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03年5月末6月初,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拒俄运动的高潮中撰写《斯巴达之魂》,阐明了以爱国、尚武、牺牲为精神内涵的“国民”观念。鲁迅的“国民”观念在留学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期再度强化,幻灯片上所见日军斩杀俄探的刺激,促使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然而,鲁迅返回东京后并没有将此前的“国民”观念作为改造中国人精神的思想资源,而是通过将“国民”相对化,建立起以“立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而重构“国民”、批判“兽性之爱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通过重述斩杀俄探故事、编选留日时期的文章,再一次清理了自己留日初期的“国民”观念。
出处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2,共14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