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游学到研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罗祖兵 刘美辰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大致经历了聚焦游学活动的历史学研究、关注修学旅行的旅游学研究、紧跟研学旅行政策的教育学研究和立足本土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四个阶段。研究重点议题涉及研学旅行的内涵解读、现实困境、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大致经历了聚焦游学活动的历史学研究、关注修学旅行的旅游学研究、紧跟研学旅行政策的教育学研究和立足本土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四个阶段。研究重点议题涉及研学旅行的内涵解读、现实困境、实施策略和课程化四方面。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促进研学旅行持续深入发展,相关研究者应基于教育政策,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关照现实诉求,推进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注重协同育人,探索研学旅行的制度研究;拓展研究视野,重视研学旅行的借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改革开放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智增慧:学校智育的目标转向及其教学进路
2
作者 曹斯 罗祖兵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8,共10页
当前学校智育存在着将智育窄化为符号学习的困境,其表现是“知而不识”的表浅化学习,“知而不智”的复现式学习,以及“智而不慧”的工具性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相悖,不利于达到新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启智增... 当前学校智育存在着将智育窄化为符号学习的困境,其表现是“知而不识”的表浅化学习,“知而不智”的复现式学习,以及“智而不慧”的工具性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相悖,不利于达到新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启智增慧”之目的。为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多维智慧的取舍善用:理解智慧需要理性的洞见契通、实践智慧需要临场的随机应变、创生智慧需要想象的灵光乍现、生活智慧需要常识的协同辅助。从理论上看,要实现从“知识”到“智力”和“智慧”的跃升,需要历经“符号—逻辑—意义”的层次深化、“操作—映像—抽象”的思维演化、“理解—迁移—应用”的情境转化和“反思—想象—创造”的延展变化等路径。为实现学校智育目标的转向,教师可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互促、直觉思维对分析思维的反哺、情境表现对标准应试的取代、价值理性对科学理性的规约等教学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智增慧 心灵理解 情境机智 灵活应用 灵感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超速”的危害及其转变 被引量:3
3
作者 罗祖兵 王艳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5-28,共4页
在当前教育中,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教学超速"的现象。"教学超速"是指为了快速实现教学目标,使用"超前"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赶进度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教学超速"表现... 在当前教育中,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教学超速"的现象。"教学超速"是指为了快速实现教学目标,使用"超前"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赶进度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教学超速"表现为重结果的教学目标、超前的教学内容、急促的教学过程。"教学超速"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发展、抑制了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搁置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为了转变"教学超速",应建立"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慢"的教育信仰,形成"学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教学超速 深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极班级管理的积极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被引量:7
4
作者 罗祖兵 尹佐兰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7-101,共5页
班级管理有"积极班级管理"和"消极班级管理"之分,前者是指教师采取积极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其基本表现是在问题行为出现前就加以禁止,后者是指教师采取消极的管理方式以防止学生形成... 班级管理有"积极班级管理"和"消极班级管理"之分,前者是指教师采取积极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其基本表现是在问题行为出现前就加以禁止,后者是指教师采取消极的管理方式以防止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其基本表现是等问题行为出现后再进行教育引导。消极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积极班级管理不具备的功能,如有助于道德品质深刻性的提升、学生理性精神的成长以及学生天性的发展等。为实现消极班级管理的积极价值,教师应树立全面的管理观念;创设整体优化的班级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行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自然后果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消极管理 积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及其突破 被引量:5
5
作者 罗祖兵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27,共4页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进行的。课程改革可以超越它所处的文化界域,但不能超越该文化的起点。课程改革必然要求课程与文化环境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但当二者的张力过大时,就会造成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进行的。课程改革可以超越它所处的文化界域,但不能超越该文化的起点。课程改革必然要求课程与文化环境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但当二者的张力过大时,就会造成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存在着二者张力过大的嫌疑。为了消除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应使课程改革适应于本土文化,应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提倡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模式,还应对社会文化与教学文化进行适当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文化 张力 文化阻隔 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以知识之炬点亮智慧心灯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祖兵 赵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48,共8页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知识教学手段,即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诗意的语言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人们之所以能够对知识进行哲理化教学,乃...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知识教学手段,即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诗意的语言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人们之所以能够对知识进行哲理化教学,乃是因为很多知识本身就内蕴着丰富的哲理;此外,师生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赋予知识相应的哲理意涵。对学科知识进行适时、适量的哲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教育在我国的及早普及,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应精选典例知识,萃取哲理精华;营造哲思气氛,释放童心童慧;巧用哲理元素,润泽教学环节;慧化学科测试,落实以考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教学 哲理化教学 转识成智 知识育人 哲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性思维及其教学意蕴 被引量:9
7
作者 罗祖兵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第3期75-79,共5页
"生成"作为一种思想,在古希腊就已产生,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开始于现代哲学。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具有重关系、重创造、重非线性、重过程、重具体等特征。在生成性思维... "生成"作为一种思想,在古希腊就已产生,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开始于现代哲学。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具有重关系、重创造、重非线性、重过程、重具体等特征。在生成性思维视阈下,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学是过程性的存在,具有无限创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生成性思维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祖兵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9-132,共4页
教育学问题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基本内容与手段的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它们分别从机制论、功能论和本体论上为教育学问题教学提供了借鉴。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技能是在教育... 教育学问题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基本内容与手段的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它们分别从机制论、功能论和本体论上为教育学问题教学提供了借鉴。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技能是在教育学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从教育学视角看,教育学问题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改进;从哲学上看,教育学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问题教学 理论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的过度诠释及其矫正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祖兵 邵宇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7,共4页
诠释是对文本或课文的解释,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诠释过度的现象非常普遍,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还将其视作有效教学的标志。实际上,“过度诠释... 诠释是对文本或课文的解释,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诠释过度的现象非常普遍,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还将其视作有效教学的标志。实际上,“过度诠释”会曲解文本的原义,误导学生的理解,阻碍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本文将着重阐述语文教学中的过度诠释及其矫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诠释 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能力的发展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诠释过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农村教育:免费师范教育的“难为”与“应为”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祖兵 毛娅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28,共5页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农村教育。这既是领导的期待,也是政策的初衷以及学者的关切。但从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免费师范教育还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表现为缺乏配套方案、支教本身存在缺陷、招生生源太单一、免费师范...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农村教育。这既是领导的期待,也是政策的初衷以及学者的关切。但从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免费师范教育还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表现为缺乏配套方案、支教本身存在缺陷、招生生源太单一、免费师范教育本身存在问题以及真正到农村从教的人数少等。为此,我们应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免费师范教育进入途径、加强在校师范教育和强化职后的持续援助等方面去优化,确保提高农村教育这一任务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费师范教育 农村教育 改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与生活:“回归”的反思与“后回归”的设想
11
作者 罗祖兵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6,共5页
对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另寻他途,且不同观点各有其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让人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回归"和"生活世界"的理解不一,而且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 对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另寻他途,且不同观点各有其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让人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回归"和"生活世界"的理解不一,而且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和理想教学的建构。其实,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它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认识到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特殊生活,是"可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回归 生活世界 可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配合学生”的理性选择与实践诉求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绍萍 罗祖兵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16,20,共4页
在教学中,关于教师与学生,到底应该谁配合谁,确实有争议。而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学行为,仍然是偏向了学生需要被动地配合教师,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也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但在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时... 在教学中,关于教师与学生,到底应该谁配合谁,确实有争议。而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学行为,仍然是偏向了学生需要被动地配合教师,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也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但在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吁下,教育的终极追求和学生的主体诉求都理性地选择"教师配合学生"的教学。为此,就需要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落实学生课堂自主性发挥、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及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学生 教师 理性选择 实践取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