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膏火制度是清代学校中设立的一项奖助学制度,发挥着保障寒士就学的作用。清季以废书院、兴学堂为目标的全国性教育改革开始后,出于聚拢资金以推广学堂的需要,此项制度被施政者刻意贬低并革除。民国时期,在普通民众因困于财力无法入学和教育中贫富差距明显增大的情况下,膏火制度又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并促使私人、社会团体及官方通过多种手段以提高贫寒子弟的入学率和保障教育公平。膏火制度在清季民国评价的转变,是中国近代教育由机构普及到受众普及之阶段特征与时代特色的反映。
出处
《民国研究》
2021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书院文学活动编年史”(项目号:21&ZD25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宗尧,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校聘副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