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山银花金属元素主成分及其聚类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申丽娟 丁恩俊 +2 位作者 谢德体 陈岗 吴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全国7个主要产地的26个山银花样品中的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山银花资源中金属元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As、Fe、Ca、Zn、Mg、Mn、Cu、Cd、Cr的平均含量...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全国7个主要产地的26个山银花样品中的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山银花资源中金属元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As、Fe、Ca、Zn、Mg、Mn、Cu、Cd、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5、0.065、77.9、3 277.1、31.0、2 244.7、319.9、14.6、0.31、0.217 mg/kg;主成分分析得出3因子模型,可解释实验数据的88.58%;主成分分析将26个山银花样品划分为4类,聚类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研究得出山银花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为山银花资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金属元素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3 位作者 林超文 丁恩俊 张坤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77,共9页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团聚度,降低了坡耕地土壤小粒级微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程度,优化了土壤大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坡面分布。紫色丘陵区植物篱-农作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反映了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肥力与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坡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丽华 杨伟 +2 位作者 王科 刘秀华 谢德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1050-21052,共3页
从课程实践、专业集中实践、毕业实习和科研实践4个方面探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实践教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申丽娟 丁恩俊 谢德体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3-226,共4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又能使经济投入最小化的控制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结合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库区农户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种植作物等条件,以"水、土、热、气、肥"5要素的综合控制为主线,在农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消落带生态屏障区3个空间层次构建了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在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践案例中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其所涉及的诸多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思想和技术体系对其它类似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 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复合处理剂的微观结构及其去除景观水体氮磷的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雪娇 李振轮 +2 位作者 冯密 倪九派 谢德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0-107,共8页
通过电镜扫描、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蓬莱镇组紫色母岩(J3p)及聚合硫酸铁(PFS)复合处理剂(J3p+PFS)的结构形态;通过分析J3p对总氮、总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以及系统Zeta电位、分形维数、叶绿素a的变化,探索了复合处理剂去... 通过电镜扫描、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蓬莱镇组紫色母岩(J3p)及聚合硫酸铁(PFS)复合处理剂(J3p+PFS)的结构形态;通过分析J3p对总氮、总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以及系统Zeta电位、分形维数、叶绿素a的变化,探索了复合处理剂去除总氮、总磷的机制。结果表明:电镜扫描及能谱分析发现J3p与PFS复合后具有更大的团粒结构,表面更加蓬松,且元素构造大致与J3p一致,但金属元素含量有所改变。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J3p与PFS复合后内部物质成分及功能基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以羟基桥联的铁的多聚物。J3p对水体总氮的吸附作用是单层分子吸附以及表面吸附,对总磷的吸附作用主要是单层分子吸附;PFS对水体氮磷的絮凝机制是电性中和作用。通过综合分析,发现J3p+PFS结合了PFS的电性中和作用及J3p的吸附作用优势,可实现对景观水体总氮及总磷的快速、高效去除。处理3h后,J3p+PFS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3.53%及86.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处理剂 晶体结构与形态 氮磷 去除机制 景观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模拟土体zeta电位的简易流动电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忠意 刘芳铭 +2 位作者 吴金雯 徐仁扣 谢德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5-755,共11页
本文展示了一款可应用于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简易流动电位测量装置。为验证该装置的可行性,采用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模拟土体所具有的多孔结构和表面电荷特征,基于流动电位法测量了石英砂在不同浓度(0.01、0.05、0.1、0.5、1.0、2.0和5.0 mm... 本文展示了一款可应用于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简易流动电位测量装置。为验证该装置的可行性,采用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模拟土体所具有的多孔结构和表面电荷特征,基于流动电位法测量了石英砂在不同浓度(0.01、0.05、0.1、0.5、1.0、2.0和5.0 mmol·L^(-1))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和石英砂与包铁石英砂在不同pH(4.4、5.2、6.1、6.6、6.9、7.7和8.0)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同时采用电泳法测量了石英砂胶体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的zeta电位以作比较。结果表明:在考虑表面电导时,流动电位法测得石英砂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随溶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往正值方向移动。这是由于随着离子强度增加,石英砂的双电层厚度受到压缩,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降低;相同离子强度下,随溶液pH升高,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表面官能团发生去质子化作用,流动电位法测得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的zeta电位均随pH升高而逐渐降低;由于电荷屏蔽作用,在带负电荷的石英砂表面包被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后,流动电位法测得包铁石英砂的等电点pH(IEP)介于石英砂和氢氧化铁的IEP。此外,流动电位法测得的石英砂颗粒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与电泳法测得的石英砂胶体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见采用自制流动电位装置所获结果均与理论预测及常规电泳法测定结果相符,准确度较高。自制流动电位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制造容易。该装置可被土壤学领域的研究者借鉴参考,以望为土壤电化学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电位 ZETA电位 土壤表面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母岩作基质或覆盖材料对景观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雪娇 冯密 +1 位作者 李振轮 谢德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3-373,共11页
选取重庆地区分布面积较广的蓬莱镇组、飞仙关组和遂宁组3种不同紫色母岩,研究其作基质或覆盖材料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氮磷去除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3种紫色母岩作基质时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差异较大,... 选取重庆地区分布面积较广的蓬莱镇组、飞仙关组和遂宁组3种不同紫色母岩,研究其作基质或覆盖材料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氮磷去除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3种紫色母岩作基质时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差异较大,蓬莱镇组的去除效果最好;利用3种母岩作覆盖材料时3种母岩均可显著抑制底泥TN、TP的释放,且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等温吸附试验表明,3种母岩对TN的吸附均为单层分子吸附和表面吸附,对TP的吸附主要为单层分子吸附,其中,蓬莱镇组母岩的物理吸附能力较强,对TN、TP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为0.259、0.619 mg·g^(-1)。3种母岩作基质或覆盖材料处理后均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且不同母岩在水体中释放出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其中,蓬莱镇组紫色母岩向水体中释放的钙(Ca)、钾(K)、铜(Cu)、锰(Mn)、钼(Mo)元素均显著高于飞仙关组和遂宁组紫色母岩。综上,无论作基质还是覆盖材料,蓬莱镇组母岩对氮磷的治理效果均较好,这主要是由于其对水体氮磷的物理吸附作用强于另外2种母岩。此外,3种紫色母岩作基质或覆盖材料时会向系统中释放微量元素,从而影响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景观水体氮磷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母岩 基质 覆盖 氮磷去除 微量元素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及启示 被引量:27
8
作者 谢德体 《国土资源》 2007年第9期30-33,共4页
土地整理,在世界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土地整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法、俄等国开展土地整理的时间较早,其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土地整理工作,其中以德、俄和... 土地整理,在世界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土地整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法、俄等国开展土地整理的时间较早,其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土地整理工作,其中以德、俄和荷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介绍了德、俄和荷等国家土地整理的基本做法和特点,旨在推动我国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工作 国外 欧洲国家 澳大利亚 台湾地区 加拿大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125
9
作者 傅涛 倪九派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4,101,共5页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的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流失养分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其中径流养分含量与雨强和坡度无关,但与产流过程一致。泥沙中养分含量与雨强无关,但随坡度增加...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的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流失养分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其中径流养分含量与雨强和坡度无关,但与产流过程一致。泥沙中养分含量与雨强无关,但随坡度增加而降低;泥沙养分含量与产沙量过程无关,但其流失量与产沙量过程一致。泥沙中各养分含量略大于降雨前表土养分含量,远大于径流养分含量,但由于径流中以速效养分为主,故径流携带的养分流失量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坡度 养分流失规律 紫色土 径流 坡耕地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6
10
作者 高明 张磊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348,354,共7页
不同耕作条件下的水稻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分蘖时间早;垄作免耕水稻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增加,11年水稻平均产量垄作免耕比常... 不同耕作条件下的水稻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分蘖时间早;垄作免耕水稻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增加,11年水稻平均产量垄作免耕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分别提高了10.3%和11.3%。垄作免耕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强,土壤表层松结态腐殖质含量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0.194和0.238个百分点,紧结态腐殖质降低0.098和0.037个百分点。垄作免耕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垄作免耕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1
作者 唐晓红 邵景安 +3 位作者 黄雪夏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5-243,共9页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和田块等尺度研究了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在垄作免耕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含碳量在大团聚体(2~0.25mm)中最...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和田块等尺度研究了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在垄作免耕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含碳量在大团聚体(2~0.25mm)中最高,但有机碳总量主要分布在0.25~0.02mm。其次是0.02-0.002mm;垄作免耕下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10cm土层的大团聚体(〉0.25mm)中(富集系数〉1.5),而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和垄作翻耕下,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自上而下缓慢降低;实验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呈条带状和斑块状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垄作免耕处最高,达30.71g kg^-1,在常规平作处最低,为16.50g kg^-1左右。长期垄作免耕会导致有机碳向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的相对富集及在土壤剖面的层次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分布 垄作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93
12
作者 高明 车福才 +2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杨剑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17,共7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 5%~ 30 0 %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 1 5%~ 12 7%、2 4 %~ 8 9%、11 6 %~19 5%、32 5%~ 72 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有机肥 微量元素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与农业化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杨剑虹 车福才 +3 位作者 王定勇 谢德体 魏朝富 张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41-348,共8页
对粉煤灰的理化性质和农业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颗粒以物理性砂粒为主体,主要物相为玻璃体(或无定形物质)。硅、铁、铝、磷、钙、镁的含量与土壤大致相同;锌、铜、钼、硼等微量元素高于土壤中的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 对粉煤灰的理化性质和农业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颗粒以物理性砂粒为主体,主要物相为玻璃体(或无定形物质)。硅、铁、铝、磷、钙、镁的含量与土壤大致相同;锌、铜、钼、硼等微量元素高于土壤中的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并以集合体的形态存在,活性低。粉煤炭有效硅(SiO2)含量在2.56~11.57g/kg之间,其硅的释放速度比土壤高2.0~11.0倍,施用量在75t/hm2以上能为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提供相当数量的硅素。Elovich方程比较适合描述粉煤灰硅的释放过程,其b值能反映硅释放能力的大小。粉煤灰中磷的有效性低,对加入磷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作用,并随粉煤灰含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大。粉煤灰无论是作为土壤改良剂还是复合肥填充料,都必须考虑粉煤炭对磷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农业化学行为 土壤改良剂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种制度对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魏朝富 高明 +5 位作者 黄勤 车福才 杨剑虹 谢德体 蔡祖聪 徐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7-165,共9页
1995年5月15日~1997年5月15日两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量及耕种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水田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通量在0.47~171.12mg/m2·h间,平均值达33.91mg/m2·h并且在每年长达250~280天... 1995年5月15日~1997年5月15日两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量及耕种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水田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通量在0.47~171.12mg/m2·h间,平均值达33.91mg/m2·h并且在每年长达250~280天的非水稻生长期内仍在排放甲烷,排放通量在2.51~54.52mg/m2·h间,平均为13.24mg/m2·h,使得冬水田甲烷年累积排放量高达165.82g/m2,是目前世界上各类稻区各类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量最大的一类稻田。与冬水田相比,半旱垄作(中稻)能减少甲烷年累积排放量3.36%和33.53%;而水稻生长期半旱垄作(稻麦)和水旱轮作(稻麦)甲烷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34.11%和38.47%~66.65%,甲烷年累积排放量只占冬水田的36.7%和11.96%~34.27%。采用半旱垒作(稻麦)和水旱轮作(稻麦)是减少我国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通量 稻田 冬水田 耕种制度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75
15
作者 李阳兵 谢德体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2,共7页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为例 ,探讨了岩溶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种子库、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经...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为例 ,探讨了岩溶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种子库、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经开垦利用后 ,岩溶环境土壤表层砂化现象更加明显。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也越大 ,林地、灌草坡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强 ,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的土壤保水能力相对较弱 ,土壤有机质受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影响。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木本植物种子越少 ,草本植物种子越多 ,且以农田杂草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如陡坡开垦 )是对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 表生植被 石漠化 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桑配置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洋 樊芳玲 +2 位作者 周川 倪九派 谢德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9-201,共13页
为优化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方式,提高库区水土保持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本试验通过采用三带等高桑+等高耕作、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两带等高桑+等高耕作、两带等高桑+交叉耕作、传统等高耕作等5种处理研究了不同农桑配置... 为优化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方式,提高库区水土保持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本试验通过采用三带等高桑+等高耕作、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两带等高桑+等高耕作、两带等高桑+交叉耕作、传统等高耕作等5种处理研究了不同农桑配置方式对旱坡地地表氮磷流失的阻抗效果。结果表明,农桑配置方式能够显著阻抗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但不同配置方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方式较其他方式能更显著地降低地表径流中全氮(磷)、可溶性氮(磷)、颗粒态氮(磷)的流失和氮(磷)年流失负荷量,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分别以可溶性氮(约50.1%~60.2%)和颗粒态磷(约54.9%~59.6%)为主,并且硝态氮的年流失负荷(约0.19~0.27kg hm-2 a-1)高于铵态氮(约0.12~0.17 kg hm-2 a-1)。综上可知,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对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的阻抗效果更显著,最符合三峡库区旱坡地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桑配置 氮磷流失 地表径流 紫色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健康的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杨伟 廖和平 +3 位作者 谢德体 朱琳 陈杰华 夏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3,F0003,共7页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新思路。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归纳了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一套包括7个...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新思路。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归纳了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一套包括7个项目层、32个次级指标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岸区5大组团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结论:本文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是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向,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集约 生态健康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南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桑树配置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洋 倪九派 +2 位作者 周川 樊芳玲 谢德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6-773,共8页
为探讨评价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典型水土保育模式——桑树护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横坡农作、双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及四边桑树+等... 为探讨评价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典型水土保育模式——桑树护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横坡农作、双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及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坡长及桑树布局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氮库的贡献,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23.43 mg·kg-1;而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处理却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商,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平均提高21.81 mg·kg-1。此外,在横坡农作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而在旱坡地桑树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相关性大多不显著。由此可知,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但不同桑树布局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桑树系统中的维持能力并不一致,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质量演变的评价指标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旱坡地 水土保育模式 桑树护坡 土壤肥力评价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微生物商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对莴笋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8
19
作者 曾希柏 谢德体 +1 位作者 青长乐 侯光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23-328,共6页
运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作物(莴笋)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施用量不仅对莴笋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莴笋的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增施氮肥,使其光合... 运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作物(莴笋)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施用量不仅对莴笋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莴笋的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增施氮肥,使其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叶绿素含量均得到提高,但过量施用氮肥反而会导致光合特性向不利方向变化并引起莴笋产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氮肥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23
20
作者 蒋先军 李航 +2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熊海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683,共7页
分形理论的提出对于定量描述复杂的、高度不规则的系统特征与机理提供了方法。本文从土壤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土壤团聚体等方面回顾了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主要结果:土壤腐殖质胶体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分形特征的聚合物;同一种... 分形理论的提出对于定量描述复杂的、高度不规则的系统特征与机理提供了方法。本文从土壤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土壤团聚体等方面回顾了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主要结果:土壤腐殖质胶体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分形特征的聚合物;同一种微生物可能形成具有不同分形特征的结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胶体在不同条件下凝聚成不同的团聚体,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结构并对其肥力功能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分形理论在探索土壤的形成过程和肥力功能上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如团粒结构体的形成可能是由土壤胶体分形凝聚而成;土壤中的活性有机质有逐渐老化的现象,可能和腐殖质胶体由结构疏松的分形结构向普通团聚体过渡的过程有关;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微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可以推测在各种土壤过程(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过程)中它们的功能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此外,土壤结构的开放程度决定孔隙、水分以及空气的分布,从而决定了微生物的生存空间。所以土壤结构体对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影响也是将来该领域值得研究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特征 土壤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