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一种反殖民的成都镜像——从空间视域看初版《大波》的辛亥革命叙事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李劼人对于民国历史的思考,是以成都为主要空间载体的。正如李怡所说,"以内陆腹地的成都为例,李劼人、郭沫若等知识分子的个人趣味、思维特点就与京沪主流有异,形成了近现代嬗变的地方特色"②。李劼人在《成都历史沿革》一文中详尽地梳理了成都在历史上的4次衰败。
作者 丰杰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1年第3期47-58,共13页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百年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研究”(16CZW047)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0

共引文献10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