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侗水语中指示词"na:i^(24)/na:i^(33)「这」""za^(35)/■a^(33)「那」""ja^(6)「这样」"有两条语法化路径,即"指示形容词>后置定语标记(>名词化标记/句末直陈语气词)"和"指示代名词>篇章回指>句间连词(>话语标记)"。这两条路径在体现人类语言共性的同时,也显示了壮侗语的个性特点。
作者
覃凤余
田华萍
QIN Fengyu;TIAN Huaping
出处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92-100,共9页
Journal of BeiBu Gulf Universit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法化的世界词库》背景下壮语虚词词典的编纂研究(18BYY2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14ZDB098)子课题“汉语方言由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15ZDB100)子课题“壮侗语语法化词库建设”
2020年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区域类型学视角下台卡岱趋向义动词语法化的共相与殊相(2020001)。
作者简介
覃凤余(1966-),女(水族),广西柳江人,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侗台语言与文化,汉语民族语言接触;田华萍(1996-),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