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8
1
作者 何悦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8,共5页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观 宋明理学 “主情”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与和谐:人类家园的古典理想境界──《桃花源诗并记》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悦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5,共6页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共生 和谐 《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传“奇”的史传渊源及内涵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悦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129,共9页
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本质特征,不论属性生成,还是内涵变迁,均与中国古代史传存在密切渊源联系。小说与史,"不尽同而可相通",史之叙事基于"神道设教"目的对奇闻异事的采撷、基于传"义"目的对... 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本质特征,不论属性生成,还是内涵变迁,均与中国古代史传存在密切渊源联系。小说与史,"不尽同而可相通",史之叙事基于"神道设教"目的对奇闻异事的采撷、基于传"义"目的对"文"的凭藉,均对古代小说传"奇"提供了丰富艺术资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历史正统观、史传编撰对"怪力乱神"的一般性排斥及对"文"的限制使用,既促成了中国古代小说传"奇"本质的生成,又促使小说传"奇"由"怪力乱神"向化奇入正、常中见奇、笔下生奇道路迈进。好奇异之事,喜谲怪之谈,能于常中见奇,笔下生奇,既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大的民族特点,也是中国文化中一直遭受"雅正"文化压抑的"亚文化"或"第二文化"。本文目的就是要揭示这一历来被遮蔽和压抑的"第二文化",以"去蔽"方式,还它们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传“奇” 神道设教 常中见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关系认知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悦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是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小说作为"外乘",与"史"存在着内在精神上的同质性与文化谱系上的相似性,那么至唐代"有意为小说"始,人...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是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小说作为"外乘",与"史"存在着内在精神上的同质性与文化谱系上的相似性,那么至唐代"有意为小说"始,人们的认知开始发生变化,充分关注到小说的本质特征——虚构。自宋元以降出现白话小说以来,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呈现出明显的与"史"的疏离,小说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面目与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史传 实录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悦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18,共4页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qu...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情史》 情美学 价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回小说叙事的《春秋》渊源
6
作者 何悦玲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8,共9页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春秋》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用晦的审美追求,均来自于对《春秋》的自...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春秋》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用晦的审美追求,均来自于对《春秋》的自觉继承。小说家以《春秋》为法,组织叙事;小说批评家以《春秋》为断,判分高下。被历代奉为"经"的《春秋》,是操纵章回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则,是掌控小说话语的范导性原则,也是深含于中国各类叙事文体中的"元叙事"。只有认识《春秋》这一"元叙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破译出章回小说所隐含的叙事密码,解析出它内蕴的文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回小说 《春秋》 叙事笔法 渊源关系 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补”与“情补”——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意识论略
7
作者 何悦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7,共6页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为史补遗、发其英华的"史补"意识和为史补情、为情补史的"情补"意识,是最为突出的两大类型。"史补"意识的发生,既源自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复来自对小说功能的理解,同时又隐含...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为史补遗、发其英华的"史补"意识和为史补情、为情补史的"情补"意识,是最为突出的两大类型。"史补"意识的发生,既源自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复来自对小说功能的理解,同时又隐含着提高小说地位的深刻用心。"情补"意识则是沿着先秦儒家"道始于情"的人道观和"情本体"论而来的。所谓"为史补情",就是对史传或民间流行的情爱故事,作敷衍增饰,以补史记之不足或遗漏。而冯梦龙《情史》的编纂和以"史"命名的目的,则在于"为情补史",并以此宣扬他的"情教观"。这一"情补"的创作意识,一直延续至《红楼梦》。二者所"补",形成了经史等"大帐簿"之外的"小帐簿",丰富了中国的"史文化"和"情文化",并构成正统文化之外的"第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创作意识 史补 情补 第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的经史渊源及价值指向
8
作者 何悦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中,经史传统发生了重要作用。经史传统对小说"史补"地位的界定、"博弈"功能的认同,既保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的绵延不绝,又促使其书写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娱情、... 在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中,经史传统发生了重要作用。经史传统对小说"史补"地位的界定、"博弈"功能的认同,既保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的绵延不绝,又促使其书写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娱情、博物的目的。经史传统出于"设教"目的对"怪神"的采撷,既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怪神"书写提供了支撑,又使其书写逐渐服务于"设教"的目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观念,既促使小说创作"常中出奇"局面的开展,又促使作家"奇笔奇才"的积极开发。多方交合,小说与经史相别的面目特征日益清晰,相异的审美趣味日渐分明,小说越来越具有自己独立的疆界领域与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经史对小说既支撑又限制规正的双重作用,在"怪神"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怪神 经史渊源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