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mpowering Loc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被视为从“空间”到“地方”的生成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地方具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等多重赋能价值。在赋能地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谨防因“博物馆化”“过度商业化”和“过度旅游开发”而陷入“无地方”与“非地方”的困境。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新路径,面向“六位一体”的城市目标体系彰显担当,深化对地方的涵育功能,推动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和价值阐释,充分发挥非遗数字基座在赋能中的基础作用,赋权多元非遗主体,运用新科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传播工作,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依托深化整体性保护,处理好全球与地方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实现非遗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赋能。
作者 戴俊骋 Dai Juncheng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5期8-16,共9页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VWB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戴俊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文化经济。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二级参考文献90

共引文献138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