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破体为文与“活法”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明显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辨体和破体。与“谨严体制”的辨体不同,破体主张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在各类文体的相互融合中进行创作。破体的形成与作者为特定语境需要而临时采取的种种特殊的修辞策略有关。本文认为,破体为文所遵循的是一种用法而又超法、有法而又无定法的修辞原则,该原则与唐宋时代兴起的“活法”具有一种深层契合性。
作者
周芸
机构地区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42,共3页
Rhetoric Learning
关键词
破体
文体
语体
活法
既定性修辞规则
临时性修辞策略
文学创作
语言结构
修辞方法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2
1
李熙宗.
从文体与语体的关系谈语体的分类问题[J]
.当代修辞学,1993(6):5-7.
被引量:4
2
郭绍虞.
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3(1):2-11.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26
1
周芸.
辨体、破体与语体的认知[J]
.修辞学习,2003(1):26-27.
被引量:4
2
马新广.
略论我国古代文体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2):45-46.
被引量:1
3
曾锦标.
文体之辨析[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12):95-96.
4
张滟.
“拓扑”视角下的动态体裁研究[J]
.修辞学习,2008(1):19-24.
被引量:3
5
王正春.
“随笔”与“文化散文”刍议[J]
.大连大学学报,1996,17(1):48-52.
6
任竞泽.
宋人总集编纂的文体学贡献和文学史意义[J]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被引量:1
7
任竞泽.
《文章正宗》“四分法”的文体分类史地位[J]
.北方论丛,2011(6):1-4.
被引量:6
8
蒋传红.
论基础写作教学的文体拓展[J]
.广西教育,2012(35):116-118.
9
李小兰.
古代批评文体分类研究[J]
.江汉论坛,2012(12):84-88.
10
吴承学.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
.文学评论,2015(2):208-218.
被引量:25
同被引文献
18
1
吴承学.
中国古代文体风格学的历史发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3(1):101-109.
被引量:9
2
吴承学.
辨体与破体[J]
.文学评论,1991(4):57-65.
被引量:51
3
莫砺锋.
黄庭坚“夺胎换骨”辨[J]
.中国社会科学,1983(5):187-198.
被引量:13
4
吕肖奂.
从“法度”到“活法”──江西诗派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6):83-88.
被引量:5
5
骆小所.
艺术语言:“活法”的创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1):84-89.
被引量:10
6
疏志强.
浅析禅宗骂詈语[J]
.修辞学习,2002(1):9-10.
被引量:1
7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8
胡建次.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活法”论[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77-85.
被引量:3
9
曾明.
苏轼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从以文为诗、以文为赋等说起[J]
.社会科学研究,2010(6):165-171.
被引量:4
10
曾明.
“师法”与“活法”——苏轼“活法”说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135-142.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3
1
秦丽娟.
修辞与汉语规范——浅析唐宋近体诗中的虚词运用[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60-63.
2
刘绍彬.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探析[J]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15(4):24-27.
被引量:2
3
任竞泽.
文体学视域下的吕本中“活法”论[J]
.学术界,2016(9):62-7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徐争.
中国传统广告艺术的审美特性[J]
.铜陵学院学报,2010,9(6):86-87.
被引量:3
2
包崇彩,龚斌,张立国.
论艺术语言的活法和科学语言定法的关系[J]
.青年时代,2016,0(8):76-77.
3
张令伟,刘晓雨.
诗学“活法”与唐宋画风之“变”[J]
.文艺争鸣,2024(4):190-193.
被引量:1
1
周芸.
“活法”与汉语修辞方法论的原则[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6):119-123.
被引量:1
2
彭四田.
说“活法”[J]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12):63-63.
3
杨育彬,邱渊.
艺术语言中的“活法”研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0):36-41.
4
陈圆园.
论艺术语言“活法”产生的根本原因[J]
.全国商情,2013(4):91-92.
5
杨刚,李雅梅.
论科学语言的“定法”和艺术语言的“活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1(6):82-85.
被引量:1
6
刘鑫全.
汉语异体词规范之我见[J]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0(Z1):67-70.
7
王景春.
各有“活”法[J]
.中学英语园地(高三版),2002(2):4-5.
8
卢海.
“倒”虚化考察[J]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42-144.
9
稻盛和夫.
活法[J]
.企业界,2010(1):51-51.
被引量:1
10
包崇彩,龚斌,张立国.
论艺术语言的活法和科学语言定法的关系[J]
.青年时代,2016,0(8):76-77.
修辞学习
200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