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形象学视域下的延安时期戏剧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延安时期的戏剧紧承社会时代的要求。在"社会集体想象物"表现抗战救亡和民族解放时代中,"形塑者"自觉地成为文艺大众化道路上的"殉道者"。包含众多社会角色的"他者",被赋予了形象塑造者的思想和诉求,在遮蔽个性的特征中承载着启蒙与救亡的社会责任。三者联动地反映着延安时期戏剧借鉴外国戏剧发展的经验与自身脱变的过程。
作者 宋珊
机构地区 延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共3页
基金 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15年度基金项目"从‘大戏’看延安时期戏剧人物形象的嬗变研究"(15BWY20)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7

  • 1张艳梅.抗战时期演剧:民族国家话语的舞台建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4):28-32. 被引量:5
  • 2赵学勇,孟绍勇.“文学中心”的转移与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1):108-115. 被引量:8
  • 3[1]金紫光等.延安文艺丛书·话剧卷·前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 4[7]啸平.改造我们的话剧[N].苏中报,1944-05-20.
  • 5周扬.新的现实与文学的新的任务[J].解放周刊,1938,(42).
  • 6舒强.新歌剧表演的初步探索[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
  • 7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C]//上海: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36.
  • 8吴晓邦.我爱陕北秧歌舞[C]//艾克思.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4.
  • 9艾青.新文艺论集[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1:82-83.
  • 10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祝三届戏剧节并答苏联友人[J].戏剧春秋.创刊号(194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