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大运河“研学+”模式的开发与实践 以“城与河相伴相生——博悟少年创造营”社教项目为例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年来,镇江博物馆积极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项目,搭建重分享体验与创作的平台,让博物馆走出象牙塔。结合镇江文物及其历史文化遗迹打造“研学+”模式,依托自身品牌教育项目资源和本地区文化特色,融合“探古”与“知行”两大元素,以策展为纽带、考古为基石,将大运河主题结合学科知识,更全面地带领青少年了解镇江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厚运河文化特色,从而建立特色化品牌青少年教育项目。
作者
程晓怡
机构地区
镇江博物馆
出处
《文物天地》
2024年第12期110-114,共5页
CULTURAL RELICS WORLD
关键词
博物馆
馆校合作
青少年
大运河
分类号
G26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王春苗.
基层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新路径探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129-132.
被引量:1
2
郑奕.
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亟需制度推动[J]
.教育家,2020(38):46-47.
被引量:6
3
庄瑜.
馆校合作中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现状与展望[J]
.中国博物馆,2022(1):15-21.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庄瑜,洪一朵.
历经八年的馆校合作——德国“学校@博物馆”项目的教育实践与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2):66-76.
被引量:12
2
李建萍.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设计之我见[J]
.古今农业,2002(3):94-98.
被引量:6
3
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
.教育研究,2014,35(6):81-90.
被引量:370
4
薛冬凌.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之馆校合作[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9):136-137.
被引量:4
5
汪瑞林.
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77-83.
被引量:142
6
付积,王牧华.
基于馆校合作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及挑战[J]
.外国教育研究,2021,48(2):88-102.
被引量:8
7
庄瑜.
推动博物馆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 构建网格化的上海“馆校合作”模式[J]
.晨刊,2021(5):36-38.
被引量:2
8
岳锋.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校园”对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启示[J]
.文化产业,2022(2):142-144.
被引量:1
9
施旭.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博物馆实践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4):74-77.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17
1
周佳.
“双减”政策背景下博物馆教育潜能释放路径探究[J]
.教育科学,2022,38(1):35-40.
被引量:24
2
杨孝瑜.
孔子教育思想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的活化利用探析[J]
.中国博物馆,2021(2):86-91.
被引量:1
3
刘明骞.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馆校合作研究论述[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1(15):50-52.
4
刘小漪,陆亦瑝.
新时代中小型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初探——以济南市博物馆为例[J]
.中国博物馆,2022(4):86-91.
被引量:15
5
孙望.
浅论研学课程《明都南京知多少》[J]
.中国博物馆,2022(5):105-111.
被引量:1
6
刘崚嵘.
高校农业博物馆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探讨[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125-126.
被引量:3
7
张心怡,王紫菁,陈姝锦.
馆校合作背景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入路径探析[J]
.文教资料,2022(19):187-191.
被引量:2
8
刘丹丹.
“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双师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3(3):27-35.
被引量:4
9
张茂玲.
馆校合作背景下博物馆资源与课后服务融合的潜能与路径探究[J]
.成才之路,2023(35):61-64.
10
王奥轩,李广,苑昌昊.
为学生场馆学习做准备:基于馆校合作的国外职前教师教育模式探索[J]
.比较教育学报,2023(6):133-144.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9
1
龚良.
博物馆展览的未来畅想[J]
.东南文化,2022(S01):6-10.
被引量:2
2
林留根.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J]
.东南文化,2019(1):14-20.
被引量:13
3
苏金良,王洪霞.
跟着课本去研学——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0(12):82-85.
被引量:9
4
周婧景.
中国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发展述略--基于文献视角[J]
.中国博物馆,2020(3):43-50.
被引量:21
5
纪花.
运河文化带建设视域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为例[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20(6):44-46.
被引量:8
6
贺华.
基于研学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探析[J]
.中国博物馆,2020(4):27-31.
被引量:18
7
龚良.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要求[J]
.东南文化,2021(3):119-124.
被引量:23
8
宋长善.
新时代大运河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研究[J]
.东方收藏,2022(7):75-77.
被引量:1
9
吴梦佳,邵笑北,储德平,高利飞,陈晓倩,潘纪晓,阙小乙.
大运河文化带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合作开发模式[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39(10):1286-129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
1
韩颖.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学模式探索[J]
.文物天地,2025(8):94-97.
1
郭力永.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城乡景观特色塑造与规划设计[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1):078-081.
2
石莉.
从荒诞美学到关注现实:导演宁浩作品的主题变迁研究[J]
.电影评介,2024(9):61-66.
3
李伟.
基于传输技术的信息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J]
.移动信息,2024,46(11):223-225.
4
李映冰.
微妙的平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形态[J]
.社科纵横,2024,39(6):94-100.
5
滕文静.
中资企业境外基建融资新路径[J]
.中国外资,2024(18):29-31.
文物天地
2024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