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育种与栽培相结合 紧凑型玉米创高产
被引量:
56
Combining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Compacted-type Corn Can Produce High Y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开始,回顾了育种与栽培相结合培创玉米高产的研究过程。并通过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较试验,总结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征,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大,创造出16444.35kg/hm2的夏玉米高产纪录,推动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事业的发展。
作者
李登海
张永慧
杨今胜
柳京国
机构地区
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9-71,共3页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关键词
紧凑型玉米
产量育种
高产栽培
生理特征
品种推广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77
同被引文献
565
引证文献
56
二级引证文献
787
参考文献
4
1
程绍义,于翠芳,刘绍棣.
紧凑型玉米株型及生理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90,5(3):20-27.
被引量:51
2
鲍巨松,薛吉全,郝引川,杨成书.
紧凑型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J]
.玉米科学,1992(C12):18-22.
被引量:10
3
李登海.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1):1-6.
被引量:22
4
李登海.应用紧凑型玉米优良杂交种是夏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有效途径[A]..第三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讨论会论文详细摘要汇编[C].,1988..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刘绍棣 刘培利 等.紧凑型玉米株型特点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2
李登海.亩产900-1000公斤夏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目标探讨.山东种子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讨论会材料选编[M].,1990..
3
李登海.应用紧凑型玉米优良杂交种是夏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有效途径.第三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讨论会论文详细摘要汇编[M].,1988..
4
刘绍棣,紧凑型玉米株型特点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1993年
5
李登海,山东种子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讨论会材料选编,1990年
6
李登海,第三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讨论会论文详细摘要汇编,1988年
7
林振武,陈敬祥,汤玉玮,李豪喆.硝酸还原酶活力与作物耐肥性的研究 Ⅰ.不同耐肥性的水稻、玉米、小麦硝酸还原酶活力[J]中国农业科学,1983(03).
8
陈薇,张德颐.植物组织中硝酸还原酶的提取、测定和纯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0(04).
9
李登海,张永慧,翟延举,黄舜阶,徐庆章.
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 Ⅰ.株型的增产作用[J]
.山东农业科学,1992,24(3):4-8.
被引量:56
共引文献
77
1
姚运生,罗新兰,王秉昆,戴俊英.
玉米植株形态生长的模拟[J]
.玉米科学,2000,8(z1):30-32.
被引量:8
2
梁亚超.
浅析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理论[J]
.种子世界,1991(3):21-22.
3
陈文俊,张胜恒,周汝平,柯剑鸿,岑道源.
寡照地区玉米高产光合生理研究初探[J]
.玉米科学,2004,12(3):68-70.
被引量:1
4
袁继勇,龚江.
新疆玉米主栽品种SC704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2005(1):90-90.
被引量:1
5
鲍巨松,薛吉全,杨成书,马国胜.
再论陕西关中灌区吨粮田的实践与开发[J]
.陕西农业科学,1993,39(4):3-5.
被引量:2
6
鲍巨松,薛吉全,杨成书,郝引川.
不同株型玉米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受光态势与产量的关系[J]
.玉米科学,1993,1(3):50-54.
被引量:24
7
徐庆章,王忠孝,黄舜阶,牛玉贞,王庆成,张军.
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研究——Ⅱ.不同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库源潜力[J]
.玉米科学,1993,1(4):45-46.
被引量:1
8
裴鑫德.
玉米株型的判别模型[J]
.华北农学报,1994,9(2):1-8.
被引量:7
9
赵殿轩,刘玉梅,步丰池,苏方宏,王泽立,亢伟民.
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Ⅰ.演化阶段与演进基本途径[J]
.华北农学报,1994,9(4):38-43.
被引量:3
10
刘培利,林琪,隋方功,孙作启.
紧凑型玉米根系高产特性的研究[J]
.玉米科学,1994,2(1):59-63.
被引量:35
同被引文献
565
1
王向东.
玉米育种学的发展回顾及展望[J]
.玉米科学,2004,12(z1):5-6.
被引量:19
2
柳家友,柏志安,吴伟华.
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之演变及对育种目标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4,12(z2):3-4.
被引量:30
3
郭斌,王友德,赵新俊.
美国玉米种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初探[J]
.玉米科学,2004,12(z2):9-10.
被引量:1
4
姚万山,宋连启,郭宏敏,张慎璞.
夏玉米高产群体形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z2):14-16.
被引量:12
5
郭江,石中泉,张凤路,孙国伟.
玉米的雌雄穗开花间隔对产量的影响及其潜在原因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z2):20-22.
被引量:6
6
王庆成,刘开昌.
山东夏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J]
.玉米科学,2004,12(z2):60-62.
被引量:35
7
周文伟,李桂芝,李俊杰,宋万友,张豫成.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对密度的反应评价[J]
.玉米科学,2004,12(z2):63-65.
被引量:30
8
张凤路,BOLANOSJ.
玉米的雌雄穗开花间隔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z1):24-25.
被引量:19
9
袁志华,赵安庆,何予鹏,李云东.
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力学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5(z1):43-45.
被引量:13
10
赵化春,韩萍.
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
.玉米科学,2001,9(z1):34-38.
被引量:89
引证文献
56
1
张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陈钊,武耀龙,王立祥.
资源高效型玉米新品种及其选育[J]
.玉米科学,2010,18(3):71-73.
被引量:3
2
慈晓科,张世煌,张德贵,李新海,白丽,茹高林,卢振宇,董树亭,李明顺.
不同密度下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关系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6):69-72.
被引量:7
3
柯永培,张彪,袁继超,肖小余,石海春,余学杰,孙群,赖仲铭,杨志荣.
深粒高产、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正红6号的选育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2):412-416.
被引量:10
4
杨国虎,李新,马维亮,王承莲,罗湘宁.
普通粒用型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05,46(4):8-10.
被引量:3
5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罗湘宁.
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57-60.
被引量:217
6
王庆成,柴兰高,李宗新,刘霞.
山东省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
.玉米科学,2006,14(5):159-162.
被引量:25
7
彭勃,张宝石,杨一,焦杨.
玉米株型育种及其主要性状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7,36(3):14-19.
被引量:7
8
张永科,王立祥,杨金慧,梁德俊,王秀林,郗洛延.
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267-269.
被引量:27
9
王永宏,赵健,李培贵,郭强,王波,陶卫新,杨建功.
引黄灌区套种玉米种植密度与施N量的最佳耦合效应[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87-91.
被引量:7
10
王庆成,李宗新,刘霞,刘开昌.
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初报[J]
.山东农业科学,2007,39(2):44-46.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787
1
张福耀,平俊爱,焦晓燕.
高粱的耐瘠性与养分高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杂志,2023(6):26-34.
被引量:2
2
卜华虎,任志强,肖建红,张宁,杨慧珍,王晓清.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LT5918’选育报告及栽培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6-9.
被引量:6
3
张宇,景希强,王延波,李磊鑫,杨沫,傅俊,张宝石.
3个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2):77-80.
被引量:12
4
杨世民,郑顺林,石海春,喻晓坪,柯永培,袁继超.
不同生态条件下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高产密肥优化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2):96-99.
被引量:7
5
张君,库丽霞,张伟强,杨爽,刘海英,赵瑞芳,陈彦惠.
玉米穗上节间距的QTL定位[J]
.玉米科学,2010,18(4):45-48.
被引量:10
6
王彩彩,陶洪斌,王璞,戴明宏.
前期控氮对夏玉米产量、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0,18(5):99-104.
被引量:4
7
才卓,柳迎春,许明学,张志强.
玉米自交系吉853的选育与应用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3):1-5.
被引量:19
8
李凤海,史振声,张世煌,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朱敏,刘红军.
对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3):113-116.
被引量:41
9
王晓波,齐华,王美云,丁成芳,吕爱枝,赵明.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J]
.玉米科学,2010,18(3):125-128.
被引量:2
10
姚志刚.
低温对灌浆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低温栽培措施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41-44.
被引量:2
1
李登海.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1):1-6.
被引量:22
2
李登海,毛丽华,姜伟娟,柳京国,李春明.
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发现与探索[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4):259-262.
被引量:24
3
王娟.
杨意红:心系农民 一生奉献农业科研[J]
.科技中国,2011(12):93-93.
4
李登海.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
.作物杂志,2000(5):1-5.
被引量:46
5
王建革,贾世锋.
浅谈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5(6):1-2.
6
丁守成.
谈紧凑型玉米育种[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138-138.
被引量:3
7
王建革,贾世锋,孔庆富.
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1995,27(6):4-6.
被引量:9
8
毛利豪,陆建平,邵青.
紧凑型玉米“精、密、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1992,33(2):71-74.
被引量:2
9
申卓,桑立君,刘丽丽,徐涛.
紧凑型玉米的增产机制与选育[J]
.种子科技,2007,25(3):31-33.
被引量:3
10
申卓,桑立君,刘丽丽.
紧凑型玉米的增产机制与选育[J]
.种子世界,2007(5):27-30.
被引量:4
玉米科学
200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