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8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逻辑、现实境遇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先海 虞柳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248,共14页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模式,更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新范式,具有应用渗透性、生产协同性、内容创新性、系统赋能性等四个“技术—经济”特征。新质...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模式,更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新范式,具有应用渗透性、生产协同性、内容创新性、系统赋能性等四个“技术—经济”特征。新质生产力质态拓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考察了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挖掘了人工智能通过劳动者增强效应、劳动资料智能集成效应、劳动对象算力驱动效应、劳动三要素智能优化效应等微观机制和催生新产业、创造新模式、激发新动能等宏观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中国应加快构筑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治理制度框架,制定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方案,打造创新驱动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生态系统,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智能集成 “技术—经济”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与文学批评的互文性表达及AI生成式诗学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 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这一独特的互文性表达话语生成机制,为互文性诠释话语提供了逻辑基础并由此生成新的表达形式。诗性思维与算法逻辑的融合在人-机具身交互的文学体验模式中得以最终实现,传统的批评家与文本的细读模式被“批评家—数据库—生成式AI算法软件—文本”互动形成的“细读—远读—共读—共释”模式所取代。数字文本的动态生成与人-机具身交互的体验、创作和诠释,形成了AI时代人-机共生的文学创作、理解和诠释新景观,催生出AI生成式诗学的构建。这包括AI数字人文学批评家、AI身份与创作、AI叙事学、虚拟文学体验场、AI生成式评价标准等系统理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话语基础 互文性表达 人-机具身交互诠释 AI生成式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监管的演变历程与逻辑动因:从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说起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国冲 黄丽妹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议题,厘清这一关系是政府监管的逻辑起点。近代以来,西方政府监管的演变经历了皇权主宰、市场主导、质疑市场、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议题,厘清这一关系是政府监管的逻辑起点。近代以来,西方政府监管的演变经历了皇权主宰、市场主导、质疑市场、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调适几个重要阶段,政府监管的目的和手段在不同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市场力量从“次要”走向“重要”,政府与市场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持续互动从深层次推动了政府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改变了社会结构、理论观念、环境以及公私部门的权力格局,这些变化直接推动了政府监管的演变与发展。鉴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与国情不同,我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监管治理实际,借鉴西方政府监管经验,构建动态性、服务性和包容性的现代化政府监管体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以推动我国政府在新时代实现高效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关系 政府监管 服务型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4
作者 韩升 吕叶青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5,共10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内核一致性。“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确证;以鲜明的实践智慧增益文化自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以恰切的间性思维涵育文化自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远读:网络文学的算法批评如何可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永禄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6,246,共14页
以算法批评为核心方法的AI远读作为新质文艺批评的生产力,开辟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新空间。以比特叙事作为底层逻辑,寄生互联网空间的网络文学,因其海量文本、巨型文体特征和类型化的取向,召唤着算法批评进场。算法批评主要包含使用算法进... 以算法批评为核心方法的AI远读作为新质文艺批评的生产力,开辟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新空间。以比特叙事作为底层逻辑,寄生互联网空间的网络文学,因其海量文本、巨型文体特征和类型化的取向,召唤着算法批评进场。算法批评主要包含使用算法进行文学批评和对文学中的算法进行批评两个层面。推进算法批评,在观念上需要区分专业的算法批评和通用批评的AI批评,拥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双重视野;在实操上需要在批评者、算法、文本的多元互动中进行建构、阐释和对话,并利用大语言模型能以自然语言与人类交互的特性,让更多的人文学者参与到算法批评的工作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批评 AI批评 远读 数字人文 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新质生产力与供应链配置多元化
6
作者 习明明 李婷 周旋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6,共14页
推动企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对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新质生产力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力、盈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推动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 推动企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对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新质生产力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力、盈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推动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中,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配置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据此,推动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因地制宜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构建高质量供应链体系、高科技创新体系和高质量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供应链配置多元化 技术创新力 盈利能力 产品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ESG理念的PPP项目绩效评价
7
作者 林建秀 骆良彬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6,共13页
绩效评价是PPP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也是监督和管理PPP项目规范执行的重要手段。已有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反映PPP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公共利益的目标。ESG理念及其所包含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等内容... 绩效评价是PPP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也是监督和管理PPP项目规范执行的重要手段。已有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反映PPP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公共利益的目标。ESG理念及其所包含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等内容与PPP目标之间存在内在契合。融合ESG理念的PPP项目绩效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多元评价主体;项目结果、外部效应及项目过程构成评价目标;从项目运营与财务、社会、环境、治理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 绩效评价 ESG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的解放到扬弃国家——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的跃升
8
作者 盖军静 张华荣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5,共9页
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始终与其物质根源即市民社会本质相关。在早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示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而且将人的解放确立为更高的政治哲学理念。在后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矛盾只是... 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始终与其物质根源即市民社会本质相关。在早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示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而且将人的解放确立为更高的政治哲学理念。在后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矛盾只是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利用国家来扬弃国家,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建构功能,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力量来对资本的历史进程展开引导和规范。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超出了纯粹政治领域,通过对其物质根源的矛盾分析,以市民社会的经济批判为内在驱动,实现了从哲学理念建构到现实道路探索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政治 人的解放 扬弃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界有时间上的发展吗?——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哲学革命
9
作者 韩哲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共12页
旧自然哲学不承认自然界发展的时间意义,忽视了自然界相继发生的一切分化和一切多样性,把自然界理解为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做圆周运动的永不改变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哲学革命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架,批判了“脱离于社会历史,... 旧自然哲学不承认自然界发展的时间意义,忽视了自然界相继发生的一切分化和一切多样性,把自然界理解为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做圆周运动的永不改变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哲学革命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架,批判了“脱离于社会历史,只承认并列”的旧自然哲学,找到了消失在荒野自然中的“感性的人”。在对旧自然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作出关于“思维至上性”“思维真理性”的客观回答,阐明“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哲学革命具有深刻而又丰厚的理论内蕴:第一,在对旧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创造了以“人的实践”为核心理念的自然观;第二,新自然观创造了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自然哲学;第三,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自然哲学,则创造了以“人的解放”为价值诉求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发展 先后发展 马克思主义 自然哲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经济:建设基础、面临问题及发展路径
10
作者 韩立民 梁铄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0,248,共14页
深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是国际竞争的新领域,发展深海经济对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障海洋权益与国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深海海域资源丰富,拥有坚实的深海科技创新基础,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备大力... 深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是国际竞争的新领域,发展深海经济对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障海洋权益与国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深海海域资源丰富,拥有坚实的深海科技创新基础,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备大力发展深海经济的有利条件。然而,当前我国深海经济的发展仍面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培育与规划布局不完善、外部技术封锁加剧、国际海底资源权益竞争激烈等挑战。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发展路径: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分类施策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深海开发保障体系,积极参与深海国际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经济 海洋强国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新文科的中国式理论基础与建设路向
11
作者 贾利军 徐韵 徐瑞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文科建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融中存在依赖西方经验和西方学科体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现代转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立足于东方有机整体科学和中国古典教育,构建起以“道”为核心的整体观、“道象器”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以及分层教育观;另一方面以知识体系创新为基础,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推进机制建设为保障,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新文科实验室建设问题及对策
12
作者 陈先才 柯力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94,共10页
在全球信息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新文科实验室成为驱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平台,然而,其建设遭遇诸多挑战,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资源配置失衡,管理体制陈旧,这些均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激发与服务功能的发挥。多源流理论为新文科... 在全球信息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新文科实验室成为驱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平台,然而,其建设遭遇诸多挑战,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资源配置失衡,管理体制陈旧,这些均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激发与服务功能的发挥。多源流理论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从问题流来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从政策流分析,资源分配不均,政策执行与实践操作相去甚远;从政治流观察,利益相关群体间的矛盾削弱了政策实施效果。新文科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需面对这些挑战,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学科间的交叉协作,并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以打开“政策之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流理论 新文科实验室 高等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母难题与个体本质
13
作者 聂敏里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4,247,共15页
普遍者和个体事物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的核心问题。按照传统观点,个体事物具有实在性,但其本质需要到种属之类的普遍者那里去寻求。普遍者构成了个体事物的本质,但如果赋予其以实在性,便会造成“字母难题”,... 普遍者和个体事物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的核心问题。按照传统观点,个体事物具有实在性,但其本质需要到种属之类的普遍者那里去寻求。普遍者构成了个体事物的本质,但如果赋予其以实在性,便会造成“字母难题”,亦即作为单一的普遍者如何能够在多个个体事物中同时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B卷已经提出了“字母难题”,并且在《形而上学》M卷中给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即,个体本质。而借助“理想传记”阐明什么是属于每一个个体事物的个体本质,则可以进一步从逻辑与形而上学上论证个体本质的合理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难题 个体本质 个体事物 普遍者 理想传记 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14
作者 宋健 刘诗雯 陈文琪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青年群体是婚育主体,青年群体的婚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婚育文化的基本情况。研究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机制,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婚育文化,积极应对低生育率挑战。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婚育文化涵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 青年群体是婚育主体,青年群体的婚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婚育文化的基本情况。研究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机制,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婚育文化,积极应对低生育率挑战。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婚育文化涵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四个要素。当代青年群体的婚育文化既有遵守和沿循,也有叛逆和创新。根据文化演变理论,青年群体婚育文化受环境变化、代际传承和社会互动三种因素影响,呈现“认同—模仿—扩散”或“反对—创新—传播”两条路径。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婚育文化传承与叛逆的杂糅特性,家庭在塑造青年群体婚育文化中的作用,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青年群体婚育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育文化 文化形成 文化传播 青年群体 低生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三重阐释
15
作者 郝立新 葛瑶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246,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内涵广博、意义深远,其独特意蕴体现在理论、实践、文化的三重维度之中。这一文明观在理论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态;在实践探索中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内涵广博、意义深远,其独特意蕴体现在理论、实践、文化的三重维度之中。这一文明观在理论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态;在实践探索中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与目标追求,成为具有独特时代坐标与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在文化继承中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成为具有丰厚历史底蕴与坚实文化根基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广泛吸纳与深度融合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明观。这一文明观不仅为世界文明图景增添新色彩,还为推动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合共生贡献理论力量,更为世界其他地区实现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与促进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有益借鉴,从而展现出独特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哲学引介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
16
作者 蒋述卓 吴昊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4,共9页
中国学界在晚清正式接触柏拉图思想,相较近代西学而言,柏拉图与古希腊思想在晚清西学东渐中并非主流。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周作人、吴宓的大力推广之下,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古希腊热潮,学衡派成为传播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柏拉图对话的... 中国学界在晚清正式接触柏拉图思想,相较近代西学而言,柏拉图与古希腊思想在晚清西学东渐中并非主流。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周作人、吴宓的大力推广之下,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古希腊热潮,学衡派成为传播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柏拉图对话的汉译得以展开。在此之后,中国学界对柏拉图推崇备至,柏拉图哲学、美学与中国先秦思想的比较研究盛极一时。中国近现代学界对柏拉图哲学的接受始终是立足于中国语境、面对中国问题的,引介柏拉图与古典西学是为了从根基处理解西方,进而复兴中国自身的思想资源、激起中国的文艺复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之现代化。这段文化历程,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哲学 古典西学 近现代中国 中国文艺复兴 现代化起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传播视域下现代旧体文学社团转型论
17
作者 李遇春 周洪斌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6,共15页
中国现代旧体文学社团十分兴旺发达,但往往被主流的新文学社团及其研究所遮蔽。随着交通业、通信业,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发展,地域限制被打破,传统文人结社逐渐向近现代旧体文学社团转型。从媒介传播视域来看,现代报刊媒介出现后的旧体文... 中国现代旧体文学社团十分兴旺发达,但往往被主流的新文学社团及其研究所遮蔽。随着交通业、通信业,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发展,地域限制被打破,传统文人结社逐渐向近现代旧体文学社团转型。从媒介传播视域来看,现代报刊媒介出现后的旧体文学社团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单一地缘关系主导的传统文人结社模式被打破,结社形式逐渐由依托现实联结的文人雅集转向依托报刊公共平台。与此同时,现代旧体文学社团及其社刊在思想观念、文体文风与精神品格上都深受现代报刊传媒的影响,必须接受现代精英或大众读者的检验,逐步从传统的清雅宴集转向严峻的社会现实,由此呈现出与古代文人结社及社集选本不同的新旧融合面貌。现代旧体文学社团所展现的是一种演进型的转型范式,虽与新文学社团的革命型转型范式不同,但亦在现代文学社团的转型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二者互补共存,都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社团传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旧体文学 文学社团 媒介传播 现代报刊 转型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