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8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类分级规则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倪永 郑明清 +3 位作者 郝千婷 王旭 周玉科 于勇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量激增、应用需求多样、治理成本加剧和安全风险挑战大之间的矛盾,采用先分类后分级、多维分类、明确分级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和应用场景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首先梳理设计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量激增、应用需求多样、治理成本加剧和安全风险挑战大之间的矛盾,采用先分类后分级、多维分类、明确分级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和应用场景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首先梳理设计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4个门类和“3+4”分级模式,给出相应分类、分级方法及示例;其次,将分类分级维度与业务管理维度结合,形成分类分级模型;最后,设计了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支持数据资源安全精细化管控。该数据分类分级规则有助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完善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智慧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数据安全 数据分类 数据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度对116种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结果影响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程麟钧 周培学 +2 位作者 曾立民 唐桂刚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研究了在0%、10%、50%和80%不同湿度下116种挥发性有机物于在线气相色谱质谱监测系统上的响应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加湿后PAMS中C2~C4化合物受影响较小,C5~C7物质受湿度影响没有明显规律,C8及C8以上物质响应明显增强;TO-15中低沸点... 研究了在0%、10%、50%和80%不同湿度下116种挥发性有机物于在线气相色谱质谱监测系统上的响应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加湿后PAMS中C2~C4化合物受影响较小,C5~C7物质受湿度影响没有明显规律,C8及C8以上物质响应明显增强;TO-15中低沸点物质响应下降,而高沸点物质响应却增强;醛酮类化合物响应普遍增强。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水汽的影响机理,主要包括水分子和VOCs竞争吸附管壁的活性位点;水膜溶解强极性的VOCs降低了VOCs响应;水分子和VOCs竞争吸附填料表面导致VOCs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 挥发性有机物 PAMS TO-15 醛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MAP高光谱遥感影像的烃类指数在塑料大棚分布提取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旭文 郭金金 +7 位作者 姜晟 王甜甜 颜瑾 吉鑫 张蓓蓓 魏高磊 朱泽斌 潘振宇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利用德国EnMAP卫星HSI传感器获取了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24年4月22日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探索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价值。基于1728nm附近塑料烃类分子振动导致的倍频吸收谷光谱特征,利用EnMAP HSI在该波长区域的波段组合构建了遥感... 利用德国EnMAP卫星HSI传感器获取了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24年4月22日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探索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价值。基于1728nm附近塑料烃类分子振动导致的倍频吸收谷光谱特征,利用EnMAP HSI在该波长区域的波段组合构建了遥感烃类指数(HI),实现了农田温室塑料大棚分布信息的大范围快速、准确提取。初步应用效果表明:EnMAP HSI数据以其丰富的高光谱信息,在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环境健康和新污染物监测、生态监管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相关生态环境监测场景中发挥了应用潜力,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遥感信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MAP 高光谱遥感 烃类指数 塑料大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4
作者 谷洪 朱杰 +5 位作者 王亮 李春阳 刘佩 陈小红 李元东 唐辉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为研究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运行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2018—2022年连续监测废物库周围的γ辐射剂量率,水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气溶胶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土壤中γ核素活度浓度,生物样中的γ核素活度浓度,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 为研究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运行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2018—2022年连续监测废物库周围的γ辐射剂量率,水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气溶胶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土壤中γ核素活度浓度,生物样中的γ核素活度浓度,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废物库γ辐射剂量率为70.1~182.7 nSv/h,水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分别为≤LLD总α~5.01×10^(-2)、1.76×10^(-1)~5.07×10^(-1)Bq/L,库区周围土壤中^(238)U、^(232)Th、^(226)Ra、^(40)K、^(137)Cs的活度浓度分别为≤LLDU-^(238)~34.8、22.7~36.9、12.3~27.5、369~563、≤LLDCs-^(137)~1.62 Bq/kg,60 Co均低于探测限,库内气溶胶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分别为2.89×10^(-2)~2.11×10^(-1)、0.918~1.84 Bq/L,库区生物样品中γ核素活度浓度(^(137)Cs、60 Co)的分析结果均低于探测限。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运行可以确保周围环境的辐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辐射环境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分析及气候代表性研究——以安徽寿县站为例
5
作者 沈玉亮 王泽华 +2 位作者 张昊 杨关盈 燕少威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和... 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说明拟选站址周边探测环境稳定,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年极端气温、年极端气压和年极端降水量的变化显著,反映出拟选站址具有典型的江淮内陆区域气候特征,其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典型江淮区域下垫面温室气体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气候代表性。寿县站拟选站址500 m高度气流轨迹在春季和夏季主要为偏东轨迹,在秋季主要为偏北和东北轨迹,在冬季基本为偏北轨迹,气流输送以近距离输送为主。气流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较大区域范围的温室气体变化特征。1 500 m高度各季节气流轨迹分布形势与500 m高度相似,但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流轨迹整体更长,气流输送范围更大,表明在拟选站址,随着观测高度的增高,观测结果所能代表的区域的范围更大。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风速整体不大,春季相对较大;1月(冬季)东东北风(ENE)出现频率最高,4月(春季)东南风(SE)出现频率最高,7月(夏季)南东南风(SSE)出现频率最高,10月(秋季)东北风(NE)出现频率最高。拟选站址上风向和侧风向无明显的区域性温室气体排放源,符合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应避开局地污染源的要求。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策略能够确保观测站位于气象条件稳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从而提高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站 选址 代表性 气象要素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有毒鱼类区系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俊 孙智薇 +3 位作者 白舒丹 王文博 令建康 唐文家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准确辨识有毒鱼类区系分布是研究有毒鱼类生态适应情况的前提。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汉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毒性类型、食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分布有58种有毒鱼类,占鱼类总物种数的46.77%。58种有毒... 准确辨识有毒鱼类区系分布是研究有毒鱼类生态适应情况的前提。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汉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毒性类型、食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分布有58种有毒鱼类,占鱼类总物种数的46.77%。58种有毒鱼类隶属于6目10科33属,以鲤形目、鲇形目和鲈形目为主。汉江流域有毒鱼类毒性类型包括胆毒(31种)、刺毒(23种)、血清毒(2种)、卵毒(1种)和肝脏毒(1种);食性主要以肉食性和无脊椎动物食性为主,分别占有毒鱼类总物种数的37.93%和29.31%。在空间分布上,上游河段有毒鱼类物种数显著多于中下游河段。其中,大鳞黑线■(Atrilinea macrolepis)、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以及拟鲿属的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细体拟鲿(Pseudobagrus pratti)、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凹尾拟鲿(Pseudobagrus emarginatus)等7种有毒鱼类仅分布于汉江上游河段,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2种有毒鱼类仅分布在中游河段,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仅分布在下游及河口江段。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各江段有毒鱼类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ANOSIM(Analysis of Similarities)检验分析结果显示,Global R=0.99(P<0.01),表明各江段有毒鱼类的毒性类型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淡水有毒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及有毒动物生态适应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有毒鱼类 食性特征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7
作者 梁美霞 陆智新 +2 位作者 陈东军 林晓东 黄丽华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9,共11页
了解和掌握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本底及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评价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本底水平提供参考。2019—2020年在福建省东南地区设置25个监测点,采用热释光剂量片累积测量环境γ辐射剂量率,并对测... 了解和掌握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本底及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评价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本底水平提供参考。2019—2020年在福建省东南地区设置25个监测点,采用热释光剂量片累积测量环境γ辐射剂量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研究周期内,环境γ辐射剂量率排序为泉州[(126.99±14.00)nGy/h]>漳州[(118.07±13.53)nGy/h]>厦门[(114.98±19.91)nGy/h];γ辐射剂量率与太阳黑子活动存在一定负相关关系,与研究区域土壤中铀-238、钍-232、钾-40活度浓度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泉州、漳州、厦门环境γ辐射所致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69、0.71、0.73 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射 监测 时空变化 福建省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评估春季秸秆焚烧对东北代表性城市PM_(2.5)浓度影响的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波兰 李健军 +5 位作者 柳佳宏 张巍 刘冰 孟晓艳 陶金花 李婧妍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9,共11页
秸秆焚烧是一种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可能对空气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哈尔滨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为代表性城市,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建立了常规条件下PM_(2.5)日平均浓度与关键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 秸秆焚烧是一种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可能对空气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哈尔滨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为代表性城市,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建立了常规条件下PM_(2.5)日平均浓度与关键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春季秸秆焚烧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贡献。结果显示:2023年3月28日至4月10日秸秆焚烧对哈尔滨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PM_(2.5)日平均浓度的影响比例分别为15.0%~72.5%、11.3%~81.8%、47.6%~68.7%、26.3%~76.9%;秸秆焚烧排放贡献较低时,城市空气污染相对较轻;秸秆焚烧排放贡献较高时,容易导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在常规污染源排放稳定的前提下,该方法可以对春季东北代表性城市的秸秆焚烧影响进行快速评估,能够支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测预报和管理部门快速评价的相关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空气质量 PM_(2.5) 快速评估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现场校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瑜 吕怡兵 +1 位作者 王万里 师耀龙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对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进行准确校准是保证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前提。搭建了一套适用于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的现场校准方法。该方法基于超声雾化原理,采用氯化钠标准溶液稳定生成不同质量浓度的颗粒物标准物质。... 对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进行准确校准是保证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前提。搭建了一套适用于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的现场校准方法。该方法基于超声雾化原理,采用氯化钠标准溶液稳定生成不同质量浓度的颗粒物标准物质。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发生的颗粒物的粒径符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0.6μm;质量浓度相对偏差小于1%,稳定性良好;损失率低,准确度高。为验证校准方法的适用性,采用该方法对量值溯源至手工重量法的基于β射线原理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分别进行室内和现场长期校准。校准结果显示,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测量示值与理论浓度值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其中:低浓度范围的示值误差小于5μg/m^(3),标准偏差(SD)小于6μg/m^(3);高浓度范围的相对示值误差小于7%,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以上结果表明,该校准方法的准确性和再现性良好。对校准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发现,PM_(2.5)颗粒物标准物质量值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2.8%(k=2),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校准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4.6%(k=2),显著低于手工重量法,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PM_(2.5)质量浓度分析仪的实验室与现场校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颗粒物标准物质 现场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克立 吕伟才 汤连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4,共10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缺乏充分研究的问题,通过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淮河流域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2...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缺乏充分研究的问题,通过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淮河流域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淮河流域MRSEI先降后升,其中2000—2010年缓慢下降,2012—2022年逐渐升高。②MRSEI变化趋势的显著水平较低,显著降低的区域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北部,显著升高的区域集中在淮河流域北部和南部。③重标极差(R/S)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未来生态环境变化以反持久性为主,58.1%的像元未来会表现为恶化,31.1%的像元未来会表现为改善,平均持续时长为4.2年。④未来趋势变化的莫兰指数为0.828,说明未来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呈聚集态。⑤地表温度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覆盖、干度、湿度影响力次之,高程、风速、降雨量、蒸发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力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聚类分析 地理探测器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下水水质预测方法研究——以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氨氮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蔓 胡丹心 +3 位作者 李名升 葛楹 张蕖 黄霞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地下水水质预测可以准确反映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的预测精度,以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2022年3层地下水的氨氮监测结果为例,进行数据预处理后,构建将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 地下水水质预测可以准确反映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的预测精度,以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2022年3层地下水的氨氮监测结果为例,进行数据预处理后,构建将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与深度学习技术(RNN、LSTM及GRU)相结合的复合深度学习模型,开展传统机器学习模型与不同深度学习模型在水质预测效果方面的对比分析,并探讨深度学习模型多步长预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单一深度学习模型相比,结合EEMD的复合深度学习模型解决了预测滞后性问题,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拟合度。②复合深度学习模型的拟合度高于4种传统机器学习模型。4种传统机器学习模型中,仅MLR与RF的预测拟合度与单一深度学习模型接近。③多步长预测结果表明,复合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地下水水质在3 d内的变化趋势。综上,复合深度学习模型展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和泛化能力,可为地下水水质预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预测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的校准方案
12
作者 卢芷若 曹畅 +4 位作者 李旭辉 胡凝 肖薇 徐家平 刘远泽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24,共15页
利用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进行高密度组网观测是准确量化城市CO_(2)排放量和明晰城市大气CO_(2)浓度时空变化精细特征的重要手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开展了跨季节的... 利用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进行高密度组网观测是准确量化城市CO_(2)排放量和明晰城市大气CO_(2)浓度时空变化精细特征的重要手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开展了跨季节的外场平行比对实验,明确了环境要素对该仪器的影响。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校准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中等观测精度、切实可行的城市高密度组网观测校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是影响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性能的主要环境要素,且这一影响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校准结果可知,RF和Lasso回归的校准性能更为稳定;最优训练集时长为7 d,零点漂移的维护频率可控制在2个月;当外推比例较高时(大于50%),采用机器学习和线性回归的混合模型可有效提升校准效果。该研究可为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的校准提供方法参考,从而为城市CO_(2)浓度高密度组网观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 机器学习 校准 城市高密度组网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间迟滞效应的监测异常值检测方法
13
作者 史烨挺 刘海江 +3 位作者 狄旸辰 袁烨城 高锡章 孙聪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09,共9页
检测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对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和提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在不同监测站点之间存在时空相关性和传输效应,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间迟滞效应的异常值检测方法,利用其估... 检测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对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和提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在不同监测站点之间存在时空相关性和传输效应,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间迟滞效应的异常值检测方法,利用其估算值与测量值之间的残差来检测空气污染物(以PM_(2.5)为例)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针对北京市3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2021年PM_(2.5)监测数据,用时空迟滞法对时间序列异常值进行实验检验,具有较好效果。与反距离加权法(IDW)、空间回归检验法(SRT)及时间序列低通滤波法进行对比,基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间迟滞效应的时空模型,可以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间的时空关联性检测异常值,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PM_(2.5)估算精度方面,当没有其他辅助变量时,基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间迟滞效应的时空模型相较于单纯基于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在时间自相关性或者空间自相关性的方法上有更高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PM_(2.5) 异常值检测 迟滞效应 时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稳天气条件对石河子市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影响
14
作者 陈非凡 任岗 +6 位作者 何清 陆忠奇 王进 赵竹君 安冬亮 张红伟 吴春霞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8,共15页
为深入了解静稳天气对天山北坡污染过程的影响,基于石河子市2018—2023年地面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石河子市本地化静稳指数体系,结合环流背景、激光雷达及后向轨迹模拟,对2023年1月15—22日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综... 为深入了解静稳天气对天山北坡污染过程的影响,基于石河子市2018—2023年地面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石河子市本地化静稳指数体系,结合环流背景、激光雷达及后向轨迹模拟,对2023年1月15—22日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3月1日—2023年2月28日,石河子市静稳天气指数(SWI)与PM2.5、AQI对应关系较强,石河子市冬季污染主要受静稳天气影响,SWI长时间维持在13以上,导致污染物低空累积。环流形式表明:石河子市受蒙古高压及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地面长时间维持静小风,污染的消散主要依赖天气过程的扰动;垂直探测显示,该过程中污染物主要分布在600 m以下,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200~300 m高度处,能见度维持在2 km左右;静稳天气维持过程中,600 m以下气流运动缓慢,难与其他高度气流在垂向上混合,影响污染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稳天气指数 重污染过程 激光雷达 天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水质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5
作者 陈治霖 郑超 +2 位作者 唐淑 姜莉萍 张清明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8,共13页
通过对黄龙沟2014—2022年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为保障水体和钙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黄龙沟地表水流量变化受降水量... 通过对黄龙沟2014—2022年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为保障水体和钙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黄龙沟地表水流量变化受降水量变化影响较大,地表水垂直渗漏情况一直存在。自2020年起,转花池林地的地表水渗漏量逐年减少。转花池泉群水质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总体保持稳定,而下游泉点和彩池由于受到后沟地表水汇流影响,水质变化幅度普遍高于转花池。就空间分布而言,地表水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流量出现损失,电导率逐渐下降,而pH逐渐升高。下游泉点和彩池的溶解氧浓度高于转花池。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显示,黄龙沟地表水普遍处于中营养化状态,并且自2019年以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持续升高。水质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黄龙沟地表水水质普遍处于良好及以上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时空变化 黄龙沟 水质评价 自然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SAT卫星监测的中国华东地区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春美 刘琼 +3 位作者 陈勇航 朱晓东 袁小慧 刘鑫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基于TCCON地基站CO_(2)柱浓度,验证了GOSAT监测的CO_(2)柱浓度L2级别数据集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再结合ERA5气象数据、MERRA2气溶胶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碳排放量数据,分析了华东地区CO_(2)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 基于TCCON地基站CO_(2)柱浓度,验证了GOSAT监测的CO_(2)柱浓度L2级别数据集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再结合ERA5气象数据、MERRA2气溶胶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碳排放量数据,分析了华东地区CO_(2)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GOSAT与TCCON观测的CO_(2)柱浓度在香河站和合肥站的观测差值为-0.07×10^(-6)和0.77×10^(-6),相关系数为0.77和0.81,年均绝对增长率差值为0.01×10^(-6)和0.89×10^(-6),GOSAT CO_(2)L2数据集在我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011—2021年全国CO_(2)柱浓度年均值由391.36×10^(-6)增至415.55×10^(-6),年均绝对增长率为2.20×10^(-6);华东区域的年均绝对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均值,达2.23×10^(-6),且2011—2021年的CO_(2)柱浓度年均值居全国最高,达404.60×10^(-6);在季节和月变化上,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季节振幅为4.08×10^(-6),年内低值出现在8月或9月,而峰值主要出现在3月或4月;在空间分布上,除夏季外均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CO_(2)柱浓度较高,而江西和福建北部地区的CO_(2)柱浓度较低;CO_(2)柱浓度影响因素中,2 m露点温度、NDVI和碳排放量影响较大,2 m露点温度和NDVI为负相关因素(相关系数r<-0.4),碳排放量为正相关因素(r>0.4);太阳方位角、10 m垂直风速和100 m垂直风速影响相对较小(r<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GOSAT 中国华东地区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秸秆焚烧管控策略及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启示
17
作者 侯露 汪巍 +1 位作者 刘冰 高愈霄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露天秸秆焚烧是导致我国大气重污染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得焚烧管控和禁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起高度关注。系统梳理了农业发达国家的秸秆焚烧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对比不同国家的立法进程与管控政策实施效果,回顾历史相似气象条件... 露天秸秆焚烧是导致我国大气重污染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得焚烧管控和禁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起高度关注。系统梳理了农业发达国家的秸秆焚烧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对比不同国家的立法进程与管控政策实施效果,回顾历史相似气象条件下我国东北地区秸秆焚烧污染跨海传输的影响,从法律法规、气象研判、综合利用等多个层面归纳总结我国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大气污染防治角度提出出台专项禁烧管理法律法规、完善考核标准体系、制定分区气象指数计算方法、加强限烧区焚烧活动规范化管控和秸秆供热发电研究等具体建议,旨在以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为最终处理手段,对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分阶段制定最大许可焚烧量,保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农业发达国家 污染防治 焚烧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计划烧除对凉山州空气质量的影响
18
作者 何吉明 李波兰 +5 位作者 李健军 田开文 俸强 张巍 张迪 柳佳宏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4,共15页
根据2015—2019年禁烧时期和2020—2023年森林计划烧除时期凉山州空气质量对比分析结果,森林计划烧除对凉山州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PM_(2.5)和PM_(10)浓度贡献,并对短期空气质量等级有所影响。为了判断计划烧除的贡献,基于空气质量... 根据2015—2019年禁烧时期和2020—2023年森林计划烧除时期凉山州空气质量对比分析结果,森林计划烧除对凉山州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PM_(2.5)和PM_(10)浓度贡献,并对短期空气质量等级有所影响。为了判断计划烧除的贡献,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建立了常规条件下PM_(2.5)和PM_(10)日平均浓度与关键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评估森林计划烧除的贡献。置信度校验表明,评估方程可用。评估结果显示,2024年1月计划烧除对凉山州PM_(2.5)日平均浓度的贡献比例为40.7%~80.1%,对当月PM_(2.5)平均浓度的贡献在34%左右;对PM_(10)日平均浓度的贡献比例为34.7%~73.5%,对当月PM_(10)平均浓度的贡献在27%左右;对年平均浓度水平影响较小,对PM_(2.5)、PM_(10)年平均浓度的贡献分别在5.8%、3.6%左右。研究结果可用于支持未来一个月空气质量连续预测,实现快速评估计划烧除贡献,支撑四川省大气“天空地”一体化溯源防控平台功能升级,保障管理部门林火管理、污染预警和快速评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烧除 空气质量 PM_(2.5) 快速评估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思路与方法
19
作者 庄晓娟 林积泉 +2 位作者 郭欣 李名升 田志仁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基于海南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地下水质量和行政区划等因素,以建设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目标,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提出设置海南... 基于海南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地下水质量和行政区划等因素,以建设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目标,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提出设置海南省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总体思路、原则和方法,构建形成覆盖全省所有市县、涵盖全部地下水类型分区和主要流域的省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该网络将区域地下水质量监测与重点风险源地下水污染监控相结合,开展统一监测与评价,监测结果可全面反映省级行政区域尺度下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海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环境监管提供支撑,为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环境质量 监测网 设置方法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I Earth平台和Sentinel-2 MSI数据进行江苏省重点湖库蓝藻水华与水生植物时空监测
20
作者 姜明岑 李文攀 +2 位作者 解鑫 张虎军 宋挺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54,共26页
蓝藻水华已成为湖泊面临的严重环境挑战之一,对全球公共卫生及水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水生植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础营养角色,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结合阿里巴巴达摩院AI Earth平台和欧洲... 蓝藻水华已成为湖泊面临的严重环境挑战之一,对全球公共卫生及水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水生植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础营养角色,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结合阿里巴巴达摩院AI Earth平台和欧洲航天局Sentinel-2 MSI数据,基于物候学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湖库的蓝藻水华和水生植物自动识别业务系统,并对江苏省12个存在蓝藻水华风险的湖库的蓝藻水华和水生植物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以南湖库的蓝藻水华强度普遍高于长江以北。除元荡以外,长江以南大部分湖库近年来的蓝藻水华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23年。相比之下,长江以北湖库的蓝藻水华强度虽然总体较低,但高邮湖和骆马湖在2023年却有明显增强。水生植物方面,除了云龙湖水库、澄湖、淀山湖和元荡等水生植物原本较少的湖库,以及石梁河水库和实施了生态湿地修复的长荡湖外,其余6个水生植物丰富的湖库均表现出水生植被面积下降的趋势,并在2023年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研究结果可为湖库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水体健康监控工作的长期开展和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水生植物 AI Earth 云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