展的文化自信,赋予全民健身强大的文化力量、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文化特性。树立文化主体性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主题和主线,新时代全民健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彰显。要深刻认识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蕴含的文化主体性意义,在新征程上深入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成为体现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筑牢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文化主体性 中国实践 “两个结合” 以人民为中心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引致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的理论纵深——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米加宁 李大宇 董昌其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文章聚焦创新、智能技术等重大命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剖析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带来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和方式变革;数据... 文章聚焦创新、智能技术等重大命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剖析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带来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和方式变革;数据要素的崛起和价值机制的重构深刻改变生产要素禀赋和价值实现机制;以人民为中心构成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这些变化标志着生产力要素正经历从物质型、资源型向智能型、数据型的系统性、革命性重构,生产关系正经历从资本逻辑向创新逻辑、从物质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深刻调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对于破解现实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创新驱动 数据要素 人本化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福运 李嘉玮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通过对生产力演进理论和生产力范畴的原发性创新,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通过对生产力衡量标准理论和发展目的理论的推进性创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理论和动力理论的拓展性创新,回答了怎么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理论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