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横看成岭侧成峰——《诗经》英译中题旨的多元阐释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自汉代以来,《诗经》被奉为经典,历代注本层出不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注家对诗篇的解读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注本成为译者翻译《诗经》的重要参考系统。由于翻译时依据的注解不同,加上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对题旨的解读必然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态。本文探讨阿连壁、韦利和高本汉在翻译《诗经》时对题旨的多元阐释现象及背后成因,可以发现,三名译者借助深度翻译对题旨进行了显微式的深度描写,但深度翻译的方法、数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体现出各译者对原作阐释的多元性。同时,通过对译者参考系统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三个译者对传统注本的参照比例也不同,呈现出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倾向。
作者 覃芳芳
机构地区 三峡大学
出处 《文化与诗学》 2023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Culture and Poetics
基金 2023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诗经》英译本的传播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3ZD2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覃芳芳,三峡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研究和汉学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

  • 1Abrams, Meyer Howard.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M]. New York: Norton, 1953.
  • 2Cather, Willa. My Mortal Enemy [M]. New York: Vintage, 1954.
  • 3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Th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 4Nida, Eugene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J]. Language 45. 1969:483-499.

共引文献3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