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635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1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邮发代号:6-160《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办,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本刊以服务于外语教学和科研为宗旨,刊发学术思想原创、学术行为规范的研究论文,内容... 邮发代号:6-160《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办,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本刊以服务于外语教学和科研为宗旨,刊发学术思想原创、学术行为规范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等领域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语言文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翻译传播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姜龙范 谷思睿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10,109,共11页
中央文献翻译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智慧的最直接途径。长期以来,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拓展中国声音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深化对翻译与传播协同作用的认... 中央文献翻译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智慧的最直接途径。长期以来,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拓展中国声音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深化对翻译与传播协同作用的认识。论文将传播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剖析中央文献翻译的传播本质,并借鉴早期传播模式的典范,尝试呈现中央文献翻译的传播模式。该模式将翻译过程视为翻译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一级编码的“选择-内反馈”机制、二级编码的“前馈-内反馈”以及“语际反馈”机制,着重强调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循环流动。同时,引入“噪音”概念,以突出影响传播效果的障碍因素。论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框架支撑,从而更直观地分析影响中央文献对外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各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中央文献翻译 翻译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翻译之“辨”与“辩”
3
作者 高玉霞 任东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55-65,112,共12页
“国家翻译实践”概念的提出激发译学界观照翻译的国家功用,推动国家翻译实践、国家翻译规制和国家翻译能力三类系列概念话语的创建,促使“国家翻译”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为国家翻译学建构提供概念话语、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然而... “国家翻译实践”概念的提出激发译学界观照翻译的国家功用,推动国家翻译实践、国家翻译规制和国家翻译能力三类系列概念话语的创建,促使“国家翻译”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为国家翻译学建构提供概念话语、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然而已有研究碎片化、抵牾化、杂乱化严重,根源在于缺失系统的概念辨析和科学的关系评辩。本研究追溯“国家翻译”系列概念的生发过程,辨析其内涵,评辩概念间的内在关联,旨在推进国家翻译研究的深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国家翻译 国家翻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传统与未来》评介
4
作者 李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1引言:语文学自诞生之时起就是西方学科体系的中心,被认为是“现代人文学科被遗忘的源头”(Turner,2014: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归语文学”的呼声出现在西方文学理论界。近几年,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语文学,出现相关著作及论文。郝岚教... 1引言:语文学自诞生之时起就是西方学科体系的中心,被认为是“现代人文学科被遗忘的源头”(Turner,2014: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归语文学”的呼声出现在西方文学理论界。近几年,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语文学,出现相关著作及论文。郝岚教授(2022:182)曾为《何谓语文学:现代人文科学的方法与实践》撰写书评,文末谈到:“……没有它对西方当代‘语文学转向’的介绍,我们还无法深刻意识到比较文学的思考进路和古老语文学的方法之间的密切关联。虽然在当代讨论中,语文学涉及文学研究和世界文学关系的理论文章还有很多,《何谓语文学》并未收录,但那或许正是下一本语文学文选的好话题!”果然,这个拥有“好话题”的文选于2024年4月问世。本文将介绍该文选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界 语文学 人文学科 人文科学 文选 被遗忘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关系从句岛屿中话题化的空代词解释及其中介语实证研究--基于普遍性控制规则(GCR)解释在华汉语学习者的二语表现
5
作者 马志刚 庾小美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2-34,109,110,共15页
即时在线处理二语输入的理解性研究能为中介语语法理论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而从主语和宾语关系从句岛屿中执行话题化操作可以为二语在线理解过程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素材。基于自定步速阅读范式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语本族语语法基于句法结... 即时在线处理二语输入的理解性研究能为中介语语法理论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而从主语和宾语关系从句岛屿中执行话题化操作可以为二语在线理解过程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素材。基于自定步速阅读范式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语本族语语法基于句法结构信息处理句中的结构空位和歧义性解读,而汉语中介语则形成精细度显著更低的不完整的语法表征,因而成人二语者采用的二语解析策略既不优化也缺乏效率,迥异于汉语本族语者基于母语直觉的解析规范和处理步骤。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表征上除了呈现完整或部分表征的本质性差异之外,未能获得充分适切的二语输入也可能是中介语语法表征缺损的成因之一。据此而得的初步结论为中介语很有可能仅采用线性序列来处理二语输入,而对目标语句法结构的层级性信息的利用程度则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语法 关系从句 岛屿效应 话题化 普遍性控制规则(GCR) 中介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日报》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研究
6
作者 冯捷蕴 张丹丹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5-54,111,112,共12页
论文从体裁分析和跨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考察了《中国日报》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策略,涉及叙事模式、语义结构、词汇风格三个主要维度。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参与者观察法以及专家咨询法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发现,原文倾向于采用迂... 论文从体裁分析和跨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考察了《中国日报》地方宣传报道的英文编译策略,涉及叙事模式、语义结构、词汇风格三个主要维度。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参与者观察法以及专家咨询法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发现,原文倾向于采用迂回全面的叙事模式、丰富的语义结构以及修辞性词汇风格;而译文主要采用直接聚焦的叙事模式、精炼的语义结构以及客观性词汇风格。研究还探讨了影响地方宣传报道英文编译的多重原因:原文和译文属于政治报告和新闻报道两种不同类别的体裁,并且受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的影响。研究能够为中国外宣文本的编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日报》 地方宣传报道 英文编译 体裁分析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体、语类和风格》(第二版)述评
7
作者 赵雪 秦飞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99-103,共5页
1引言《语体、语类和风格》(Register,Genre and Style)是道格拉斯.比伯(Douglas Biber)和苏珊.康拉德(Susan Conrad)共同编写的一部教材,该书的初版和第二版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提出的情景语境分析框架和... 1引言《语体、语类和风格》(Register,Genre and Style)是道格拉斯.比伯(Douglas Biber)和苏珊.康拉德(Susan Conrad)共同编写的一部教材,该书的初版和第二版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提出的情景语境分析框架和多维度分析法,为语体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开拓了汉语语体研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多维度分析 风格 语类 汉语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哲学核心原则的意向性维度
8
作者 于林龙 田涑琳 徐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77-86,F0003,共11页
论文从现象学的意向性问题出发,对体认哲学中的体验和认知的前提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得出意向性问题是理解体验和认知的前提性问题这一基本结论,进而强化了意向性作为体认哲学核心原则之补充的必要性。文章认为,体认哲学中的认知和体验都... 论文从现象学的意向性问题出发,对体认哲学中的体验和认知的前提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得出意向性问题是理解体验和认知的前提性问题这一基本结论,进而强化了意向性作为体认哲学核心原则之补充的必要性。文章认为,体认哲学中的认知和体验都缺乏意向性维度,作为体认一元论的解释原则也同样离不开意向性维度,认知是意向性的认知,体验是意向性的体验,不可二分的体认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认知 体验 体认 核心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桩历史公案:“波夫”先生与艺术问题--兼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批评的“第三条路”
9
作者 季明举 冀会鑫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58-67,111,112,共12页
19世纪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以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阵营,以及“纯艺术派”之间围绕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所引发的艺术论战早已成为俄国批评界的一桩历史公案,然而围绕这桩历史公案所衍生的... 19世纪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以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阵营,以及“纯艺术派”之间围绕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所引发的艺术论战早已成为俄国批评界的一桩历史公案,然而围绕这桩历史公案所衍生的不同思想主张,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民族文化审美立场,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文章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著名的批评著作《“波夫”先生与艺术问题》为样本,回溯、梳理和解析这场论战的全过程,以期呈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审美意识上既不同于革命民主主义,亦迥异于“纯艺术派”的艺术批评“第三条路”主张,并进而还原这桩著名公案的历史全貌与思想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根基主义 “波夫”先生与艺术问题 “纯艺术派” 艺术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与“看”的背后——格雷斯·佩蕾对犹太女性叙事策略的重构
10
作者 郑丽 程酩纳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4-44,111,共12页
格雷斯·佩蕾的作品以独特的后现代女性叙事策略再现了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下美国犹太女性的生活经历。文章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出发,重点围绕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详细分析佩蕾独特的叙事策略及潜藏其中的文本深意。文章认为,佩蕾运用... 格雷斯·佩蕾的作品以独特的后现代女性叙事策略再现了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下美国犹太女性的生活经历。文章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出发,重点围绕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详细分析佩蕾独特的叙事策略及潜藏其中的文本深意。文章认为,佩蕾运用犹太民族独有的旁系叙述传统重构少数族裔女性叙事权威,并在其作品中以“树”这一犹太民族宗教意象展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犹太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为少数族裔女性书写提供了可兹参照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斯·佩蕾 犹太女性 叙事策略 叙述声音 叙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往的地缘政治叙事--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景观
11
作者 刘慧姝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68-79,112,共13页
在全球女性主义思潮转向多元化过程中,弗里德曼提倡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多元化女性主义应转变方向,重新创造一种一元化的女性主义,以此来包容全球范围内种类众多且相互冲突的文化与政治形态。弗里德曼试图在纯粹差异和解构主义的能指嬉... 在全球女性主义思潮转向多元化过程中,弗里德曼提倡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多元化女性主义应转变方向,重新创造一种一元化的女性主义,以此来包容全球范围内种类众多且相互冲突的文化与政治形态。弗里德曼试图在纯粹差异和解构主义的能指嬉戏之间的边界地带,寻求一种对话协商的立场,她探讨了相互交叉的各种文化理论的成就与局限,主张采取地缘政治思维方式,以超越性别、种族与差异。弗里德曼跨越了学科界限,挑战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身份理解为复杂的交叉与定位的产物,促成女性主义视域转向空间实践,指明了学院派女性主义的重要角色与前景。弗里德曼的研究呼应了自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关于理论旅行的思潮,勾勒了女性主义与其他理论碰撞、对话与交融的多元景观,推动了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研究当代跨文化交往的叙事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式女性主义 地理学 地缘政治思维 跨文化交往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创新研究
12
作者 张法连 陆贝旎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7-45,111,共10页
我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须及时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涉外法治工作战略要求。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制度内涵,发现其具有规则、组织和文化三重属性。论证立法文本外译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意义,分析当前困境及创... 我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须及时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涉外法治工作战略要求。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制度内涵,发现其具有规则、组织和文化三重属性。论证立法文本外译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意义,分析当前困境及创新逻辑,基于此提出从规则、组织和文化三个层面开展政府主导的顶层制度设计,拓展中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文本外译 新制度主义 制度创新 国家翻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译并行讲中国,身在彼岸念此岸--美籍华裔翻译家袁海旺先生访谈录
13
作者 张智中 袁海旺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1-21,共11页
袁海旺先生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的英文专著,并长期从事汉译英的工作,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为己任,在文学翻译方面颇有建树,至今仍活跃在文学翻译界。其翻译原则有二:首先,译者当为目标语读者考虑,令其读懂自己的译文;其次,译者当有文化自... 袁海旺先生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的英文专著,并长期从事汉译英的工作,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为己任,在文学翻译方面颇有建树,至今仍活跃在文学翻译界。其翻译原则有二:首先,译者当为目标语读者考虑,令其读懂自己的译文;其次,译者当有文化自信,不仅竭力传达中国文化的氛围,还应尽量把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介绍给目标语读者。他欣赏西方翻译名家,如葛浩文等,但对其翻译方法持保留态度;他广结译缘,积极参加各类文学和翻译活动,与其他翻译家和作家保持密切联系。另外,在AI时代,他对文学翻译的前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语读者 中国文化特色语 汉译英与文学编译 西方译者与中国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蕾切尔·卡逊文学创作的生态空间书写研究——以“海洋三部曲”为中心
14
作者 李志艳 吴翰锜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2-33,110,111,共14页
蕾切尔·卡逊作为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家,早年间曾致力于青少年科普读物的书写,先后完成了“海洋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重点书写了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风貌和生物状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出具有地理特色的文学内容... 蕾切尔·卡逊作为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家,早年间曾致力于青少年科普读物的书写,先后完成了“海洋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重点书写了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风貌和生物状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出具有地理特色的文学内容。然而,究其本质,文学创作展现的不仅是美国沿海自然生态空间的样貌,更在其中暗含了一种对于美国文化、资本主义精神的思考和批判。作家通过这种生态书写的多维度批判,希望重新思考美国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方向,反思欧洲文化对美国精神的主体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蕾切尔·卡逊 生态文学 “海洋三部曲” 美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词汇可读性研究——以亚历山大英译《三国演义》自我修改为例
15
作者 赵秋荣 邢栋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3-83,112,F0003,共13页
论文基于亚历山大英译《三国演义》1861年初译本《中国史之一章:司徒的计谋》和1869年自改本《貂蝉:一部中国戏剧》的语料库,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借助TAALES工具,提取39项词汇指标,探究亚历山大初译本和自改本的词汇可读性差异... 论文基于亚历山大英译《三国演义》1861年初译本《中国史之一章:司徒的计谋》和1869年自改本《貂蝉:一部中国戏剧》的语料库,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借助TAALES工具,提取39项词汇指标,探究亚历山大初译本和自改本的词汇可读性差异。整体看来,自改本词汇可读性高于初译本。从心理语言学标准来看,自改本词汇更具体,更易于在读者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意象。从词汇习得年龄来看,自改本词汇更容易被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理解。从词汇语境独特性上看,自改本词汇所含的信息量较少,词汇难度更低。论文提出修改动因可能与译本体裁及受众、译者身份、社会反响和市场导向等因素变化有关。论文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分析译者的修改行为,促进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自我修改 《三国演义》 乔治·加德纳·亚历山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非洲性研究
16
作者 周和军 张珈豪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0-88,112,F0003,共11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最后的礼物》讲述了移民家庭的两代人在英国面临的非洲文化失根、记忆创伤、种族歧视和身份问题,反映了古尔纳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非洲性的独特思考。文章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理想维度对《最后的...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最后的礼物》讲述了移民家庭的两代人在英国面临的非洲文化失根、记忆创伤、种族歧视和身份问题,反映了古尔纳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非洲性的独特思考。文章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理想维度对《最后的礼物》中的非洲性进行探讨。在历史维度上,文章挖掘文本蕴含的东非历史文化、农业发展现状与伊斯兰文化,还原东非生活图景;在现实维度上,文章聚焦东非自身的问题、殖民主义的危害和移民身份认同,揭橥了非洲性面临的复杂现实语境;在理想维度上,古尔纳提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世界主义精神,试图为解决非洲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的礼物》 非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评介
17
作者 成颖 段国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1引言 张小平于2022年推出了《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倏忽之间》)这一力作,构建了中西视角融合的混沌理论,并借此阐释了美国著名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作品。混沌学作为一种认知科学,其核... 1引言 张小平于2022年推出了《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倏忽之间》)这一力作,构建了中西视角融合的混沌理论,并借此阐释了美国著名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作品。混沌学作为一种认知科学,其核心涉及数学和物理。科学家们发现,从宇宙学到细胞学,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计算结果却是无法确定的,这一现象被称为混沌现象。混沌理论的普遍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世界不再是稳定的、确定的、因果关系明确的。这种混沌思维在中西方的文本中均有所体现,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周易》、老庄哲学及禅宗思想中:宇宙万物互为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确定与不确定、无序中的有序、混沌与和谐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理论 张小平 宇宙万物 老庄哲学 混沌思维 宇宙学 普遍性特征 混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译出中目标接受问题的阶段现状与动态调适
18
作者 郭松林 王晓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66-76,112,F0003,共13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凸显了文学译出研究的迫切性,也引发了关于译出中目标接受问题的讨论。目标接受性作为翻译目的达成的关键指标,是文学译出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这种认识不应该导致对目标接受考察的失衡。论文以翻译... 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凸显了文学译出研究的迫切性,也引发了关于译出中目标接受问题的讨论。目标接受性作为翻译目的达成的关键指标,是文学译出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这种认识不应该导致对目标接受考察的失衡。论文以翻译的定义为切入点,一则描述翻译的基本属性并分析基于目前世界文化格局考虑译出中目标接受问题的现实意义,二则描述目标接受问题在文学多元系统、文本体裁差异、国外译入以及中国文化实力发展等维度表现的多元动态性。文章认为,目标接受问题的这种阶段性与动态性不仅揭示中国译出的特殊性,也证实译出与译入一样,具有作为翻译活动的普遍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翻译定义 译入 译出 目标接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翻译学和国家翻译实践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基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4-21,110,共9页
根据国家翻译学的提法,其研究对象是国家翻译实践,而其核心概念是翻译的国家性,即翻译与国家有天然的联系,受制于国家,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实际上,所谓的国家翻译只是政府组织的翻译,基本上是政治方面的,是中译外的。而翻译还有个人翻... 根据国家翻译学的提法,其研究对象是国家翻译实践,而其核心概念是翻译的国家性,即翻译与国家有天然的联系,受制于国家,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实际上,所谓的国家翻译只是政府组织的翻译,基本上是政治方面的,是中译外的。而翻译还有个人翻译,涉及自然学科知识和外译中等,把所有翻译说成具有国家性是以偏盖全。国家翻译学不仅翻译对象模糊,而且也没有形成学科的交叉性,因为国家学并不存在,更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斟酌国家翻译学概念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学 国家翻译实践 国家意识 学科交叉研究 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教师动机的研究演进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20
作者 张毅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9-100,F0003,共13页
外语教师动机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以CNKI(北大核心及CSSCI)数据库为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21世纪以来外语教师动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究该领域的研究演进态势与... 外语教师动机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以CNKI(北大核心及CSSCI)数据库为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21世纪以来外语教师动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究该领域的研究演进态势与前沿热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研究发现,国内该领域发文量经历快速发展后进入常态化,但整体不稳定;虽涌现出高影响力学者,但合作分散;研究热点集中在外语教师动机的激发模式、认知构建和情感影响;该领域研究从早期教师内驱力探索,到中期教学与科研动机深入剖析,再到近期数字化转型与教师身份认同的复杂影响,展现外语教师动机研究在不同阶段的演进与深化。文章认为,动机的多维度和动态性特征有待国内学者关注。未来研究应实现四个转变:研究方法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借助大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研究视角从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追踪,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畴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考察多维度变量交互作用;提升研究机制,从内部激发转向内外因素协同整合,通过优化外部条件增强内在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师 动机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