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感发”是从现象学切入情感问题的独特概念。胡塞尔、海德格尔认为感发意味着已经处于某种动态的、开放的视域/境域,现象从中原发涌现出来,这一点经梅洛-庞蒂发展后鲜明地介入美学。与此相对,一些法国现象学家恰恰认为感发意味着处于视域/境域之外,作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开敞可能,因而情感先于任何在世经验,且正是由情感才打开一个世界。基于情感产生新的现象显现,即现象不依于任何视域/境域而源初地自行显现,也产生出新的“美的现象”。法国现象学美学的“情感转向”分出三条主要路径:一是亨利将情感视作力自身对自身的施加和承受、表达和显现,一是列维纳斯认为情感从内部撕开主体,使得他人的面容对具主体性者显现,一是马里翁对“爱”进行还原后得到情感是自动感发与他异感发的交叉,指向现象自身的给出和显现。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4,F0002,共10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英美‘后分析’文论研究”(21CZW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云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文论、现象学文论和美学。2023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浙江学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文化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