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37-41,151,共6页
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参考文献6
-
1徐圻.冲突中的交融──论当今中国三种文化形态及其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5):20-25. 被引量:30
-
2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J].东岳论丛,1999,20(6):97-101. 被引量:24
-
3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
4潘知常."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反省之二[J].百花洲,1999,(2).
-
5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6(2):108-113. 被引量:73
-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646
-
1丰瑞,董志奎.从“知识分子”到“文化劳动者”:四十年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职业变迁[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5):133-142. 被引量:1
-
2曹培鑫,薛毅帆.“保卫文化”: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批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2):173-186. 被引量:4
-
3杨民康.音乐文化圈研究与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论辨析——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为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3):104-115. 被引量:9
-
4杨松志.短视频时代素人网红的发展探究[J].全媒体探索,2021(5):81-82.
-
5苑申成.论“三个第一”的内在统一性[J].经济师,2007(10):33-34.
-
6王知宇.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主要矛盾学说的新发展[J].求实,2003(z1):9-10.
-
7王小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z1):34-36.
-
8张久营,寇子春.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探析——兼谈推进对台工作的几点思考[J].台湾研究,2004(3):1-7. 被引量:1
-
9韩淑英.略论人文科学的历史使命[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74-75. 被引量:1
-
10邹广文,常晋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J].求是学刊,1997,24(1):4-9.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16
-
1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艺术广角,2001(2):4-10. 被引量:55
-
2范玉刚.文化走向市场亟需厘清的一个问题——市场中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定位[J].理论前沿,2005(1):20-22. 被引量:6
-
3杨凤城.新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几个宏观问题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2(3):49-54. 被引量:6
-
4刘阳.娱乐狂欢的理性思考——电视娱乐节目媚俗化之批判[J].中国电视,2005(9):4-7. 被引量:7
-
5何峰.边界与超越——也谈精英文艺与大众文艺[J].黄山学院学报,2005,7(4):73-76. 被引量:3
-
6潘黎勇.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生存策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5):81-83. 被引量:6
-
7王国志,邱丕相.解读武术大众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47-49. 被引量:8
-
8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5):206-208. 被引量:41
-
9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J].兰州学刊,2006(10):85-87. 被引量:19
-
10金惠敏.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J].文艺研究,2006(12):6-17. 被引量:19
-
1周毅.大众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上)[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89-97. 被引量:4
-
2陈品艳.对“红色”文化与“白色”文化的哲学反思[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56-57.
-
3袁梅.庶民的狂欢和经典的机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J].山东文学,2014(9):77-79.
-
4贺艳荣.浅析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昌吉奇台县为调研点[J].北方文学(中),2016,0(5):210-211. 被引量:1
-
5杨静.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大陆桥视野,2011(14):106-108. 被引量:2
-
6贾方舟.马硕山花鸟画众家评[J].东方收藏,2011(12):90-93.
-
7刘彩霞,吴新平.新疆多元文化成因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9-12. 被引量:4
-
8高拥军.谈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392-392. 被引量:3
-
9张伯海.喜读《山西期刊史》[J].编辑之友,2010(2):48-50.
-
10张伯海.喜读《山西期刊史》[J].沧桑,2011(3):12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