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校正后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相关性,寻找预测CS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的指标。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怀疑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存在CSF的老年患者,随机选择71例为实验组,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及心肌电活动各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心率、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利钠肽(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QTc、QTd、Tp-Te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体表心电图提示QTc、QTd、Tp-Te延长时,表明CSF患者可能存在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和更明显的电不稳定性,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CSF患者生活质量。
出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260-4263,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基金
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SZFZ201702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瑞绵(1983-),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脏电生理相关研究;通信作者:李军(1968-),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律失常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