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青铜器全形拓技术发展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
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全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素描、剪纸等技术,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这一技术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滥觞期、发展期、鼎盛期。对各期代表人物以及传拓风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全形拓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变规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作者
桑椹
机构地区
浙江省博物馆
出处
《东方博物》
2004年第3期34-41,共8页
Cultural Relics of the East
关键词
青铜器
全形拓
分期
分类号
G26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2
1
宏章.
浅谈拓器物图形[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4):88-89.
被引量:2
2
马子云.
传拓技法[J]
.文物,1962(10):53-5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
1
赵阳.
马起凤与早期全形拓[J]
.中国美术,2018(1):142-15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5
1
冯健.
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作品为中心的考察[J]
.西泠艺丛,2020(12):27-48.
被引量:3
2
贾双喜.
从《北凉沮渠安周造像记》拓片谈谈响搨[J]
.文献,2005(1):238-251.
被引量:2
3
李学勤.
小盂鼎与西周制度[J]
.历史研究,1987(5):20-29.
被引量:45
4
李学勤.
大盂鼎新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8(3):51-55.
被引量:19
5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三)[J]
.考古学报,1956(1):65-114.
被引量:51
6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四)[J]
.考古学报,1956(2):85-94.
被引量:20
7
史树青.
悼念周希丁先生[J]
.文物,1962(3):60-60.
被引量:6
8
胡海帆.
北大图书馆金石拓片特藏及其整理工作[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62-70.
被引量:7
9
刘廉银.
慈利县出土的元代铜簠[J]
.文物,1984(5):81-81.
被引量:3
10
宏章.
浅谈拓器物图形[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4):88-8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4
1
冯健.
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作品为中心的考察[J]
.西泠艺丛,2020(12):27-48.
被引量:3
2
陆蕾平.
浙禾地区早期全形传拓群体及其影响[J]
.西泠艺丛,2020(12):4-19.
被引量:2
3
徐亮.
馆藏端方旧物之古禁全器木图考述[J]
.首都博物馆论丛,2021(1):196-202.
4
郭玉海.
响拓、颖拓、全形拓与金石传拓之异同[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1):145-153.
被引量:21
5
唐友波.
上海博物馆藏盂鼎旧拓五种及讨论[J]
.考古学报,2015(2):253-280.
被引量:5
6
贾文忠.
金石学与全形拓[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3):6-14.
被引量:5
7
赵阳.
马起凤与早期全形拓[J]
.中国美术,2018(1):142-153.
被引量:3
8
李花蕾,潘可新.
图书馆拓片目录整理研究70年综述[J]
.图书馆杂志,2020,39(8):4-10.
9
崔倩.
张廷济藏《元代山谷书院祭器》拓片小考[J]
.美成在久,2020(6):74-83.
被引量:1
10
张越.
青铜器全形拓技法初探[J]
.艺术品,2021(3):50-53.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张雷.
马衡金石研究与全形拓技术的传薪——兼论马子云《金石传拓技法》的价值和意义[J]
.西泠艺丛,2020(12):54-62.
被引量:2
2
冯健.
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作品为中心的考察[J]
.西泠艺丛,2020(12):27-48.
被引量:3
3
陆蕾平.
浙禾地区早期全形传拓群体及其影响[J]
.西泠艺丛,2020(12):4-19.
被引量:2
4
王屹峰.
古砖花供:全形拓艺术及其与六舟之关联[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3):105-120.
被引量:12
5
徐珑.
谈碑刻的发展过程及保护工作[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14):66-66.
6
郭玉海.
取象与存古——晚清全形拓的两种审美视角[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5):146-152.
被引量:7
7
赵阳.
马起凤与早期全形拓[J]
.中国美术,2018(1):142-153.
被引量:3
8
桑椹.
金石书画展第三期导读(上)[J]
.收藏家,2018,0(5):23-34.
被引量:1
9
姬静,方素平,宫叶英.
石刻拓片数字化保护研究[J]
.华夏考古,2020(3):116-122.
被引量:5
10
李春阳.
由宋元锦灰堆到近代八破画——对“锦灰堆(八破画)”历史演进之研究[J]
.美术观察,2020(8):45-51.
被引量:6
1
王俊芳.
陈介祺与全形拓[J]
.潍坊学院学报,2017,17(1):1-4.
被引量:2
2
徐蓉蓉.
青铜器全形拓和平面拓片的审美价值比较[J]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5,0(3):106-107.
被引量:1
3
秋水.
《鸡年大吉》全形拓发布[J]
.文物天地,2017(2):123-123.
4
武文龙.
贾文忠:全形拓再现青铜器之美[J]
.艺术市场,2014(19):53-57.
5
张祖伟.
山东省博物馆藏全形拓英华[J]
.收藏,2016,0(9):67-77.
6
杨琳.
视听资料的分编工作浅探[J]
.洛阳大学学报,2001,16(3):95-96.
被引量:2
7
张鹏杰.
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分期研究[J]
.新闻世界,2013(11):203-204.
8
张祖伟.
馆藏全形拓名品鉴赏[J]
.文物天地,2017(1):46-51.
被引量:3
9
钱承军.
《京报》鼎盛时期的吴定九[J]
.贵图学苑,2015(3):40-44.
被引量:1
10
胡启明,张文.
典型宣传的“碎片化”传播[J]
.青年记者,2012,0(07Z):27-28.
被引量:2
东方博物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