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孔毅在北魏前期(即自道武帝拓跋至孝文帝元宏前),北方世族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以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以夏变夷”的道路,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北朝民族融合大业未必不因之而成。笔者以一孔之见,不揣浅陋,试...
作者
孔毅
机构地区
重庆师范学院经济政法系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69,共9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关键词
《魏书》
以夏变夷
北方世族
拓跋鲜卑
北魏前期
《资治通鉴》
民族融合
北魏政权
孝文帝改革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70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8
同被引文献
470
1
何德章.
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J]
.历史研究,1992(3):113-125.
被引量:77
2
黄烈.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
.历史研究,1985(3):86-99.
被引量:3
3
王万盈.
试论民族意识[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4):40-45.
被引量:9
4
秦永洲.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J]
.文史哲,1998(1):70-77.
被引量:25
5
钱国旗.
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J]
.民族研究,1998(4):49-59.
被引量:11
6
韩兆民.
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85(11):1-20.
被引量:127
7
冯君实.
对近年来“孝文改制”研究的评议[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31-40.
被引量:2
8
白翠琴.
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J]
.民族研究,1993(5):66-77.
被引量:5
9
高翔.
从“持盈保泰”到高压统治——论乾隆中期政治转变[J]
.清史研究,1991(3):10-15.
被引量:6
10
张宪华.
北魏官学初探[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6(2):71-7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0
1
魏淑霞.
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夏多民族交融及其特点[J]
.民族学论丛,2023(3):29-39.
被引量:1
2
朱大渭.
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J]
.中国史研究,2004(2):37-64.
被引量:16
3
樊文礼.
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340-345.
被引量:7
4
贾小军,刘永刚.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诸层次述论[J]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61-64.
被引量:1
5
魏淑霞,陈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39-41.
被引量:1
6
段锐超.
北朝君臣对儒家华夷认同思想的汲引、发挥与运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2):128-139.
被引量:6
7
胡克森.
北魏州郡学的统一建立与拓跋鲜卑的汉化改革——兼谈北魏汉族士人儒学复兴的艰辛历程[J]
.史学月刊,2016(6):23-38.
被引量:6
8
段锐超.
艰难心路:北朝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层观照与解读[J]
.临沂大学学报,2017,39(3):94-103.
9
毕丞.
“夷夏之辨”观念在清代中国发展中的嬗变研究——兼论“夷夏之辨”对“文化自信”重塑的启示[J]
.山东社会科学,2020(7):62-67.
10
刘国石.
近二十年来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贵族汉文化修养研究述要[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1):19-24.
二级引证文献
38
1
刘晓芳.
北魏州郡学建立及其贡献[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4):31-33.
2
郑小容.
慕容廆汉化改革略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80-288.
被引量:3
3
欧阳蔓蓓.
从唐代的三教并存看民族融合发展的轨迹[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5):183-187.
被引量:1
4
李红艳.
魏收民族史观初探[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71-74.
被引量:1
5
孔毅.
旧学邃密 新知深沉--朱大渭学术成就评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38-144.
6
申成玉.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社会文化素质探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169-171.
7
丁宏武,靳婷婷.
前秦苻氏家族的多元文化倾向及其成因考论[J]
.甘肃社会科学,2009(5):130-134.
被引量:3
8
赵跟喜.
开庠序之美 弘儒教之风——前秦政权的汉化教育及其历史原因[J]
.甘肃社会科学,2010(3):46-49.
被引量:1
9
于潇.
中华古代民族观之我见[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6):65-66.
10
戴晓刚.
前秦苻坚与后秦姚兴之汉文化特征及其现代启示——以汉武帝以降“崇儒兴学”的汉文化传统为中心[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380-384.
被引量:1
1
孔毅.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在政权中的地位再认识[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3-22.
2
安介生.
也论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与政权建设——与孔毅先生商榷[J]
.中国史研究,2002(4):47-54.
被引量:1
3
张洪.
浅论元宏勇于改革的气魄、胆量和智谋[J]
.高师函授学刊,1994,20(6):29-31.
4
黄云鹤.
拓跋珪至元宏时期北魏汉族士人的地域特征[J]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1,9(3):25-28.
5
高蕴华.
北魏中衰原因初探[J]
.史学集刊,1991(3):14-18.
6
唐宝民.
孝文帝的“折中”之道[J]
.人才资源开发,2013(7):106-106.
7
王宗征.
魏孝文帝任贤用能[J]
.求贤,2006(3):44-44.
8
许敏.
孝文改制与民族融合[J]
.红河学院学报,1998(S2):58-60.
9
牛群生.
北魏宣武帝永平五铢钱[J]
.钱币博览,2003(2):6-6.
10
胡顺利.
谈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题铭释文[J]
.文物,1983(7):77-77.
中国史研究
199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