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布莱希特戏剧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

The Acceptance of Brecht’s Drama Semiotics and Aesthetics i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布莱希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建构了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戏剧符号学美学研究。其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初步引介、深入探讨和反思研究等多个阶段,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本体论热”“结构符号研究热”等理论思潮,极大促进了中国戏剧界的形式理论创新及其创作,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判资源。
作者 匡存玖 KUANG Cunjiu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7-64,共8页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基金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本土化关键词整理与研究”(SC18A 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19YJC752013)。
作者简介 匡存玖(1980-),男,四川中江人,讲师,博士。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二级参考文献23

  • 1查丽芳.走向舞台艺术假定性——话剧《死水微澜》创作体会[J].四川戏剧,1992(4):21-23. 被引量:5
  • 2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第4卷,胡经之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47-255.
  • 3“论戏剧观”[J].戏剧界,1983,:27-34.
  • 4《对一种戏剧的追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 5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
  • 6Hallam, Elizabeth, and Brian V. Street, eds. Cultural Encounters : Representing "Otherness". London: Rout- ledge, 2000.
  • 7黄佐临:“漫谈‘戏剧观”’,《戏剧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6-28.
  • 8Mackenthun, Gesa, and Sunne Juterczenka, eds. The Fuzzy Logic of Encounters: New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Contact. Munster: Waxmann, 2009.
  • 9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杜1984年,第211页.

共引文献8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