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郭沫若与吴芳吉:一首佚诗,几则史料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郭沫若留学时期的文献史料,除已经发表、出版的他的文学作品、自传、书信等,其实是很少的,所以,在他的留学生涯及早期文学活动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事。近查阅吴芳吉的一些文献资料,发现郭沫若一首佚诤,及几则与二人相关的史料,颇有学术价值,摭拾于此。《女神》中有《春蚕》一诗,这是谈及郭沫若的诗论,还有论及其泛神论的思想倾向时常要被提及的。
作者
蔡震
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关键词
文献史料
郭沫若
吴芳吉
佚诗
文学作品
文学活动
留学生涯
文献资料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63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51
参考文献
9
1
李萱华:《郭沫若在北碚》,《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2
《吴芳吉集》,贺远明,吴汉骧,陈坤栋编,巴蜀书社1994年10月第1版.
3
吴芳吉.《谈诗人》,《新人》月刊第1卷第4号,上海泰东图书局1920年8月.
4
郭沫若.《论诗》[J].新的小说,1920.
5
吴芳吉:《提倡诗的自然文学》,贺远明、吴汉骧、李坤栋选编:《吴芳吉集》,第381页.
6
吴芳吉.《自订年表》,载贺远明、吴汉骧、李坤栋选编《吴芳吉集》,巴蜀书社1994年10月.
7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上海《创造》季刊1922年5月创刊号.
8
《(女神)及佚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
9
郭沫若.《序我的诗》,《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214页.
共引文献
10
1
陈均.
早期新诗中的“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53-60.
被引量:1
2
沈庆利.
现代视界与传统魅惑——重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113-122.
被引量:4
3
彭超.
传统诗歌对中国新诗发展之影响——“白屋诗体”对杜诗的接受[J]
.杜甫研究学刊,2013(1):44-50.
4
梁雪松,雨辰.
郭沫若与吴芳吉的“诗友”交[J]
.鲁迅研究月刊,2013(10):85-88.
5
张勇.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J]
.鲁迅研究月刊,2014(6):62-71.
被引量:5
6
李小平.
苦闷彷徨中的情欲排遣——郭沫若在西方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的部份创作浅谈[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7(1):49-55.
7
陈传芝.
抗战戏剧: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响应[J]
.当代文坛,2015(5):34-38.
被引量:1
8
逄增玉.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质疑现代性主题与叙事[J]
.江汉论坛,2002(2):81-86.
被引量:2
9
赵黎明.
“文”与中国古典“新诗”派的价值取向[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45-151.
被引量:1
10
伍世昭.
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创作实践[J]
.文学评论,2003(2):163-17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3
1
萧斌如.
郭沫若为郁曼陀烈士题诗[J]
.郭沫若学刊,2004(2):87-87.
被引量:1
2
钱光培,向远.
“少年中国”之群——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之三[J]
.文学评论,1981(2):55-66.
被引量:2
3
郑敏.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76
4
邓颖.
邓均吾在创造社和浅草社的文学活动[J]
.红岩,1999,0(1):78-80.
被引量:2
5
黄修己.
旧体诗词与现代文学的啼笑因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91-99.
被引量:21
6
萧斌如.
郭沫若为夏征农题诗[J]
.郭沫若学刊,2004(3):60-61.
被引量:1
7
庄家新.
郭沫若与梁书陈纬华──从郭沫若的一首佚诗谈起[J]
.郭沫若学刊,2000(4):74-76.
被引量:2
8
雷业洪.
旷世歌吟岂等闲——细读郭沫若《遥寄安娜》《鹧鸪天四首》[J]
.郭沫若学刊,2004(4):49-55.
被引量:2
9
陈友康.
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J]
.中国社会科学,2005(6):143-153.
被引量:52
10
祝光明.
论郭沫若留学时期的旧体诗词[J]
.郭沫若学刊,2006(2):42-4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6
1
王峰.
郭沫若与吴芳吉交往史迹补述[J]
.新文学史料,2016(4):97-102.
2
魏建.
《女神》研究的三大教训[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00-107.
被引量:6
3
柳晓珊.
新世纪以降郭沫若旧体诗词研究综述[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4):127-134.
4
李怡.
成都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地方路径问题[J]
.文学评论,2020(4):73-80.
被引量:44
5
张弛.
民族气骨与传统诗教——论吴芳吉湖南时期的文学活动[J]
.云梦学刊,2020,41(6):116-124.
6
李怡.
中国早期新诗探索的四川氛围与地方路径[J]
.文艺争鸣,2020(11):6-1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51
1
陈海龙.
底层转型:晚清民国川西县域文人的兴起及其活动[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4):169-181.
2
丰杰.
一种反殖民的成都镜像——从空间视域看初版《大波》的辛亥革命叙事[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3):47-58.
3
赵华飞.
“后理论”时代文艺学学科发展新论——基于2020年的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21,36(10):144-149.
被引量:1
4
邹建军,卢建飞.
“地方性”与世界文学的形态、演进及审美特性[J]
.文艺论坛,2023(3):83-91.
被引量:4
5
魏建.
“五四”文学研究的几个历史教训[J]
.文史哲,2019,0(6):45-49.
6
李继凯,张瑶.
研究回顾、拓宽路径与价值重申——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的若干思考[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1):122-127.
被引量:6
7
左存文.
“泛青海湖地域”作为1980年代新诗的地方资源——以昌耀、海子、西川为中心[J]
.当代文坛,2021(2):96-101.
被引量:2
8
张武军.
地方北碚与“有声”的中国文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5):159-173.
被引量:4
9
王一燕.
从本地故事到国族想象:现代中国文学的必经之路[J]
.当代文坛,2021(6):76-81.
被引量:1
10
张全之.
“地方路径”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
.当代文坛,2021(6):82-86.
被引量:7
1
朱小如.
青春该自信[J]
.收获,2013(7):448-448.
2
刘大军.
郁达夫嫖妓为写书?[J]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2013(10):45-45.
3
蔡琳.
浅析周作人闲适小品文对日本文学的受容——以夏目漱石为例[J]
.神州,2016,0(12):1-1.
4
祝光明.
论郭沫若留学时期的旧体诗词[J]
.郭沫若学刊,2006(2):42-45.
被引量:1
5
王磊.
国画大师徐悲鸿的艺术世界[J]
.兰台世界(上旬),2010(7):37-37.
被引量:7
6
郑名富.
大地上的摭拾[J]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2015,0(11):25-27.
7
李聿.
古代的臭诗劣文[J]
.阅读与写作,2000(1):47-47.
8
李兆忠.
早熟的“世界公民”[J]
.博览群书,2008(8):106-112.
9
老狼.
给女儿的一封信[J]
.留学生,2006(11):52-55.
10
马井.
留学生涯,血汗交融的拼搏[J]
.热风,2000(1):46-47.
新文学史料
201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