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认知传播视域下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作者 许建华
出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4,共4页 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认知传播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XWF007。
作者简介 许建华,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研究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4

  • 1周东华,姚璐.中国早期播音期刊的发展演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4):54-58. 被引量:5
  • 2杨叶青.数字广播探析[J].中国广播,2006(11):55-58. 被引量:1
  • 3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 4[美]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5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38.
  •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7欧文·戈夫曼.黄爱华,冯钢泽.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89.
  • 8邱萍.民族服饰的色彩艺术研究[J].歌海,2007(6):14-16. 被引量:3
  • 9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8,211,215,380.
  • 10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汪涌,译.现实的社会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

共引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