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也论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与政权建设——与孔毅先生商榷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北魏前期拓跋鲜卑统治者大力选用汉族人士 ,一批汉族名臣对北魏政权建设与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鲜汉矛盾渐剧”之说难以成立。用刑过严是北魏前期的立法特征之一 ,并非专门针对世族人士 ,仅从民族矛盾解释崔浩“国史案”与张彝事件的起因 ,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北魏前期政治与文化成就无疑是鲜卑。
作者
安介生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54,共8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关键词
北魏政权
前期
拓跋鲜卑
族名
民族融合
世族
国史
政权建设
民族矛盾
立法
分类号
K23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1
共引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1
1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
2
.《魏书》卷二三《卫操传》.中华书局校勘本,.第599页.
3
《魏书》卷二四,二人之本传.
4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
5
拙著.《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115页列表.
6
《魏书》卷二四本传,第620-621页.
7
《魏书》卷八八《良吏传》,第1899页.
8
《魏书》卷三二本传,第751-752页.
9
《魏书》卷三三本传,第777页.
10
《山西移民史》第三章第二、三、四节相关内容.
共引文献
64
1
曹小文.
“崔浩国史案”原因探析[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37-39.
被引量:1
2
张鸣华.
东汉南宫考[J]
.中国史研究,2004(2):25-35.
被引量:17
3
王银田.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研究[J]
.中国史研究,2000(1):37-44.
被引量:32
4
韩树峰.
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J]
.中国史研究,2000(1):45-58.
被引量:13
5
梁满仓.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J]
.中国史研究,2001(4):27-52.
被引量:47
6
钟焓.
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J]
.中国史研究,2005(1):67-84.
被引量:20
7
阎步克.
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下)——《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92-103.
被引量:13
8
朱大渭.
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军事战略地位[J]
.中国史研究,2006(2):51-66.
被引量:15
9
梁满仓.
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J]
.中国史研究,2006(3):37-59.
被引量:11
10
李凭.
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读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J]
.中国史研究,2006(3):151-165.
同被引文献
19
1
高翔.
从“持盈保泰”到高压统治——论乾隆中期政治转变[J]
.清史研究,1991(3):10-15.
被引量:6
2
陈亚兰.
清代君主集权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5(3):62-68.
被引量:5
3
丁伟志.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1994(1):101-118.
被引量:47
4
刘鸿亮.
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J]
.社会科学,2005(12):86-95.
被引量:9
5
孙东波.
儒家思想与“康乾盛世”之衰败[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3):127-130.
被引量:1
6
柳岳武.
道、咸、同时期中国传统宗藩体制瓦解之考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09(2):74-81.
被引量:3
7
乔瑞雪.
从多元视角解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根源[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111-114.
被引量:5
8
刘鸿亮.
红夷大炮与李自成大顺军的衰亡[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31-35.
被引量:2
9
周桂英.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J]
.湖南社会科学,2012(4):9-12.
被引量:21
10
刘淑红.
以夏变夷和因俗而治: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一体两面[J]
.广西民族研究,2012(3):132-13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
1
毕丞.
“夷夏之辨”观念在清代中国发展中的嬗变研究——兼论“夷夏之辨”对“文化自信”重塑的启示[J]
.山东社会科学,2020(7):62-67.
1
孔毅.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J]
.中国史研究,1998(2):61-69.
被引量:10
2
曹小文.
“崔浩国史案”原因探析[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37-39.
被引量:1
3
马志冰.
北魏头号文字狱——崔浩“国史”案[J]
.中国审判,2008,0(8):92-93.
4
赵炎.
蜀汉“庸官俱乐部”[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1(20):44-45.
5
李治亭.
清史三百年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5):38-44.
被引量:5
6
谢华.
秦汉经济立法特征探析[J]
.湘潮(理论版),2014(10):19-20.
7
帅桥昌,邓树英.
“赢得”时间之说难以成立——重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0(1):133-136.
8
徐靖涛.
从崔浩国史案看中国史家地位的转变[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04-106.
9
楚欣.
知“说难”却不能自脱——韩非的悲剧人生[J]
.炎黄纵横,2010(4):38-40.
10
胡立彪.
山寨与原创[J]
.企业家信息,2011(5):45-45.
中国史研究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