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声无哀乐论》:一个音乐世俗化转向的文本

Music Is Irrelevant to Grief or Joy: a Text of Music Secula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音乐在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其在不同的场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一直以来,社会上层都较为重视音乐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嵇康著《声无哀乐论》篇正是反映他对传统礼制音乐的批判,同时也可以揭示出魏晋时期音乐已经开始转向世俗化。 In the article "Transcending and Deepening- a Review of the 30 Years' Research on Western Music", Professor Cai Liangyu elaborated on the mus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since 1978,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method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music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and the expounding, analyzing and thinking of music ontology. The author's ideas and suggestions of music research consist of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ideas, emphasizing the methodology of music research, adhering to the exquisite technique and high level of aesthetic, the unifying of value orientation, absorbing predecessors' experience, and considering and analyzing problems comprehensively.
作者 苏翔
出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6,共5页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
关键词 音乐世俗化 声无哀乐论 文本 western music music researc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作者简介 苏翔(1988-),男,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史。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陈寿.三国志[M].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605-606.
  • 2文若愚.论话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8.
  • 3司马迁.史记[M].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1358.
  • 4高诱.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8:294.
  • 5司马迁.史记[M].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476.
  • 6季羡林.四库家藏[M].卷五.北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7.
  • 7范晓峰.关于“音本体”和“乐本体”的几点思考——兼及音乐本质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3(4):6-10. 被引量:5
  • 8刘乃溪,编著,孟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 9原正幸,薛罗军(译).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礼乐批评[J].文艺研究,2001(1):38-42. 被引量:11
  • 10戴明扬.播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6.

二级参考文献20

  • 1韩锺恩.“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学理叙事[J].中国音乐学,1996(3):94-101. 被引量:5
  • 2何乾三.上下求索 任重道远——在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3-12. 被引量:11
  • 3韩钟恩.“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纪略[J].中国音乐学,1991(4):133-137. 被引量:4
  • 4徐冬.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评论),2001(1):35-37. 被引量:3
  • 5周海宏.对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析与思考──兼又谈学术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1(2):16-19. 被引量:4
  • 6《淮南子》,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9年6月.
  • 7‘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Ⅷ、四二○、13)这样的记述好像是和嵇康的音乐不表现哀乐之情的观点相矛盾一样.但是,这里的"凯乐之情"不是作为"哀"的相反的"乐"而不如应该是"不管什么原因,而自己得到‘乐'"的.这就是第七问答所论述(‘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自得也'Ⅶ、四一八、2).这"凯乐之情"是天下太平而又没有心患意义上的快乐.这时的心境可以说是"平和"的状态(cf.‘和心足于内'Ⅷ、四二○、10).这种意义的快乐是"和"所实现(cf.‘和有乐'Ⅴ、四一○、19.吉译注本(注7)42页和44页把‘和有乐'当作‘乐有和',但这样解释不甚妥当).应该从喜怒哀乐感情层面上的"乐"分开.《琴赋》有证实这种快乐的记述(参见吉译注本60页9-10).
  • 8下面的论述根据:原正幸《淮南子》的音乐观--感情和表现--(日文),研究报告1991·1992,广岛大学总合科学部比较文化研究讲座,1993年2月,91-101页.
  • 9关于‘雅郑之体'的‘体',吉联抗译注本54页解释为‘区别'.但这里作为在《声论》一贯地标示"本质"的用法解释.
  • 10参见蔡仲德‘《越名教而任自然》--试论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同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293页以及修海林《古乐的沉浮》(注1)240-241页.

共引文献1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