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燕乐调命名系统的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1
作者 张红梅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唐宋燕乐调存在“之调式”“为调式”两种不同的命名系统,正确辨析不同时期的宫调称谓对理解燕乐宫调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唐会要》《乐府杂录》《新唐书》等文献中二十八调的称谓表述是统一的“之调式”体系,体现出唐... 唐宋燕乐调存在“之调式”“为调式”两种不同的命名系统,正确辨析不同时期的宫调称谓对理解燕乐宫调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唐会要》《乐府杂录》《新唐书》等文献中二十八调的称谓表述是统一的“之调式”体系,体现出唐人对雅、燕两种不同性质音乐的明确区分;《景祐乐髓新经》《梦溪笔谈》《补笔谈》中的二十八调则采用“为调式”命名体系,反映出北宋时期燕乐二十八调逐渐被纳入雅乐系统,在丰富了雅乐内涵的同时也被雅化改造;南宋复古崇雅意识强烈,遵从儒家正统雅乐制度的同时,深受民间俗乐及唐乐遗音的影响,采用“之调式”称谓体现出南宋雅乐俗化、燕乐雅化的音乐实践与乐调理论的折衷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燕乐调 二十八调 之调式 为调式 宫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燕乐调名实质的改变
2
作者 杨善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I0002,共6页
元代以后南北曲所用燕乐调在调名上与宋代是一致的,但其用于表明某种调高、调式的实质作用却在明初以后开始改变。到了清代同样的燕乐调,其宫调含义已然失去,成了徒有虚名的存在。之所以如此,与文人曲词创作由注重音乐的依腔填词而为脱... 元代以后南北曲所用燕乐调在调名上与宋代是一致的,但其用于表明某种调高、调式的实质作用却在明初以后开始改变。到了清代同样的燕乐调,其宫调含义已然失去,成了徒有虚名的存在。之所以如此,与文人曲词创作由注重音乐的依腔填词而为脱离音乐的依律填词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元明清时期以戏曲为主流的民间俗乐发展的要求。正是在俗乐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燕乐调名实质的改变,已有燕乐调终被后世广泛采用的工尺七调所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燕乐调 调名实质 曲词创作 俗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均三宫不是一个“简单”的宫调学原理吗?——兼复蒲亨建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心态”问题
3
作者 刘永福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七律”作为音律(物理性)概念,全世界通用,“三宫”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黄翔鹏反复强调:“‘同均三宫’是三种音阶”。由于只认识到了“同均”(七律),而忽略了“三宫”,蒲亨建便轻易得出“新音阶商调式、清商音阶徵调式、古... “七律”作为音律(物理性)概念,全世界通用,“三宫”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黄翔鹏反复强调:“‘同均三宫’是三种音阶”。由于只认识到了“同均”(七律),而忽略了“三宫”,蒲亨建便轻易得出“新音阶商调式、清商音阶徵调式、古音阶羽调式,三者音阶名称不同,结构实质却并无二致”的错误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均三宫 基本原理 蒲亨建 学术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调”与“集曲”辩正
4
作者 仝鑫 施德玉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犯调”与“集曲”在学界是常被混淆的名称。犯调在传统乐学中是关于宫调关系的术语。其广义的意涵是指调性或调式的变换,就原曲调性与调式而言,有被“侵犯”之意;而“集曲”是指采用若干支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成一支有... “犯调”与“集曲”在学界是常被混淆的名称。犯调在传统乐学中是关于宫调关系的术语。其广义的意涵是指调性或调式的变换,就原曲调性与调式而言,有被“侵犯”之意;而“集曲”是指采用若干支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成一支有首有尾的新曲牌,对原曲牌而言,也有被“侵犯”之意。因此,“犯调”与“集曲”便产生有相同意义之现象,因而,历来引发许多的讨论与争议。文章分析了“犯调”的多重意义,即包含词乐之“犯调”、也论述“犯调”的形式与内容;文章也探讨“集曲”的形式与结构,其所包含曲牌片段组合之形式、曲牌片段之衔接。文章继而再将“犯调”与“集曲”进行比较,论述了“犯调”与“集曲”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调 集曲 曲牌体 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 辩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房援《易》立律学说探微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黎星 孙晓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5-181,共7页
西汉《易》学家京房依据"卦气"说的《易》学像数模式,运用古代音律学之三分损益法,建构了"京房六十律",对古代音律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对京房援《易》立律学说体系的来源、构造展开探析研究,以纠正某些错解... 西汉《易》学家京房依据"卦气"说的《易》学像数模式,运用古代音律学之三分损益法,建构了"京房六十律",对古代音律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对京房援《易》立律学说体系的来源、构造展开探析研究,以纠正某些错解与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房 周易 卦气说 像数模式 六十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乐钟乐制之衍变
6
作者 徐蕊 《北方音乐》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入宋以后,朝堂有关乐钟的争议频发。在宋代乐钟既承载着雅乐乐制,又承载着国家礼制,乐钟成为了雅乐的核心乐器。文章论述宋代乐钟发展脉络,厘清宋代青铜乐钟发展轨迹,疏证宋代乐钟乐制的不同观点。宋代有关乐钟乐制的争议,成为了音乐史... 入宋以后,朝堂有关乐钟的争议频发。在宋代乐钟既承载着雅乐乐制,又承载着国家礼制,乐钟成为了雅乐的核心乐器。文章论述宋代乐钟发展脉络,厘清宋代青铜乐钟发展轨迹,疏证宋代乐钟乐制的不同观点。宋代有关乐钟乐制的争议,成为了音乐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当时政治纷争与时局稳固或风雨飘摇在音乐上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乐钟 乐制 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间的论争背后 被引量:4
7
作者 翟源 杨九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61,共5页
16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在其《牧歌集》第五卷的"序言"中,明确提出所谓的"第二常规"的艺术风格,并从音乐创作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解释。这一历史事件随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引发了一场实质在于古代风格与... 16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在其《牧歌集》第五卷的"序言"中,明确提出所谓的"第二常规"的艺术风格,并从音乐创作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解释。这一历史事件随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引发了一场实质在于古代风格与现代风格问题的讨论。值得肯定的是,蒙特威尔第在当时提出的在创作中追求基于音乐表现力来表达个人情感风格,在当时超越了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在今天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音乐史 蒙特威尔第 第一常规(prima pratica) 第二常规(seconda pratt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代阴阳五行宇宙观看先秦至汉初五音与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根源 被引量:10
8
作者 谷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先秦至汉初关于五音与十二律的记载,有《管子》、《国语》、《吕氏春秋》、《放马滩秦简》、《礼记月令》、《淮南子》、《汉书》等文献,而其中有关三分损益法的最为典型的材料要数《管子》记载的五音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律。从上... 先秦至汉初关于五音与十二律的记载,有《管子》、《国语》、《吕氏春秋》、《放马滩秦简》、《礼记月令》、《淮南子》、《汉书》等文献,而其中有关三分损益法的最为典型的材料要数《管子》记载的五音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律。从上述系列文献中可见先秦至汉初五声、十二律的生律法与古代先民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相联系,并有其系统、深厚的思想基础。本文将本着以"古人的思想研究古代"的宗旨,依据已有的古代哲学研究成果,探寻五声、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依据,为古代乐律文献的解读提供一个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汉初 阴阳 五行 分畛 合流 五音 十二律 生律法 思想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宫商——《泰律》研读有感 被引量:3
9
作者 唐继凯 何云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6,共5页
五声宫商等名之含义在音乐界有音高说、调式说、音质说、乐器说、律数说、天文说等不一而足。在音韵界有则声母说、韵母说、平上去入四声说、语调说以及决然否定等。在中医界更是五花八门,人言人殊。今人普遍抱守的"非此即彼"... 五声宫商等名之含义在音乐界有音高说、调式说、音质说、乐器说、律数说、天文说等不一而足。在音韵界有则声母说、韵母说、平上去入四声说、语调说以及决然否定等。在中医界更是五花八门,人言人殊。今人普遍抱守的"非此即彼""执其一而非其余"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我们与古人的沟通。甚至使我们在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研究发掘音乐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实际上完全迷失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中选 《泰律》 律吕 五声 宫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房六十律”再辩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应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7-102,118,共7页
《前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列传》的"事梁人焦延寿"至"房用之尤精"一段文字中,若不同版本出现"六十卦"者当系"六十四卦"之误。京房创立"六十律"并非为了使"京房《易》学... 《前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列传》的"事梁人焦延寿"至"房用之尤精"一段文字中,若不同版本出现"六十卦"者当系"六十四卦"之误。京房创立"六十律"并非为了使"京房《易》学在音律学中的延伸",而是为了实现黄钟周而复始返回本律、本"均",以达到《虞书》所云"律和声"的目的。"京房六十律"并不是"在‘卦气’说的直接影响下,参照了‘卦气’说的像数模式而创立"的,而是京房受到《礼运》篇"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理论的启发而形成的。对于京房其人其律的评价,既不能随便贬低,也不能任意夸大,应该采取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实事求是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分损益法 京房 六十律 还相为宫 色育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分损益十二律“大、小阴阳之说与“上、下相生之序”——朱载堉《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解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谷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朱载堉在《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篇中,引前世律家之言,论十二律之"阴阳"及上、下相生之本原,辨诸家之得失,驳班固、季通之乖谬,是一篇自《吕氏春秋》、《淮南子》问世以来,有关三分损益十二律相生次序的正... 朱载堉在《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篇中,引前世律家之言,论十二律之"阴阳"及上、下相生之本原,辨诸家之得失,驳班固、季通之乖谬,是一篇自《吕氏春秋》、《淮南子》问世以来,有关三分损益十二律相生次序的正本清源之作,对解读秦汉以来的三分损益律理论,解析其相关乐律学术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读朱载堉该篇之言,文章作者进一步梳理前世律家聚讼不绝的"十二律相生次序之辩",以揭示"上生"、"下生"术语的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载埔 《律学新说》 十二律 “上生” “下生” 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康熙十四律”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玉卿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7-194,共8页
"管律"是和"弦律"相区别的一个律种,在实际运用时需要做"管口校正",而"康熙十四律"则是一种不做"管口校正"的律制,这种律制曾在清代的音乐实践中得到运用。有不少学者对这种律制提... "管律"是和"弦律"相区别的一个律种,在实际运用时需要做"管口校正",而"康熙十四律"则是一种不做"管口校正"的律制,这种律制曾在清代的音乐实践中得到运用。有不少学者对这种律制提出批评意见,笔者认为"康熙十四律"涉及到不少乐律学的本质问题,它在律学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对它的价值和地位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本文主要以"康熙十四律"的原文为依据,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吕正义》 康熙十四律 管口校正 异径管律 《诗经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京房“六十律”与卦气说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黎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7,共7页
西汉《易》学家京房所创立的"六十律",在中国乐律学史上影响甚大。汉代《易》学的卦气说的结构体系中,有无"六十卦"之名目?若有此名目,其形态究竟如何?京房的"六十律"是否受到卦气说的影响,若有影响,其... 西汉《易》学家京房所创立的"六十律",在中国乐律学史上影响甚大。汉代《易》学的卦气说的结构体系中,有无"六十卦"之名目?若有此名目,其形态究竟如何?京房的"六十律"是否受到卦气说的影响,若有影响,其形态又如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京房"六十律"与卦气说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文献资料及学理分析的证据支持。在《易》学与古代乐律学交叉性学科研究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精细考察而发之以持平之论,有助于厘清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房 卦气说 六十卦 六十四卦 六十律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房六十律”三辩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应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班固撰《汉书》中提及"卦气"整体的卦数已公认为六十四卦,若同书不同版本中出现"六十卦"者,应予校正,颜师古注本亦不例外。周雨廷《周易表解.自序》说的不是《易》学对乐律学的延伸,而是相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班固撰《汉书》中提及"卦气"整体的卦数已公认为六十四卦,若同书不同版本中出现"六十卦"者,应予校正,颜师古注本亦不例外。周雨廷《周易表解.自序》说的不是《易》学对乐律学的延伸,而是相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沈光邦撰《易律通解》一书将本不属于同一个学科的"律"和《易》牵合在一起的评价,不是对此书的肯定而是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律学 律学 京房六十律 卦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编钟编磬铭文看曾侯乙墓出土编磬的国别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安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4,共6页
曾侯乙编钟、编磬系同出一墓的先秦古乐器,器上铸、刻的乐律铭文,曾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编磬和编钟铭文中律名、声名、八度界定词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磬铭和钟铭在这些方面明显有所差异,故认为编磬的产地是楚国,而非曾国。
关键词 曾侯乙 编磬 编钟 律名 声名 八度界定词 乐律 十二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载堉乐律学研究指导思想辨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75,1,共15页
晚明乐律学家朱载堉在乐律学研究中,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自然之理",注意把律学研究与传统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合理地联系起来,提倡以数为本,强调遵循自然法则。但其中的痴迷河图洛书,对祖冲之圆周率的错误批判,又反映出... 晚明乐律学家朱载堉在乐律学研究中,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自然之理",注意把律学研究与传统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合理地联系起来,提倡以数为本,强调遵循自然法则。但其中的痴迷河图洛书,对祖冲之圆周率的错误批判,又反映出朱载堉作为古代学人的历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载堉 乐律学研究 河图洛书 以数为本 天地人和谐同构 历史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十四律乃徐寿“律管试验”之滥觞与戴念祖先生商榷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正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38,共4页
律管研究是律学研究的难题.难就难在管口校正的验证上。本文除简述了律管研究的概况而外,还指出了徐寿律管试验所得出的“两支相差八度的同径管,其管长比为九比四”这一结论的来源,从而说明徐寿的“实验”乃是伪科学,并认为戴念祖... 律管研究是律学研究的难题.难就难在管口校正的验证上。本文除简述了律管研究的概况而外,还指出了徐寿律管试验所得出的“两支相差八度的同径管,其管长比为九比四”这一结论的来源,从而说明徐寿的“实验”乃是伪科学,并认为戴念祖对徐寿的推崇乃是欠妥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吕正义》 管口校正 律管 徐寿 何梦瑶 律学研究 黄钟 我国古代 《淮南子》 异径管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简《律书》生律法再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建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3-137,共5页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律书》,其五音十二律均由三分损益生律法以"先损后益"生成。据《律书》透露出的信息,对于六十律律制的理论探索,可能在战国晚期已经萌生。以往所知,十二律的律数和大数最早见于两汉文献;而秦简《...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律书》,其五音十二律均由三分损益生律法以"先损后益"生成。据《律书》透露出的信息,对于六十律律制的理论探索,可能在战国晚期已经萌生。以往所知,十二律的律数和大数最早见于两汉文献;而秦简《律书》有关律数和大数的记述,则表明十二律生律法理论在战国晚期已经相当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马滩秦简《律书》 生律法 十二律 六十律 五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乐律学研究述要 被引量:7
19
作者 庄元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79,共5页
乐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是中国独有的、专门研究音乐中音高规范的一门艰深的音乐基础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乐律学界的学者们力求将乐律学置于历史的、社会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乐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是中国独有的、专门研究音乐中音高规范的一门艰深的音乐基础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乐律学界的学者们力求将乐律学置于历史的、社会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转变的直接体现,便是对新兴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对原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并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中国 乐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操对儒家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四海 赵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0-45,共6页
曹操突破了汉代以来注重音乐政教作用,忽视音乐审美娱乐功能的儒家音乐思想。他在继承雅乐传统的基础上,重视音乐的抒情功能,强调音乐娱乐性及个体感情的抒发,注重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法、墨、道及游侠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被援... 曹操突破了汉代以来注重音乐政教作用,忽视音乐审美娱乐功能的儒家音乐思想。他在继承雅乐传统的基础上,重视音乐的抒情功能,强调音乐娱乐性及个体感情的抒发,注重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法、墨、道及游侠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被援引入曹操诗、乐创作中。曹操独特的音乐思想对后世文人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音乐创作 音乐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