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延安文艺新潮”是延安文艺或陕甘宁文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丁玲、萧军、艾青、王实味等人的杂文创作与文艺思想,而忽视了在这股“浪潮”中初出茅庐的“基层”青年作家的创作实践,这或许可以成为重新审定延安文艺的有效切口。刘白羽便是卷入这股“浪潮”的延安青年作家中较为特殊的一员,因担任延安“文抗”的党支部书记一职,其曾深度参与了延安文艺整风,并在“整风”之后便迅速锚定了自己的思想立场,确立了以《讲话》为基点的文艺观念。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刘白羽多以单一的历史形象出现,但以“历史化”的眼光重新检视刘白羽延安时期的文学实践与思想轨迹,则能跳出“二元对立”式的逼仄视野,还原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现场与历史脉络。1942年由舒群负责编辑的《文艺月报》第14期(4月15日)发表了刘白羽的短篇小说《胡铃》,这是一篇极具历史症候性与个人化的小说文本,通过对该文本历史身影的追踪与“再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曾经那个尚未完成的“刘白羽”。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