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
被引量:10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2期106-108,共3页
Folk Culture Forum
同被引文献148
-
1谢杲馥上海大学人类学所,董敬畏,张江华.广西、中国西南和人类学的区域社会研究——访著名人类学者张江华教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53-58. 被引量:2
-
2P.C.萨尔兹曼,杨晓.人类学传统实地调查过时了吗?[J].世界民族,1989(3):38-42. 被引量:2
-
3胡荣.西方社会学中实地调查法的发展[J].社会,1986,6(4):50-53. 被引量:1
-
4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J].民俗研究,1996(4):5-20. 被引量:21
-
5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6):53-71. 被引量:52
-
6陈庆德.人类学中的观察与理论预设[J].思想战线,2005,31(1):13-20. 被引量:16
-
7余园.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4):15-17. 被引量:8
-
8高丙中,章邵增.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5):131-140. 被引量:26
-
9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J].中国法学,2006(1):21-36. 被引量:261
-
10梁永佳.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1-16.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10
-
1杨清媚.读书与田野调查——谈如何提高对人类学的学术感悟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1):57-60.
-
2侯猛.权利观念的中国化——从民族国家选择到社区伦理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29(5):3-12. 被引量:10
-
3张德伟.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实地调查[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4):12-17. 被引量:3
-
4费勇,林铁.文化研究的人类学面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77-83.
-
5侯猛.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J].法商研究,2014,31(5):74-80. 被引量:160
-
6王建新.论宗教民族志的本土经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11. 被引量:10
-
7王生晨.民族志、纪录片与影像志: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J].东南传播,2021(8):27-29. 被引量:3
-
8张咏,黄静,李志花.科学还是诗学:当代国内宗教民族志的研究与反思[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1):97-103.
-
9杨杰宏.民族志视域中的茶马古道与地方文化构建——以丽江阿喜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23,42(4):22-30.
-
10熊志颖.“陌生人”的积极面向--以当代西镇咖啡业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J].民族学刊,2025,16(3):128-139.
二级引证文献186
-
1刘现珍.面向实质正义的后果导向裁判方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32(6):116-130.
-
2张倩.行政处罚减免制度的内在逻辑[J].政法论丛,2023(6):48-60. 被引量:4
-
3王星译.论刑事诉讼法教义学研究的范式回归[J].刑事法评论,2018(1):82-107. 被引量:1
-
4董成惠.敢问社科法学路在何方——读苏力教授《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的困惑[J].湘江法律评论,2022(1):45-64.
-
5孙海波.司法裁判社会科学化的方法论反省[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2):54-71. 被引量:23
-
6秦天宝,雷盟,张睿琦.回归法学本位的环境法学研究(1979~2020年)——基于8960篇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J].人大法律评论,2022(1):116-168. 被引量:1
-
7郭栋.法律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问题与出路[J].人大法律评论,2019(1):303-328. 被引量:8
-
8杨尊源,薛克鹏.竞争权的逻辑结构:基于霍菲尔德法律关系理论的分析[J].经济法论坛,2022(1):57-75. 被引量:1
-
9张劲夫.基督教中国化实践的文化逻辑——以云南拉祜族L村为例[J].基督教文化学刊,2022(2):181-200.
-
10李慧敏,李炳安.论法的逻辑起点[J].河北法学,2022,40(10):2-14. 被引量:6
-
1景红艳,辛田.先秦献捷礼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72-77. 被引量:5
-
2蓝色墓穴龙三角[J].科技展望(探索发现),2009(11):2-9.
-
3徐宏慧.费孝通[J].苏州杂志,2010(5):54-59.
-
4李鲁烟.季羡林先生与《春秋》杂志[J].春秋,2013(5):33-33.
-
5李建辉.中国为什么叫“China”——访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J].中国民族,2003(2):34-36. 被引量:3
-
6邓利方.省社会科学界聚会纪念著名经济学家孙孺[J].南方经济,2004,33(8):80-80.
-
7百科撷英[J].百科知识,1997,0(5):1-1.
-
8王斤伇.南沙羣島簡史[J].史学月刊,1958(1):25-28. 被引量:1
-
9张冠生.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尝试——费孝通教授近读访谈(二)[J].博览群书,1998(4):4-5. 被引量:1
-
10李骏.上海市社会学会纪念费孝通先生研讨会综述[J].社会学,2005(3):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