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精神来源不是赖斯(1971),而是西方的心灵哲学,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观点,将个体实体看作"功能个体",并将"目的"人格化,启发和促成了功能主义心灵哲学研究,后者又以目的论功能主义为代表,影响了翻译的功能主义研究,具体表现在:"合目的性"概念强调主体对行为价值的认知与意愿,有助于解释翻译的功能性,以及翻译功能的差异性;"整体性"概念从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出发,主张拓展"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涵盖"社会的、非人的环境因素",影响了翻译功能的整体观与系统观;心灵哲学将语言活动看作主体的内在活动,并将心理过程看作功能过程,为翻译的"人本性"预留了空间。
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翻译政策研究(1840-1911)”(批准号:17YJA74004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晚清西学翻译中的政府因素研究”(批准号:GD16XWW17)。
作者简介
宋以丰,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清代翻译史、翻译理论。电子信箱yuguis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