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输血并发症中红细胞输注的剂量效应关系,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郑州大桥医院产后出血需实施输血治疗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即按1:1比例输注治疗,B组FFP与RBC按1:1.5比例输注治疗。收集两组患者年龄、分娩孕周、产次、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宫缩乏力、胎盘植入、出血量、血清钙(Ca)、血清磷(Pi)、血清铁(SFE)、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情况。Spearman分析FFP与RBC输注比例与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构建产后出血输血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风险预测列线图。结果:A组第二产程时间、Ca、SFE、FIB和APTT水平高于B组,PT和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低于B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FP与RBC输注比例与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FIB、APTT和PT是产后出血输血后发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产后出血输血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模型较为接近,ROC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结论:FFP∶RBC按1:1输注用于产后出血患者可降低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且Ca、FIB、APTT和PT水平是产后出血输血后发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出处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9期163-165,168,共4页
Heilongjiang Medicine and Pharmacy
作者简介
姜翠竹(1988-),女,河南商丘人,本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