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革旧”到“怀旧”:清季民国学校膏火制度评价转变探析

From“Abolishing the Past”to“Embracing the Past”: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 of Schola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膏火制度是清代学校中设立的一项奖助学制度,发挥着保障寒士就学的作用。清季以废书院、兴学堂为目标的全国性教育改革开始后,出于聚拢资金以推广学堂的需要,此项制度被施政者刻意贬低并革除。民国时期,在普通民众因困于财力无法入学和教育中贫富差距明显增大的情况下,膏火制度又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并促使私人、社会团体及官方通过多种手段以提高贫寒子弟的入学率和保障教育公平。膏火制度在清季民国评价的转变,是中国近代教育由机构普及到受众普及之阶段特征与时代特色的反映。
作者 宗尧 Zong Yao
出处 《民国研究》 2021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书院文学活动编年史”(项目号:21&ZD25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宗尧,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校聘副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8

  • 1庄炳瑾.清代究竟哪个时期人口增长最快?[J].人口研究,1982,6(3):52-54. 被引量:1
  • 2肖永明,唐亚阳.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10-14. 被引量:31
  • 3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M].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19页.
  • 4清高宗.《紫阳书院题句》..《天下书院总志》卷首.,..
  • 5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页.
  • 6朱熹.《建宁府崇安县学田记》,《朱文公文集》卷七九,四部丛刊本.
  • 7张仲札.《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 8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书院志》.1995年影印本.
  • 9汪兆铭.《自述》[J].东方,1934,31.
  • 10全于天.《巴川书院记》,光绪《铜梁县志·艺文志》.

共引文献2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