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牵张力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向分化 被引量:3
1
作者 薛令法 张岱尊 +1 位作者 肖文林 于保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9-685,共7页
目的旨在研究p38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Osterix在间断性机械牵张力刺激下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BMSC分为空白对照组、牵张力组和牵张力阻断组(p38MAPK通路抑... 目的旨在研究p38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Osterix在间断性机械牵张力刺激下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BMSC分为空白对照组、牵张力组和牵张力阻断组(p38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牵张力),采用Flexercell体外细胞力学加载装置,施加频率为0.5 Hz、形变率为0.8%的牵张力,每天2次,每次30 min,分别在实验第1、3、5 d收获BMS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骨基因ALP、COL I、OCN的m RNA水平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p38-MAPK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小干扰核糖核酸(si RNA)技术沉默小鼠BMSC的osterix基因,Western blot检测Osterix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COL I、OCN的mRNA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牵张力作用后,可观察到成骨相关基因ALP、COL I、OCN及转录因子Osterix的m RNA水平增高。沉默osterix后,小鼠BMSC成骨相关基因ALP、COL I、OCN的m RNA水平也随之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牵张力组小鼠BMSC中Osterix和P-p38-MAPK的蛋白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B203580作用后,小鼠BMSC成骨相关基因ALP、COL I、OCN和osterix的m RNA水平降低。结论间断性牵张力可通过活化p38MAPK-Osterix通路促进小鼠BMSC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性牵张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向分化 P38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以上高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宋建忠 任文豪 +6 位作者 李少明 薛令法 许尧祥 王启博 窦志超 高岭 郅克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6-281,共6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高龄患者口腔恶性肿瘤的比例也在升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仍为手术治疗。该研究旨在评估80岁以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 背景与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高龄患者口腔恶性肿瘤的比例也在升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仍为手术治疗。该研究旨在评估80岁以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8月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139例80岁以上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13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84.3(80~98)岁,其中鳞状细胞癌患者占78.4%,均顺利行扩大切除手术治疗,其主要修复方式为局部随意瓣(滑行瓣、旋转瓣等)、带蒂皮瓣[胸大肌皮瓣(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PMMF)、颏下岛状瓣(submentalental island flap,SMIF)等]及游离皮瓣移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及前臂游离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结论:年龄不是手术禁忌,根据术前评估和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决定手术方案的设计,80岁以上患者仍可接受彻底根治性手术和修复重建术,恢复外形和功能同期完成,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刀在腮腺浅叶肿瘤改良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宋建忠 任文豪 +4 位作者 高岭 李少明 薛令法 岳金 郅克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0-81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腮腺浅叶肿瘤改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浅叶肿瘤手术74例,其中应用超声刀行腮腺耳后小切口手术的患者为36例,应用传统电刀手术的患者38例,分别对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腮腺浅叶肿瘤改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浅叶肿瘤手术74例,其中应用超声刀行腮腺耳后小切口手术的患者为36例,应用传统电刀手术的患者38例,分别对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面瘫、涎瘘等)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与传统组对比超声刀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腮腺浅叶手术中应用超声刀与传统电刀相比既能使切口隐蔽美观又简单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刀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切除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后壁瓣修复术后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宁 刘振国 +3 位作者 许尧祥 岳金 薛令法 肖文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患者行咽后壁瓣修复术(PFS)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探讨手术年龄对OSA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82例接受PFS手术的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 目的探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患者行咽后壁瓣修复术(PFS)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探讨手术年龄对OSA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82例接受PFS手术的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组,通过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评估术后至少1.2年(平均6.0年)OS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成人组和儿童组术后OSA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成人组及儿童组测得的OSA患者分为不同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两组间OSA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本研究表明,腭裂患者行PFS平均术后6.0年,一部分患者依然患有OSA。基于本研究的数据表明,手术年龄对于术后远期OS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腭裂 多导睡眠监测 腭咽闭合不全 咽后壁瓣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基因沉默对体外培养小鼠腭突融合的影响
5
作者 肖文林 庄翠竹 +2 位作者 时艳 许尧祥 薛令法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通过RNA干扰抑制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基因在培养腭突中的表达,研究Dhcr7基因对腭突融合的影响。方法根据C57BL/6J小鼠Dhcr7基因特异性的siRNA序列构建pAdTrack-CMV-siDhcr7,阳性克隆的pAdTrack-CMV-siDhcr7质粒进行体外重组,... 目的通过RNA干扰抑制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基因在培养腭突中的表达,研究Dhcr7基因对腭突融合的影响。方法根据C57BL/6J小鼠Dhcr7基因特异性的siRNA序列构建pAdTrack-CMV-siDhcr7,阳性克隆的pAdTrack-CMV-siDhcr7质粒进行体外重组,筛选出抗卡那霉素的重组腺病毒p Ad Easy-1-siDhcr7质粒,酶切后制备腺病毒载体DNA转染胚胎腭突。取妊娠13.5 d的小鼠胚胎腭突共30对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对。正常对照组、空白腺病毒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用不含胆固醇培养基培养腭突,其中空白腺病毒对照组加入空白腺病毒,实验组加入Dhcr7siRNA腺病毒。培养48 h后固定腭突并提取Dhcr7 mRNA和蛋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腭突融合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Dhcr7 mRNA和蛋白的含量。结果 SEM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空白腺病毒对照组在培养48 h时两侧腭突融合,形成连续的上腭;而实验组几乎没有生长,两侧腭突之间有很宽的裂隙。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Dhcr7 mRNA和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空白腺病毒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cr7基因在腭突中的表达下调后,腭突融合失败,说明Dhcr7基因在腭突正常发育融合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 小鼠 腭突 器官培养 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在腭突发育中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庄翠竹 肖文林 +4 位作者 孙桂兰 许尧祥 岳金 薛令法 王双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基因在小鼠胚胎腭突发育中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在体视显微镜下取E13.5、E14.5和E15.5的小鼠胚胎的腭突,免疫组织化学(IHC)观察Dhcr7蛋白在腭突中的表达定位,逆转录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Dhc... 目的:观察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基因在小鼠胚胎腭突发育中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在体视显微镜下取E13.5、E14.5和E15.5的小鼠胚胎的腭突,免疫组织化学(IHC)观察Dhcr7蛋白在腭突中的表达定位,逆转录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Dhcr7 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Dhcr7主要表达在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EPM);E13.5、E14.5和E15.5 mRNA相对表达量(Dhcr7/β-actin)分别是0.692±0.084、0.595±0.051和0.369±0.061;E13.5与E14.5比较,P>0.05;E13.5、E14.5分别与E15.5比较,P<0.01;蛋白相对表达量(Dhcr7/GAPDH)分别是0.857±0.008、0.840±0.005和0.300±0.007,E13.5与E14.5相比,P>0.05;E15.5分别与E13.5和E14.5相比P<0.01。结论:Dhcr7在腭突发育中的关键阶段有表达,并且表达量与其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 腭突 小鼠胚胎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J小鼠体外腭突悬浮培养过程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的表达变化
7
作者 丛雯雯 张岱尊 +2 位作者 肖文林 薛令法 许尧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构建C57BL/6J小鼠腭突体外培养模型,研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在小鼠腭突体外培养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方法 ??应用悬浮培养法分别培养腭突24、36、48?h,体视显微镜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腭突发育情况。免... 目的???构建C57BL/6J小鼠腭突体外培养模型,研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在小鼠腭突体外培养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方法 ??应用悬浮培养法分别培养腭突24、36、48?h,体视显微镜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腭突发育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腭突体外培养不同时间段组织中PDGFR-α的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检测腭突体外培养不同时间段组织中PDGFR-α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体视显微镜和HE染色结果均显示,体外培养24?h,双侧腭突向中线方向靠近生长,间隙变窄;36?h,镜下观察到双侧腭突接触,HE切片观察到腭中嵴上皮缝的形成;48?h,镜下观察到双侧腭突融合,HE切片观察到腭中嵴上皮缝消失。PDGFR-α在腭突体外悬浮培养24?h时表达最高,36及48?h后逐渐降低。结论 ??本实验改进的腭突体外悬浮培养方法模拟了腭突的体内发育环境,为应用体外腭突培养模型研究腭裂复杂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笔者采用的体外悬浮培养方法证明腭突发育相关基因PDGFR-α在体外培养腭突的表达变化与其体内表达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化长因子受体α 腭突 悬浮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