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解决青海高原地区水分资源利用率低、麦后休闲期长导致的农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小麦季、绿肥季农田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3种不同物料还田处理:W处理,秸秆还田;G处理,绿肥还田;W+G处理,秸秆和绿肥配施还田;以常规施氮(CK1)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季、绿肥季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秸秆还田处理对10~20 cm土壤含水量的促进效果最佳,较CK1提高5%,各处理100 cm土层储水量为130~160 mm,其中CK1、秸秆还田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在80~100 cm土层中,CK1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绿肥还田处理的农田耗水量较CK1显著提高16.1%,秸秆还田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物料还田处理较CK1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较CK1增产7.9%。麦后复种绿肥季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绿肥后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绿肥种植处理。在0~100 cm土层储水量中,秸秆还田处理的保水效果最佳,达到236.56 mm,较CK1提高11.1%。相较于无覆盖处理,秸秆覆盖种植处理的绿肥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1.9%、8.1%,绿肥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增加15.1%、22.9%。综合来看,不同物料还田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秸秆覆盖配施化肥的优化效果最佳,麦后复种绿肥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及储水量,同时覆盖秸秆增加了绿肥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8-254,共7页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160759)
青海省科协中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编号:2022QHSKXRCTJ24)。
作者简介
康雨欣(2000—),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E-mail:kkyuxin@outlook.com;通信作者:李正鹏,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E-mail:lipengzheng1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