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1
作者 黄煜 彭鹤博 +1 位作者 韦璎珊 祝振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1,共9页
开展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及来源研究,为珠江口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珠江口淇澳岛、坦头村和海鸥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9月采集3个区域光滩区、低植被区和高植被区共27个表层(10 cm)沉积物样品,借助激光红外成... 开展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及来源研究,为珠江口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珠江口淇澳岛、坦头村和海鸥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9月采集3个区域光滩区、低植被区和高植被区共27个表层(10 cm)沉积物样品,借助激光红外成像光谱仪检测微塑料,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究其分布特征与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检测到29种微塑料,光滩区微塑料丰度大于植被区,大多数微塑料粒径为20~50μm;3个区域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周边人类活动差异相关,植被区利于微塑料累积且类型更丰富;RDA显示,水产养殖、石化产业和日常生活污染是影响微塑料分布的关键因素,光滩区微塑料更易受日常生活和石化产业污染影响,植被区微塑料则更多受水产养殖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沉积物 来源分析 红树林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与形态学方法的典型华南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2
作者 韦璎珊 祝振昌 +2 位作者 李飞龙 彭鹤博 蔡宴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6-257,共12页
系统比较eDNA技术与形态学方法在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检测频率方面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体系的优化与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2024年5月和9月以珠江口和湛江2个典型区域9个红树林湿地为... 系统比较eDNA技术与形态学方法在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检测频率方面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体系的优化与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2024年5月和9月以珠江口和湛江2个典型区域9个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27个采样站点,应用eDNA与传统形态学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DNA与形态学方法在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检测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互补性。eDNA方法在识别微小及隐匿类群、揭示空间异质性方面更具敏感性,而形态学方法在优势种识别与群落均衡性评估中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两者在高分类层级上具有较好一致性,但在种属层级差异明显。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eDNA与形态学方法,有助于提升红树林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 形态学方法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种子产量及其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被引量:29
3
作者 祝振昌 张利权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4-1581,共8页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通过快速的无性和有性繁殖,已在崇明东滩形成了大面积的单优势种群。研究了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入侵区种子产量及温度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在潮间带的中潮间带种子产量最高,为44523粒/m2,高潮间带次之,为3115...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通过快速的无性和有性繁殖,已在崇明东滩形成了大面积的单优势种群。研究了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入侵区种子产量及温度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在潮间带的中潮间带种子产量最高,为44523粒/m2,高潮间带次之,为31150粒/m2,低潮间带最低,为17250粒/m2。各潮间带的种子在10-30℃范围内均能萌发,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互花米草种子在25℃恒温与20/30℃变温处理下的萌发率最高和萌发速度最快,而且互花米草种子在变温环境下的萌发率高于恒温处理。研究表明,崇明东滩中潮间带互花米草的种子产量和活性最高,是提供有性扩散种源的主要区域,适合种子萌发温度的4—5月是互花米草进行有性扩散的主要季节。研究结果对了解互花米草有性繁殖扩散的时空格局和入侵生态学过程,以及有效控制和管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崇明东滩 种子产量 温度处理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与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控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被引量:43
4
作者 袁琳 张利权 +7 位作者 肖德荣 张杰 王睿照 袁连奇 古志钦 陈曦 平原 祝振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723-5730,共8页
治理和控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维护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受损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地中开展"刈割与水位调节集成技术&qu... 治理和控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维护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受损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地中开展"刈割与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治理互花米草的物理控制实验,以期寻求有效治理互花米草的控制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水位调节方法虽然可以降低互花米草群落的密度和叶面积指数(LAI),但至水淹处理100d后,处理样区内互花米草的生长和生物量已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单一的水位调节方法不能达到有效快速控制互花米草的效果。通过在互花米草生长关键期(7月的扬花期)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处理后,互花米草地上部分无再新生现象,至当年10月份(生长季末期),样区内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已完全死亡并开始腐烂,达到了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效果。因此,应用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治理互花米草,必须选择关键季节刈割互花米草地上部分,同时配合一定水位的持续淹水(约3个月),才能有效发挥其迅速有效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扬花期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可为沿海地区大范围防治互花米草扩散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生物入侵 刈割+水位调节 示范样地 崇明东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东滩盐沼植被扩散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8
5
作者 曹浩冰 葛振鸣 +1 位作者 祝振昌 张利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44-3952,共9页
长江河口盐沼植被的形成和演化是生物与其生长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典型扩散前沿为研究对象,2011至2012年期间调查了盐沼植被扩散前沿实生苗扩散、定居以及形成的扩散格局,同时测定了盐沼植被扩散前沿的潮滩冲淤动态... 长江河口盐沼植被的形成和演化是生物与其生长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典型扩散前沿为研究对象,2011至2012年期间调查了盐沼植被扩散前沿实生苗扩散、定居以及形成的扩散格局,同时测定了盐沼植被扩散前沿的潮滩冲淤动态和水文动力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在扩散前沿形成了互花米草-光滩(Spartina alterniflora-Mudflat,SM)和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光滩(Spartina alterniflora-Scirpus mariqueter-Mudflat,SSM)两种典型的扩散格局。冲淤动态和水文动力条件是影响盐沼植被扩散格局的重要因子,尤其是在4—6月盐沼植物实生苗传播和定居的关键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滩盐沼植被扩散前沿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以及盐沼植被扩散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长江河口地区盐沼植被扩散的生物物理过程,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滨海生态系统动态预测与湿地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盐沼植被 扩散格局 冲淤动态 水文动力条件 生物-物理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种子产量与活性对刈割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德荣 张利权 +1 位作者 祝振昌 田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81-1686,共6页
有性繁殖与种子扩散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侵入新生境的重要途径,抑制有性繁殖是有效控制互花米草进一步扩散与二次入侵的关键。文章研究了刈割对互花米草种子产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月(生长初期)1次刈割在一定程... 有性繁殖与种子扩散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侵入新生境的重要途径,抑制有性繁殖是有效控制互花米草进一步扩散与二次入侵的关键。文章研究了刈割对互花米草种子产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月(生长初期)1次刈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其每穗种子数(481.3粒)、种子平均生活力(36.7%)与对照每穗种子数(425.5粒)和种子平均生活力(41.3%)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超量补偿现象。四月和七月(扬花期)2次刈割与扬花期1次刈割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其种子的生产量(每穗种子数分别为186.3和173.6粒)与活性(分别为18.0%和17.3%)较对照显著降低,表现出不足补偿现象。四月和七月2次刈割与七月扬花期1次刈割对互花米草有性繁殖的控制效果较好。在互花米草管理与控制实践中,扬花期刈割是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有性繁殖与扩散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种子产量 种子活性 刈割管理 崇明东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发展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冯景春 梁健臻 +2 位作者 张偲 杨志峰 祝振昌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5,共9页
深海孕育了地球上规模最大、远未被详细认知的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且兼具特殊功能的生物资源。深海装备是保障深海生物资源绿色、安全、有序开发的关键支撑。为了厘清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的基本特征、发展特色和技术瓶颈,明确深海... 深海孕育了地球上规模最大、远未被详细认知的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且兼具特殊功能的生物资源。深海装备是保障深海生物资源绿色、安全、有序开发的关键支撑。为了厘清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的基本特征、发展特色和技术瓶颈,明确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着力点,本文分析了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对装备的技术需求特征,梳理了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的发展现状;盘点了我国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的基本情况,研判了领域内装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针对我国深海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缺乏统一标准、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率不足等问题,提出创新体系、通用技术、转化平台、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以期从装备发展的视角为我国可持续开发深海生物资源提供方向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生物资源 原位观测 取样 原位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冲淤扰动下外来与乡土红树植物幼苗稳定性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潘炜杰 祝振昌 +1 位作者 蔡宴朋 杨志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27,共8页
引种外来树种是我国各地在红树林修复实践中常用的措施。由于更容易在困难立林地存活,外来树种被认为更具竞争优势。为弄清外来与乡土红树植物物种在困难立林地存活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取典型外来引种先锋树种拉关木(Laguncular... 引种外来树种是我国各地在红树林修复实践中常用的措施。由于更容易在困难立林地存活,外来树种被认为更具竞争优势。为弄清外来与乡土红树植物物种在困难立林地存活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取典型外来引种先锋树种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与乡土先锋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探究潮滩冲淤扰动条件下幼苗稳定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幼苗抗侵蚀能力与幼苗根冠比显著正相关,泥沙淤积抑制幼苗根系生长,而底床侵蚀则促进根系伸长。与白骨壤相比,拉关木幼苗的主根更长,根冠长度比更大,更能抵抗底泥的侵蚀扰动,且通过根系伸长以增强幼苗稳定性的能力也更强。拉关木幼苗比白骨壤更能适应潮滩冲淤扰动,其竞争优势从幼苗阶段就已经建立。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树林修复实践中树种和宜林地的选择提供参考,亦可为评估外来红树物种入侵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扰动 拉关木 白骨壤 幼苗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