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26-27,共2页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7
-
1班华,李太平.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1997(1):7-10. 被引量:23
-
2尹力.教育机会问题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5):6-9. 被引量:9
-
3杨琇智.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考察[J].齐鲁学刊,1997(4):69-73. 被引量:3
-
4涂艳国.关于“个性教育”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1995,21(5):57-59. 被引量:3
-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3-504.
-
6吕达,张廷凯.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2):1-5. 被引量:87
-
7廖哲勋.论我国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2):6-11.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34
-
1王海燕,包德才.三年制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甘肃高师学报,2002,7(5):106-109. 被引量:2
-
2黄国满,房书君,王明文.法学(法律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检讨与构建[1][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3):35-37.
-
3蒋媛媛.三位一体的新型课程设计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0(3):33-35. 被引量:1
-
4李永培,崔雪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策略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3(2):16-21. 被引量:6
-
5张萍.个性发展教育目标的探讨[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1(15):16-18. 被引量:3
-
6王力红.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6):5-10. 被引量:17
-
7周遐年.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期待什么[J].咸宁学院学报,2002,22(1):63-66.
-
8邹尧.在直销中学会包容——访新时代10级经理曹松梅[J].经贸世界,2006(6):20-21.
-
9魏玉.主体的沉沦与觉醒——对函授学员主体意识问题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8-9.
-
10吴卫华,李卫红.三峡文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初探[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132-1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4
-
1李东.我国课程编制的文化性缺失——一种社会学视角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4):58-62. 被引量:15
-
2廖哲勋.课程发展规律与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5):2-6. 被引量:22
-
3郝德永,赵颖.范式与课程研制方法论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7):6-11. 被引量:2
-
4王啸,田洪亮.关于课程“目标模式”的人文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4):60-63. 被引量:1
-
5刘启迪.试论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5):13-17. 被引量:5
-
6刘旭东.人文精神与现代课程设计[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4):61-66. 被引量:3
-
7黄忠敬,李晓军.当代国外课程设计模式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4(S2):103-105. 被引量:4
-
8埃利尔特.W.艾斯纳,埃利泽布斯.瓦伦思.五种课程概念——它们的思想根源及其课程设计的思想(上)[J].课程.教材.教法,1985,5(3):84-87. 被引量:2
-
9郝德永.论课程研制的教育学性标准[J].教育科学,1999(2):18-22. 被引量:5
-
10石伟平,周加仙.斯坦豪斯课程理论概述[J].全球教育展望,1999,29(2):41-47.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6
-
1任家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批判与超越[J].教学与管理,2020,0(1):42-45. 被引量:2
-
2任家熠.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批判与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7-34. 被引量:7
-
3吴振宇,吕东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下的高职《艺术概论》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150-151.
-
4王利敏,缪锦瑞.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分析与展望——基于1979~2020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1(10):86-91. 被引量:6
-
5马翠.“双减”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3(21):32-33.
-
6钟启芳,左明章,路心语.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生时间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6):26-31. 被引量:1
-
1朱含永.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15(1):51-52. 被引量:1
-
2李秋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个性化[J].宁夏教育,2003(1):20-21.
-
3李德宇.浅析新课标改革与教育个性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06-306.
-
4陈晓力.教育个性化: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新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5):31-34. 被引量:13
-
5任华英.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0):239-239.
-
6陈志军.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26-26.
-
7唐祥.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界同仁商榷共勉[J].学习与交流,2000(2):35-38.
-
8贾春.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化观念[J].现代教育,2003(11):7-7.
-
9张雪桥.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1999(4):16-17.
-
10郭兆峰.个性化学习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2):6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