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对象,是一种不接触物体而感知和观测物体并测量、分析和判定该物体或目标的性质、空间展布、类型和数量的感知技术。我们这里所讲的遥感技术主要指通过一定的观测平台,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从空中或空间观测或感知我们居住并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要观测和感知的任何一个地物有三大属性,第一是空间属性,即物体在空间的展布、大小和数量等;第二是辐射特性,也就是物体反射或发射的强弱,对人类来说就是眼睛在可见光感受到光的强弱,在红外辐射区就是人们能感受到热量的高低;第三是光谱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即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实际上就是物体在不同电磁波范围反射和辐射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反映了物体的物理化学性征。
出处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6期2-11,共10页
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作者简介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倡导并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及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研究,推动了航空遥感、高光谱遥感和对地观测微小卫星的发展,参与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重大计划的制订,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亚洲遥感贡献奖”等奖项;孟庆岩,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地观测应用系统工程研究室主任,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城市环境遥感、地震红外遥感研究;杨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光谱遥感机理、数据处理及应用以及无人机遥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