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光 杨亚星 +2 位作者 范雅琦 赵丽 李晓瑞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系统评估地膜覆盖技术在缓解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土壤质量及提升玉米生产力方面的效果,设置全膜、半膜和无膜(对照)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物理结构、水分、养分含量、植株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 为系统评估地膜覆盖技术在缓解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土壤质量及提升玉米生产力方面的效果,设置全膜、半膜和无膜(对照)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物理结构、水分、养分含量、植株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与无膜处理相比,全膜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养分方面,全膜处理的0~20、20~40 cm土层下的碱解氮含量较无膜处理分别增加了32.85%、42.08%;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则在半膜处理下表现最佳,0~20 cm土层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4 g/kg和82.48 mg/kg,20~40 cm土层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0 g/kg和65.17 mg/kg;在玉米生长与产量方面,全膜处理下玉米穗粗、穗质量、行粒数、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膜处理;不同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膜处理>半膜处理>无膜处理。综上,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地膜覆盖通过构建稳定的微环境和调节土壤理化性状,利于植株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有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全膜覆盖下的作用效果更佳,其可在旱作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地膜覆盖 土壤理化性质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养分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丽光 李丹 +4 位作者 刘磊 王蕾 孙志梅 彭正萍 薛世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19,125,共6页
为简化农艺措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种植模式(底肥浅施+追肥条播间苗)为对照,研究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的简化施肥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施肥种植模式能分... 为简化农艺措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种植模式(底肥浅施+追肥条播间苗)为对照,研究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的简化施肥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施肥种植模式能分别提高玉米抽雄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6.9%~8.6%和10.3%~10.5%,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5.9%~6.5%和9.4%~10.8%;提高群体总光合势(LAD)7.0%~8.1%;使氮、磷、钾的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19.4%~24.8%,15.4%~17.4%,13.3%~16.1%,氮肥、磷肥、钾肥的偏生产力均提高了3.8%~5.2%。此外,简化施肥种植模式还提高了玉米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玉米 光合特性 养分效率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苄嘧磺隆对谷子的安全性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丽光 张伟莉 +5 位作者 赵丽 邓妍 郭虹霞 裴成成 王创云 原向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69-1777,共9页
为了探讨苄嘧磺隆对谷子的安全性,为其在谷子田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晋谷21号’和‘张杂谷10号’为材料,在谷子3~5叶期叶面喷施不同用量(150 g/hm^2、300 g/hm^2、600 g/hm^2和1200 g/hm^2)的苄嘧磺隆,分别测定药后第3、7、15和3... 为了探讨苄嘧磺隆对谷子的安全性,为其在谷子田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晋谷21号’和‘张杂谷10号’为材料,在谷子3~5叶期叶面喷施不同用量(150 g/hm^2、300 g/hm^2、600 g/hm^2和1200 g/hm^2)的苄嘧磺隆,分别测定药后第3、7、15和30天的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色素质量分数,气体交换指标、膜脂过氧化程度,以及谷子的产量。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株高、叶面积、茎粗、叶绿素质量分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苄嘧磺隆用量的增大而降低,随施药后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升高;MDA质量摩尔浓度随苄嘧磺隆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施药后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产量随苄嘧磺隆用量的增大而降低,但300 g/hm^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绿素质量分数、MDA质量摩尔浓度和产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推荐用量的苄嘧磺隆对谷子相对安全,可用于谷子田的杂草防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除草剂 苄嘧磺隆 安全性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州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玉米推荐施肥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光 仝少杰 +4 位作者 李迎春 王永福 李爱永 彭正萍 薛世川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6,共5页
本研究根据1986—1994年和2007—2010年河北省定州市土壤肥力监测数据,明确了该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养分贡献率,以及氮磷钾肥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 本研究根据1986—1994年和2007—2010年河北省定州市土壤肥力监测数据,明确了该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养分贡献率,以及氮磷钾肥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1994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呈上升趋势,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而2007—2010年四种肥力指标均呈上升趋势;随时间延长,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贡献率均下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间均呈显著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曲线相关,结合这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提出了本市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推荐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基础地力贡献率 养分贡献率 玉米 推荐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D丁酯与多效唑混用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丽光 原向阳 +2 位作者 郭平毅 毕耀宇 姚满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11-1413,共3页
研究了2,4-D丁酯与多效唑混用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2,4-D丁酯的小区杂草株防效极显著好于没有喷施2,4-D丁酯的小区;2,4-D丁酯显著抑制小麦的生长,但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这种影响明显降低。同一多效唑水平下... 研究了2,4-D丁酯与多效唑混用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2,4-D丁酯的小区杂草株防效极显著好于没有喷施2,4-D丁酯的小区;2,4-D丁酯显著抑制小麦的生长,但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这种影响明显降低。同一多效唑水平下,随着2,4-D丁酯用量的增加,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减少;同一2,4-D丁酯用量下,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增加。2,4-D丁酯显著抑制小麦旗叶面积的扩大,而且处理间差异性有扩大趋势,多效唑的存在,抑制了2,4-D丁酯作用。从产量方面来看,最佳处理组合为多效唑2.25 kg/hm2+2,4-D丁酯15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2 4-D丁酯 多效越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磷胁迫下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原向阳 郭平毅 +6 位作者 黄洁 张丽光 郭俊 解丽丽 聂萌恩 王玉国 王宏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1-228,共8页
为探明缺磷胁迫下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大豆长出真叶时进行缺磷胁迫,第二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草甘膦处理,5d后测定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供磷条件的清水处理,缺磷... 为探明缺磷胁迫下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大豆长出真叶时进行缺磷胁迫,第二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草甘膦处理,5d后测定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供磷条件的清水处理,缺磷胁迫下4.98 mL/L草甘膦处理的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最大荧光(F 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PSⅡ的有效量子产量[Y(Ⅱ)]、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 max)和半饱和光强(I k)均呈下降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s)、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b)、类胡萝卜素(Car)、总叶绿素(Chl)含量和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均呈升高趋势。说明缺磷胁迫和喷施草甘膦显著降低了抗草甘膦大豆的光合速率。缺磷引起的气孔因素可能是导致大豆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光合速率的下降导致其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降低,活性减弱,参与CO2固定的电子较少,光化学效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磷胁迫 草甘膦 抗草甘膦大豆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倒伏率的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邓妍 王创云 +5 位作者 赵丽 张丽光 郭虹霞 王陆军 牛学谦 王美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6-223,共8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春玉米品种茎秆性状、田间土壤水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关系,于2015,2016年选用不同茎秆抗倒性的2个品种(郑单958和晋单86)作为材料,设置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 为探明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春玉米品种茎秆性状、田间土壤水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关系,于2015,2016年选用不同茎秆抗倒性的2个品种(郑单958和晋单86)作为材料,设置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茎秆农艺性状、抗倒力学特性、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郑单958株高和穗位高先升高后降低,但穗位高系数变化不大,晋单86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逐渐增加;基部第3节间农艺性状和力学性状均先增加后降低,郑单958以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达最大值,且节间直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晋单86种植密度6.00万株/hm^2达最大值,且种植密度6.00万株/hm^2以上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群体密度增加,拔节-吐丝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均先上升后降低,且郑单958和晋单86分别以种植密度7.50万,6.00万株/hm^2达最大值,而灌浆-成熟期先降低后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大喇叭期和吐丝期土壤蓄水量与节间直径、节间干质量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单位茎长干物质量与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弯曲性能呈显著正相关;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弯曲性能、节间干质量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郑单958和晋单86分别以7.50万,6.00万株/hm^2最高,产量分别提高7.67%~25.74%,20.36%~29.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45%~17.71%,14.14%~20.38%,而种植密度达7.50万株/hm^2时出现倒伏,且郑单958较低。根据品种特性进行合理密植,协调茎秆生长、土壤水分应用,更有利于降低倒伏率,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茎秆 农艺性状和力学性状 土壤蓄水量 产量 倒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藜麦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邓妍 王娟玲 +6 位作者 王创云 赵丽 张丽光 郭虹霞 郭红霞 秦丽霞 王美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83-1390,共8页
为探索适宜晋北地区推广应用的藜麦栽培管理模式,实现藜麦产量和品质提升,本试验选用当地自有品种华青1号,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比例为变量,设常规施肥CK(有机肥0 kg hm^(-2),尿素和磷酸二胺各450 kg hm^(-2))... 为探索适宜晋北地区推广应用的藜麦栽培管理模式,实现藜麦产量和品质提升,本试验选用当地自有品种华青1号,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比例为变量,设常规施肥CK(有机肥0 kg hm^(-2),尿素和磷酸二胺各450 kg hm^(-2))、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比例T1(有机肥1500 kg hm^(-2),尿素和磷酸二胺各225 kg hm^(-2))、T2(有机肥2250 kg hm^(-2),尿素和磷酸二胺各225 kg hm^(-2))、T3(有机肥3000 kg hm^(-2),尿素和磷酸二胺各225 kg hm^(-2))4个处理,分析藜麦生育进程、农艺性状的差异,揭示藜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的农学性状,探求藜麦高产优质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结果表明,生物菌肥与无机肥配施可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降低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pH,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且随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pH降低;与常规施肥CK相比,配施生物菌肥能够缩短藜麦生育期,提高成熟期藜麦株高、茎秆直径和茎秆强度,从而降低倒伏率;增加藜麦分枝数、千粒重,提高了产量;可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T2处理表现明显;降低淀粉含量,以T2处理最低,但与其他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生物菌肥与无机肥配施可提高植株对肥料的利用,随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磷肥利用效率及氮磷肥偏生产力先升后降,均以T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藜麦籽粒产量与千粒重的关系最密切,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千粒重、分枝数和茎秆强度也呈正相关,籽粒淀粉含量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晋北地区有机无机配施量为氮磷肥各225 kg hm^(-2)配施生物有机菌肥2250 kg hm^(-2)时利于藜麦实现产量品质同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生物菌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对拔节期弱光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慧杰 原向阳 +5 位作者 祁祥 郭平毅 郭大辛 董淑琦 温银元 张丽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6-393,共8页
为阐述拔节期弱光胁迫降低谷子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以张杂谷5号和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分别进行30%、60%和85%的遮阴处理15 d,以不遮阴作为对照,探究谷子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对其的响应规律。结... 为阐述拔节期弱光胁迫降低谷子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以张杂谷5号和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分别进行30%、60%和85%的遮阴处理15 d,以不遮阴作为对照,探究谷子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对其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遮阴处理降低了2个品种谷子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 P)、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却显著提高了胞间CO2浓度(Ci)和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张杂谷5号的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产量在遮阴30%时显著下降,而晋谷21号在遮阴程度超过60%时才显著变化。总之,拔节期弱光胁迫下,谷子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捕捉利用光能的能力减弱,PSⅡ光化学活性降低,光合作用变弱,最终影响产量;张杂谷5号比晋谷21号对弱光胁迫更为敏感。本研究结果为拔节期通过改善谷子叶片的光合功能来增强抗弱光胁迫以达到稳产指明了方向,并为选育耐弱光胁迫谷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拔节期 遮阴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喷施草甘膦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原向阳 郭平毅 +4 位作者 张丽光 王鑫 赵锐 姚满生 王宏富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4,共5页
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分别在第一、二、三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研究了其对抗草甘膦大豆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质量分数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喷施w为41%草... 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分别在第一、二、三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研究了其对抗草甘膦大豆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质量分数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喷施w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均可以抑制RR2和晋大75的叶绿素合成,促进大豆体内莽草酸的积累,但RR2对w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抗性远高于晋大75。施药时期越早,大豆的叶绿素含量指数越低,晋大75叶片的莽草酸质量分数越低。不同时期施药对RR2和晋大75的SOD活性均影响不大。3次施药以第三复叶期对晋大75的伤害最大。所测3个生理指标的敏感性依次为叶片莽草酸含量>叶绿素含量指数>SOD活性。比较不同时期喷施w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对于了解转基因大豆和常规大豆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差异及其他生理响应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大豆田合理运用草甘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草甘膦大豆 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复合肥多层深施对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磊 王平 +4 位作者 孙志梅 王艳群 敦惠宁 张丽光 薛世川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1,共5页
为简化农艺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无机复混肥常规浅施基追结合的施用方法作对照,研究了腐植酸复合肥深松分层一次性施用技术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复合肥深松分... 为简化农艺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无机复混肥常规浅施基追结合的施用方法作对照,研究了腐植酸复合肥深松分层一次性施用技术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复合肥深松分层一次性施用能使10~90cm土层内土壤的含水量平均提高7.16%,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了19.3%、14.0%,表征叶绿素含量的SPAD值分别提高了24.5%、18.5%,增加了玉米各部位的鲜干重,降低了株高,增加了茎粗,且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穗部特征得到明显改善,最终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6.06%,达到11 883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复合肥 多层深施 土壤含水量 玉米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及复水条件下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和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原向阳 郭平毅 +3 位作者 张丽光 王鑫 祁祥 邵冬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75-1081,共7页
为探明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不同剂量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莽草酸(shikimic acid,SA)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大豆的第3复叶期进行水分胁迫5d和除草剂草甘膦处理,研究RR1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so... 为探明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不同剂量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莽草酸(shikimic acid,SA)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大豆的第3复叶期进行水分胁迫5d和除草剂草甘膦处理,研究RR1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游离脯氨酸(free praline,FP)、莽草酸(shikimic acid,SA)含量和根系活力(RA)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前期RR1叶片的SP含量随草甘膦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0.46kg/hm2叶片SP的含量最高,胁迫后期SP含量随草甘膦剂量的增加而降低;SS、FP和SA含量随草甘膦剂量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RA随草甘膦剂量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复水12d后,不同剂量草甘膦处理的各指标均有所恢复。干旱条件下,经草甘膦处理的RR1叶片的SP含量和RA低于草甘膦在正常水分条件下的处理,而SS、FP和SA含量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FP和SA含量与草甘膦剂量的相关关系最明显;而SS和SA含量与干旱胁迫时间的相关关系最明显。说明正常水分条件下,草甘膦对RR1幼苗造成的伤害经过一段时间后有所缓解;干旱胁迫加剧了草甘膦对RR1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莽草酸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抗草甘膦大豆主要通过积累FP、SS和SA对草甘膦和干旱胁迫做出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草甘膦 抗草甘膦大豆 渗透调节物质 莽草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复叶期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原向阳 张丽光 +3 位作者 郭平毅 王鑫 姚满生 王宏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2,115,共6页
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第二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农达41%水剂,研究了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达41%水剂可以降低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 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第二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农达41%水剂,研究了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达41%水剂可以降低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晋豆27叶片的叶绿素指数,而抗草甘膦大豆RR1和RR2的降低幅度远小于普通大豆晋大75和晋豆27。抗草甘膦大豆可以忍受较高剂量(7.38kg/hm2)的农达41%水剂,普通大豆晋大75和晋豆27在较低剂量(0.46kg/hm2)时体内莽草酸就大量积累。随着农达41%水剂剂量的增加,抗草甘膦大豆体内的SOD活性也提高,而普通大豆随着剂量的增加,体内SOD活性受到抑制。RR2和RR1分别以农达41%剂量为1.85kg/hm2和0.92kg/hm2时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值最高,晋大75和晋豆27以0.46kg/hm2时最高。作物不同品种对草甘膦的敏感程度不同,对农达41%水剂的抗性抗草甘膦大豆大于普通大豆,RR2的抗性和RR1相差不大,晋大75(早熟)的抗性和晋豆27(晚熟)相差不大。在这3个生理指标中,叶片莽草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指数的变化比SOD活性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抗草甘膦大豆 农达41%水剂 生理指标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施硒酸钠对盐碱地油用向日葵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昝亚玲 张丽光 +5 位作者 王创云 王磊 原红娟 邓妍 赵丽 郭虹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016,共6页
对盐碱地油用向日葵施用硒酸钠,探讨不同施Se量(0、100、200、300、400 g/hm^2)对油用向日葵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Se(300 g/hm^2)有利于提高油用向日葵产量,而过低(100~200 g/hm^2)或过高量Se(400 g/hm^2)均降低了... 对盐碱地油用向日葵施用硒酸钠,探讨不同施Se量(0、100、200、300、400 g/hm^2)对油用向日葵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Se(300 g/hm^2)有利于提高油用向日葵产量,而过低(100~200 g/hm^2)或过高量Se(400 g/hm^2)均降低了油用向日葵产量;土施100~200 g/hm^2 Se,提高了K、S、Fe、Zn、Mn、Cu、Se、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降低籽仁Cr、Cd、Pb含量;施用Se 300 g/hm^2左右有利于降低籽仁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综合考虑油葵产量和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盐碱地生产富Se油用向日葵最适宜的施Se量为200~30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土施硒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丽 郭虹霞 +5 位作者 王创云 王陆军 张丽光 王晋 李永平 韩彦青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548-551,共4页
为确定山西主推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农艺性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 为确定山西主推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农艺性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因品种不同,其净光合速率达到峰值的生育时期不同;郑单958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分别为13 657.83,12 998.50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可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农艺性状 光合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底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原向阳 张丽光 +2 位作者 张平平 苗果园 郭平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8-40,共3页
利用未熟化土壤(耕层2.0m以下)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底肥(CK、N、P、K、NP、NK、NPK、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肥对小麦各生长性状、产量、叶绿素含量、植株N含量和籽粒蛋白... 利用未熟化土壤(耕层2.0m以下)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底肥(CK、N、P、K、NP、NK、NPK、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肥对小麦各生长性状、产量、叶绿素含量、植株N含量和籽粒蛋白均有显著作用;植株N含量与籽粒N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亦显著正相关。在北方黄土母质的石灰性贫瘠土壤条件下,无机肥N、P、K 3因素中,P肥具有第一重要的作用,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肥 冬小麦 产量构成 生理生化指标 未熟化土壤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数据分析玉米抗虫响应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利艳 张玉荣 +5 位作者 杨雅舒 王美霞 陈保国 赵丽 张丽光 王创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88,共8页
采用Illumina HiseqTM分别对黏虫取食的玉米叶片及对照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和分析响应黏虫取食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结果表明,对照组中鉴定出15701个基因对应79363个可变剪接事件,黏虫取食组中鉴定到11791个基因的39385个可变剪... 采用Illumina HiseqTM分别对黏虫取食的玉米叶片及对照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和分析响应黏虫取食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结果表明,对照组中鉴定出15701个基因对应79363个可变剪接事件,黏虫取食组中鉴定到11791个基因的39385个可变剪接事件。2组玉米基因组在不同的可变剪接类型中,均是以第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最后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单内含子滞留和可变5′或3′端剪切4种类型为主。对2组发生可变剪接事件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黏虫处理组新增加了1121个可变剪接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鉴定出177个表达显著差异的可变剪接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发生可变剪接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DNA结合、ATP结合、代谢过程、以DNA为模板的转录及调控相关的功能,表明这些可变剪接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玉米的抗虫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可变剪接 抗虫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复叶期喷施农达41%水剂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原向阳 张丽光 +3 位作者 郭平毅 王鑫 姚满生 王宏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01-404,共4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第一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农达41%水剂,研究了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达41%水剂可以抑制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第一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农达41%水剂,研究了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达41%水剂可以抑制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晋豆27"叶片的叶绿素合成,"RR1"、"RR2"在最高剂量(1.85kg.hm-2)时受抑制不明显,而"晋大75"和"晋豆27"在较低剂量(0.46kg.hm-2)时即明显受害。"RR1"和"RR2"在高剂量(1.85kg.hm-2)农达41%水剂下,莽草酸仍积累较少,而"晋大75"和"晋豆27"在较低剂量(0.46kg.hm-2)时体内莽草酸就大量积累。随农达41%水剂剂量增加,"RR1"和"RR2"体内的SOD活性增加,"晋大75"和"晋豆27"在较低剂量0.46kg.hm-2时诱发了体内SOD活性,但随着剂量的增加,体内SOD活性受到抑制。总的来说,抗草甘膦大豆对农达41%水剂的抗性大于普通大豆,"RR1"的抗性大于"RR2","晋豆27"(晚熟)大于"晋大75"(早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抗草甘膦大豆 农达41%水剂 叶绿素含量 莽草酸含量 S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原向阳 郭平毅 +4 位作者 张丽光 王鑫 吕苗苗 张红刚 宋喜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9-423,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用量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喷施草甘膦情况下,抗草甘膦大豆(RR1)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用量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喷施草甘膦情况下,抗草甘膦大豆(RR1)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2∶00和10∶00。RR1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CCI)的日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4∶00左右最低。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胞间CO2浓度(Ci)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波浪式变化,WUE在6∶00、10∶00和16∶00有3个小峰,而Ci在6∶00最高。(2)喷施草甘膦后,RR1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趋势总体与未喷药前相似。Pn和CCI随草甘膦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当草甘膦用量大于4.48 L.hm-2时,CCI和Pn显著下降。12∶00以前(包含12∶00),除低用量(1.12 L.hm-2)的草甘膦促进RR1的Gs外,各用量抑制了RR1的Tr和Gs;而12∶00以后,草甘膦却促进了RR1的Tr和Gs。草甘膦增加了RR1的Ci,而大于2.24 L.hm-2的草甘膦却降低了RR1的WUE。表明光强和草甘膦会影响大豆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抗草甘膦大豆 光合特性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对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原向阳 郭平毅 +4 位作者 张丽光 王鑫 宋宁 闫晗 宋喜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500-504,共5页
为探明草甘膦对普通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剂量草甘膦对晋大7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喷施草... 为探明草甘膦对普通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剂量草甘膦对晋大7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喷施草甘膦情况下,晋大75的Pn和Gs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时、16:00时和10:00时、14:00时左右;Tr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4:00时左右;WUE在上午和傍晚较高,14:00时左右最低。(2)喷施草甘膦后,晋大75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趋势总体与未喷药前相似。Pn随草甘膦剂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当剂量达到0.92 kg.hm-2时严重抑制Pn。0.46 kg.hm-2的草甘膦促使Tr的峰值提前到12:00时出现,而0.92kg.hm-2处理却使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12:00时以前(包含12:00时),除低剂量(0.46 kg.hm-2)的草甘膦可提高晋大75的Tr和Gs外,其他各剂量在一天中均降低了其Tr和Gs。草甘膦增加了晋大75的Ci,而>0.92 kg.hm-2的草甘膦却降低了其W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大豆 光合特性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