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处理对凤梨和油梨的外植体消毒效果
1
作者 罗晟昇 廖韦卫 韦海球 《农技服务》 2024年第2期44-47,共4页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消毒是首要环节,选用不同的消毒剂对外植体消毒,除需考虑消毒效果外,还需考虑消毒剂对环境的影响。影响植物外植体消毒关键因素包括消毒剂的种类和消毒时间。为提高凤梨和油梨的繁殖率提供参考依据,用凤梨裔芽和油...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消毒是首要环节,选用不同的消毒剂对外植体消毒,除需考虑消毒效果外,还需考虑消毒剂对环境的影响。影响植物外植体消毒关键因素包括消毒剂的种类和消毒时间。为提高凤梨和油梨的繁殖率提供参考依据,用凤梨裔芽和油梨茎段作为外植体,设置不同消毒剂和处理时间,比较分析外植体的污染率和成活率,以探明不同种类消毒剂处理对凤梨和油梨的外植体消毒效果。结果表明:使用0.1%HgCl_(2)对凤梨和油梨的外植体消毒,适合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其污染率较低分别为19%、62%,而成活率均为57%。使用5%NaClO对凤梨和油梨的外植体消毒,随着消毒时间延长,凤梨污染率明显下降且外植体成活率高于油梨外植体。合适的处理时间均为16 min,凤梨污染率为57%、成活率为67%,油梨污染率为71%、成活率为48%,外植体消毒效果较好,且受影响较轻。由于凤梨外植体受NaClO影响较小,因此凤梨外植体应选择对环境危害较小的NaClO作为消毒剂。油梨受NaClO影响较大,成活率较低,因此油梨外植体可选择HgCl2作为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梨 油梨 外植体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及其在甘蔗抗旱栽培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晟昇 何洪良 +4 位作者 黎正英 廖韦卫 韦海球 唐利球 李海碧 《中国糖料》 2023年第3期42-48,共7页
保水剂具有吸水和释水的特性,能在干旱环境中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在农业生产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重视。为更好推动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笔者从保水剂的种类、原理以及对土壤和肥料的作用进行简述。同时以甘蔗作为保水剂... 保水剂具有吸水和释水的特性,能在干旱环境中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在农业生产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重视。为更好推动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笔者从保水剂的种类、原理以及对土壤和肥料的作用进行简述。同时以甘蔗作为保水剂的应用对象,总结和归纳保水剂在甘蔗栽培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保水剂对提高甘蔗抗旱性的作用,保水剂与地膜的效果比较,保水剂对甘蔗品质的影响。最后指出保水剂在甘蔗抗旱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甘蔗抗旱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甘蔗 抗旱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旱处理对甘蔗一代种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廖韦卫 唐利球 +2 位作者 韦海球 罗晟昇 何洪良 《甘蔗糖业》 2023年第5期8-16,共9页
测定包衣处理及抗旱剂处理后的甘蔗一代种茎在自然干旱及复水后的农艺性状变化,阐明种子包衣及抗旱剂处理对甘蔗一代种茎抗旱中生理机理的影响,为甘蔗一代种茎抗旱种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设3组9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正常供水A组(CKA... 测定包衣处理及抗旱剂处理后的甘蔗一代种茎在自然干旱及复水后的农艺性状变化,阐明种子包衣及抗旱剂处理对甘蔗一代种茎抗旱中生理机理的影响,为甘蔗一代种茎抗旱种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设3组9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正常供水A组(CKA)、正常干旱及复水(CKB);包衣组:壳聚糖包衣膜(SC1)、PE塑料膜(SC2)、透气PET材料包覆(SC3);抗旱剂组:聚丙烯酸铵(D1)、聚丙烯酸钠(D2)、黄原胶(D3)、瓜尔豆胶(D4)、3.9648 mg/L(分子量264.32,15μmol/L)ABA(D5)、2000 mg/LCaCl_(2)溶液(D6)、200 mg/L乙烯利溶液(D7)。结果显示:短期干旱,如干旱10天后,抗旱剂组D1、D2、D4、D5、D6和D7处理及包衣组SC1和SC2处理均能保证甘蔗一代种茎的有效生长;长期干旱,如干旱20天后,抗旱剂组D1、D6和D7处理依然能保证甘蔗一代种茎的有效生长;复水10天后,抗旱剂组D1、D5、D6和D7处理依然能保证甘蔗一代种茎的有效生长。由此得出结论:聚丙烯酸铵、2000 mg/L CaCl_(2)溶液、200 mg/L乙烯利溶液均能保障干旱状态下,甘蔗一代种茎的有效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抗旱剂 包衣处理 萌芽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光合自养生根假植苗生长与日叠加气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廖韦卫 唐利球 +4 位作者 陈海生 何为中 韦海球 罗晟昇 谢君锋 《甘蔗糖业》 2021年第3期65-69,共5页
甘蔗光合自养生根技术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的试管苗生根方法,本文在配方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日叠加气温对不同配方处理的甘蔗光合自养生根试管苗的影响,尝试通过模型方程直观反应出日叠加气温对甘蔗试管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甘蔗光合自养生根技术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的试管苗生根方法,本文在配方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日叠加气温对不同配方处理的甘蔗光合自养生根试管苗的影响,尝试通过模型方程直观反应出日叠加气温对甘蔗试管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光合自养生根技术处理过的甘蔗试管苗具有较好的瓶外生根能力,后期生根率普遍达到70%以上,而CK仅有23%的生根率,差异明显。通过气象数据与生根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日叠加气温对各处理的生根率相关度达到了0.733,相关性较强。2018年6月7~16日近9日内,气温变化较为平稳,这种平稳体现在甘蔗生根率的不断爬升,进而能得出较为合适的数学模型。因此可以对处理-日叠加气温-生根率进行分析,得出了方程为Y=-0.065857x+0.000069z-0.247371,其中甘蔗自养生根假植苗生根率与自养生根配方中的IBA浓度呈负相关,与NAA浓度呈正相关,与日叠加气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试管苗 光合自养技术 日叠加气温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适宜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施泽升 唐利球 +10 位作者 彭崇 陈海生 覃潇敏 马文清 罗晟昇 郭强 莫周美 秦昌鲜 何洪良 闭德金 莫勇武 《甘蔗糖业》 2019年第5期13-18,共6页
合理的甘蔗氮肥施用量能减少蔗田由于过量的化学肥料投入而造成的生态破坏。本文于2017~2019年通过1新1宿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糖分等的影响。试验在崇左龙州县设置了6个不同施氮量处理,分别为施纯氮0、... 合理的甘蔗氮肥施用量能减少蔗田由于过量的化学肥料投入而造成的生态破坏。本文于2017~2019年通过1新1宿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糖分等的影响。试验在崇左龙州县设置了6个不同施氮量处理,分别为施纯氮0、225、300、375、450、600(常规施氮量)kg/hm^2。甘蔗伸长期采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SPAD值和氮素含量,收获期测定甘蔗产量、锤度、株高、茎径等性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使甘蔗产量和产糖量显著增产,施氮量为300kg/hm^2(N2)时甘蔗产量和产糖量最大,1新1宿平均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80296、10889kg/hm^2。不同施氮处理对甘蔗糖分则无显著影响,但当施氮量低于225kg/hm^2后,宿根年的产糖量将显著下降。在甘蔗氮素利用方面,施氮能提高伸长期叶片SPAD值和氮含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产糖力随着氮肥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线性+平台”模型能完整地模拟产量与氮肥的肥效关系。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生产上推荐的氮肥施用量为300~375kg/hm^2,这比常规施肥减少了37.5%~50%的氮肥用量,同时能稳定甘蔗的后续生产,这对节省甘蔗生产成本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产糖量 “线性+平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韦海球 唐利球 +3 位作者 何洪良 秦昌鲜 黄珍玲 罗晟升 《农技服务》 2015年第10期19-19,13,共2页
甘蔗是C4类植物,是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的代表性作物,甘蔗是我国制糖工业最重要发的原料,而蔗糖是多种制品的原料,能用来进行乙醇的提炼。甘蔗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影响甘蔗的质量和产量。为了提高甘蔗的品... 甘蔗是C4类植物,是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的代表性作物,甘蔗是我国制糖工业最重要发的原料,而蔗糖是多种制品的原料,能用来进行乙醇的提炼。甘蔗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影响甘蔗的质量和产量。为了提高甘蔗的品质,本文就甘蔗病虫害防治问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病虫害问题 防治技术 甘蔗盛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个甘蔗新品种在广西龙州的适应性研究
7
作者 黄珍玲 罗晟昇 +3 位作者 何洪良 马文清 刘连军 唐利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42-44,48,共4页
[目的]探讨甘蔗新品种在龙州地区的适应性表现,筛选抗逆性强、宿根性好、高产、高糖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ROC22为对照,选择7个甘蔗品种为参试材料,进行区域试验,测定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表现及甘蔗产量性状,并对不同... [目的]探讨甘蔗新品种在龙州地区的适应性表现,筛选抗逆性强、宿根性好、高产、高糖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ROC22为对照,选择7个甘蔗品种为参试材料,进行区域试验,测定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表现及甘蔗产量性状,并对不同甘蔗品种适应性进行比较。[结果]桂糖42号综合排名第一,产量、蔗糖分、含糖量均排在第一位,在当地适应性最好,适宜推广;桂糖32号综合排名第二,产量和含糖量排名第二,但蔗糖分排名第七,比对照低0.55百分点,不建议在当地推广;桂糖43号综合排名第三,产量和含糖量排名第三,但蔗糖分排名第八,比对照低1.00百分点,不建议在当地推广;桂糖40号综合排名第四,产量和含糖量排名第四,蔗糖分排名第三,比对照高0.58百分点,适于在当地进行推广。桂糖37号综合适应指数及产量、含糖量略高于对照,蔗糖分略低于对照,可作为增加当地品种类型进行小面积推广。桂柳二号、粤糖60号综合适应指数均低于对照,不建议推广。[结论]该研究可为龙州蔗区及当地蔗糖企业引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区域试验 适应性 龙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腋芽外植体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罗晟昇 韦海球 +2 位作者 蒋亚琴 陈海生 唐利球 《中国糖料》 2017年第6期32-33,36,共3页
以桂糖4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培育不同形态和部位的甘蔗茎段,并对甘蔗腋芽的发芽率,腋芽苗的株高和假茎粗进行测量和分析,探讨健壮的甘蔗腋芽苗外植体培育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和部位的甘蔗茎段对腋芽萌发及生长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以桂糖4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培育不同形态和部位的甘蔗茎段,并对甘蔗腋芽的发芽率,腋芽苗的株高和假茎粗进行测量和分析,探讨健壮的甘蔗腋芽苗外植体培育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和部位的甘蔗茎段对腋芽萌发及生长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以不同部位的茎段对腋芽萌发及生长影响最为明显。甘蔗茎中部位置的茎段其腋芽萌芽率和腋芽苗的株高、假茎粗与蔗头和蔗尾位置的茎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甘蔗腋芽苗组培过程中获取健壮的甘蔗腋芽苗,需选择甘蔗茎中部位置的茎段进行腋芽苗培育,甘蔗茎段的长短和茎径对腋芽苗影响较小,不需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腋芽 组织培养 发芽率 株高 假茎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广西区域试验甘蔗品种(系)赤条病发生危害及评价
9
作者 李德伟 罗亚伟 +3 位作者 覃振强 黄杏 唐利球 罗晟昇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96-101,共6页
甘蔗赤条病是由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甘蔗细菌性病害,可表现为叶条斑和顶腐症状。2020年7月初,位于广西龙州县的甘蔗区试点内甘蔗赤条病发生严重。对广西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龙州... 甘蔗赤条病是由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甘蔗细菌性病害,可表现为叶条斑和顶腐症状。2020年7月初,位于广西龙州县的甘蔗区试点内甘蔗赤条病发生严重。对广西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龙州、丁当区试点新植甘蔗品种(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赤条病危害,在龙州区试点百糖15-173综合发病率最高,平均达39.10%;顶腐型发病率最高为桂糖42号,平均发病率达18.23%;在丁当区试点桂糖42号发病最严重,顶腐型发病率为8.25%、叶条斑型发病率为1.15%、综合发病率为9.99%;各区试品种(系)间赤条病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同品种(系)在龙州与丁当的发病率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河池、柳州、百色区试点新植甘蔗品种(系)无发病或发病不明显。调查表明,甘蔗赤条病在桂糖42号和百糖15-173上发病较严重,而在新台糖22号、桂糖10-612、桂南亚14-2806、柳糖10-17、桂糖113-532上则发病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甘蔗赤条病 区试品种(系)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8年广西甘蔗品种区试崇左点综合评价
10
作者 施泽升 彭崇 +7 位作者 闭德金 郭强 秦昌鲜 唐利球 梁永检 马文清 罗晟昇 韦海球 《甘蔗糖业》 2021年第2期33-37,共5页
2016~2018年在崇左市龙州县开展12个甘蔗品系1年新植2年宿根的广西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区试点所有的12个参试品系的产量和产糖量均比对照增产。桂糖08-1589表现植株高度中等,分蘖力强,中茎,有效茎多,易脱叶,宿根性好,抗病性好,抗倒... 2016~2018年在崇左市龙州县开展12个甘蔗品系1年新植2年宿根的广西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区试点所有的12个参试品系的产量和产糖量均比对照增产。桂糖08-1589表现植株高度中等,分蘖力强,中茎,有效茎多,易脱叶,宿根性好,抗病性好,抗倒伏,年平均蔗茎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79978.52和12421.55 kg/hm^(2),平均蔗糖分为15.45%,比对照高了1.07个百分点,为早熟高产高糖品种,是本轮区试工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系,推荐在本区域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系 产量 产糖量 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居间分生组织腋芽的诱导研究
11
作者 廖韦卫 韦海球 +4 位作者 罗晟昇 马文清 何洪良 江清梅 谢君锋 《甘蔗糖业》 2022年第5期20-25,共6页
通过分析并解决甘蔗桂南亚08-186居间腋芽诱导的问题,为其他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使用了MS基本培养基(蔗糖30 g/L+6-BA 0.1mg/L;pH 6.0)作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NAA(吲哚乙酸)和GA3(赤霉素),以找出最佳诱导组合;在培养至15天后... 通过分析并解决甘蔗桂南亚08-186居间腋芽诱导的问题,为其他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使用了MS基本培养基(蔗糖30 g/L+6-BA 0.1mg/L;pH 6.0)作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NAA(吲哚乙酸)和GA3(赤霉素),以找出最佳诱导组合;在培养至15天后,除了处理A1B1外其余均有腋芽冒出,2个处理A2B2、A2B3重复出芽瓶数分别为654和652;通过方差分析获MS+0.1mg/L NAA+0.05mg/L GA以及MS+0.1mg/L NAA+0.01mg/L GA较为理想的诱导桂南亚08-186居间分生组织腋芽培养基。本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NAA配合较高浓度的GA3对桂南亚08-186居间分生组织具有较强的诱导分化作用。NAA可以打破分化居间分生组织的休眠,而GA3辅助促进了腋芽伸长和增高,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打破休眠诱导分化居间分生组织长出腋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南亚08-186 居间分生组织 腋芽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