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据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具备排他性、可登记、可交易属性的“类知识产权”,正逐步成为参与融资体系运作的关键制度入口。然而,在当前制度体系中,数据的权属模糊、估值体系缺失、法律执行路径断裂等问题仍广泛存在,直接影响了数据资产向金融信用的转化效率。文章以“制度适配”为分析主线,聚焦“数据确权—融资转化”链条中的核心制度障碍,结合上海等地区的案例实践,构建了“确权体系—估值机制—执行保障”三维制度适配路径,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此外,研究发现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强调稀缺性、排他性与可控性,而数据资产天然具备可复制、共享与动态变化的特征,导致权属分类与担保逻辑存在天然张力;银行开展数据融资业务主要依赖地方政府推动或平台先行机制,缺乏标准化法律工具与估值流程,阻碍了数据在信贷审批中的风控嵌入;金融场景下的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应重构“使用权—担保权—转让权”三位一体的权属结构,并建立统一登记、动态估值、司法执行的制度闭环。为此,文章从法律立法、金融机制、信用平台与区域治理4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完善评估标准与动产担保制度、构建数据金融信用信息平台,以及探索“边疆+公共数据”试点机制等,以期为我国构建系统完备、可复制推广的数据知识产权融资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路径。
出处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Sci-Tech &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基金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完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体系的政策研究”(24692102000)。
作者简介
施志鹄,男,江苏建湖人,博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