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羌年”是羌文化最为集中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备受各方关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民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为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存续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我国各级政府与文化部门的协作下,于2009年10月,成功将羌年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羌族民众进一步认识到本民族年节传统的价值及其面临的风险,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羌年的保护与实践活动中。通过十余年的共同努力,羌年的存续已然恢复活力,其系统性保护体系也得以建立。
出处
《巴蜀史志》
2022年第S01期312-315,共4页
作者简介
向葵,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