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际创作者眼中的“中国故事”——以网络视频为例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景观,国际创作者拍摄的表现“中国故事”的网络视频实现了较好的民间跨文化传播效果。本文从数字符号域的文本对话视角考察这一媒介现象发现,“自反式”“回应式”“不对称式”三种文本对话的交织互构实现了国际创作者文化身份与“中国故事”的文本融合、国际受众接受与“中国故事”的文化同构及“中国故事”的符号焕新,继而形成了文本互选、文本同构、文本召唤的跨文化传播逻辑。
出处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0,共7页 China Television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资助〈202208320276〉 国家社科项目“文化博弈视域下中国大运河国际形象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BGJ086〉 2021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社交媒体的跨文化草根功效比较研究——以网红视频中外评论为例”〈项目编号:KYCX21_31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凌钰,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田德新,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25

  • 1陈先红.《论公共关系学源的传播学分析》,第四届“华夏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 2Лотман Ю.М.Письма[Z].Москва:Язь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7,стр.720.
  • 3Лотман Ю.М.Воспитание души[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2003,стр.117.
  • 4Лотман Ю.М.Семиосфера[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кусство-СПВ,2000,стр.276,465,484,614,615,253.
  • 5Топоров В.Н.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и текст В кн.Текст:семантика и структура[C] М.1983,стр.228.
  • 6Лотман Ю.М.Об искустве[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оство-СПБ,1998,стр.212.
  • 7Лотман Ю.М.Семиосфера[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оство-СПБ,2001,стр.507,395.
  • 8M.巴赫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4,274—275,274页.
  • 9Лотман Ю.М.Об искустве[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оство-СПБ,2000,стр.211.
  • 10顾明栋.什么是汉学主义?——探索中国知识生产的新范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3):112-123. 被引量:22

共引文献3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