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创新教育与以学生为本
被引量:
16
Innovations education should make students as foun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教学工作中,从观念更新到创新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从约束机制转变为激励机制,从教学过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
作者
冯敏
徐剑
机构地区
广东省韶关大学科研处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2-14,共3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激励机制
自主学习
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
学生一体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65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45
参考文献
4
1
崔景贵.
知识经济挑战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
.青年研究,1999(1):38-41.
被引量:15
2
诸平.
根据国情寻找规划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J]
.高等教育研究,1999,20(2):26-31.
被引量:17
3
袁圣军.
高校人文教育与课程改革[J]
.高教探索,2000(1):74-77.
被引量:8
4
俞安平.
高校竞争战略初探[J]
.高教探索,2000(3):41-41.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夏再兴.
论我国的教育过度[J]
.教育科学,1998(2):1-3.
被引量:6
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与经济,1992,8(4):14-22.
被引量:1
3
金生鈜.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
.教育研究,1995,16(8):15-18.
被引量:107
4
顾明远.
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
.现代教育管理,1995(4):12-14.
被引量:112
5
谈松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1994(2):24-30.
被引量:17
6
周贝隆.
证伪、求实──再谈高教发展数据的国际比较[J]
.科技导报,1996,14(9):49-51.
被引量:6
7
肖广岭.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格局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应取市场导向[J]
.科技导报,1996,14(5):21-23.
被引量:2
8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 郝克明等(译).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9
陈晓宇 陈良琨 等.“九末”末期和2010年中国教育经费供求.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10
朱佳声 郝克明 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目标研究.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
40
1
张宝蓉.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概述[J]
.三明学院学报,2002,20(3):105-109.
2
上官同英.
我国高校继续扩招的经济社会条件探析[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5):75-76.
3
缪榕楠.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初探[J]
.教育与经济,1999,15(4):9-11.
4
柴素芳.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3):117-119.
5
尤雅娟.
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0(S1):29-31.
6
鲍金.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6-28.
7
于文梅.
也谈高校人文教育与课程改革[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6):85-87.
8
刘春艳,马海群.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功能分析[J]
.新世纪图书馆,2005(4):3-6.
被引量:1
9
刘春艳.
新时期我国高校竞争环境与策略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7):10-12.
被引量:1
10
蒋文生.
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经济学思考[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2(1):116-12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5
1
黄庆丰.
树立创新观念 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S1):306-308.
被引量:19
2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苧,卢晓东.
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被引量:34
3
王策三.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6):70-76.
被引量:152
4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思想[J]
.教育研究,1996,17(2):63-66.
被引量:51
5
刘晋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5):109-111.
被引量:21
6
杨秀华.
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课教学方法[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6):35-36.
被引量:1
7
焦文铭.
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3):48-50.
被引量:18
8
冀学锋.
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5):65-69.
被引量:20
9
苏惠民,杨振华.
关于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2005,23(5):7-9.
被引量:4
10
张均兵.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过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2005(12):8-9.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16
1
赵真真.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下的生本教育[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3):54-56.
2
邵晓枫,廖其发.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
.中国教育学刊,2006(3):3-5.
被引量:109
3
葛承群.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57-58.
被引量:10
4
朱宏伟.
改革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培养创新人才[J]
.市场周刊,2006,19(8):26-27.
被引量:3
5
高睿,刘俊.
互动教学法与竞争机制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J]
.科技信息,2011(31):194-196.
被引量:2
6
刘恩方.
《孟子》《陶行知文集》《爱弥儿》与“以学生为本”[J]
.科学咨询,2012(8):30-32.
被引量:1
7
陆菊.
高职院校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选修课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6):146-148.
被引量:1
8
郭玲伶.
高校践行“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4(4):27-28.
被引量:1
9
张朝霞.
学生为本的高校班级管理的理念与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9):45-47.
被引量:4
10
程化琴,王维民.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及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启示[J]
.医学教育管理,2015,1(1):23-28.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145
1
王雅楠.
“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辩误[J]
.南国博览,2019,0(8):215-215.
2
程鑫.
高校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着力点[J]
.课程教育研究,2020(44):25-26.
被引量:3
3
刘明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等教育的指导作用[J]
.理论月刊,2008(12):164-166.
4
刘保卫.
试论科学发展课程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64-65.
被引量:2
5
陈毅.
解读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新内容[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94-95.
被引量:1
6
陈星白.
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J]
.引进与咨询,2005(4):5-5.
被引量:1
7
李玉琴.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2):20-22.
被引量:5
8
李建辉.
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06(12):37-40.
被引量:3
9
李雪,石艳.
论高等教育的“以学生为本”[J]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2):73-74.
10
覃孔彪.
创设有声多彩的化学课堂[J]
.化学教育,2007,28(9):27-30.
被引量:1
1
黄进.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转变的思考——以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126-126.
被引量:1
2
林峰.
浅谈当前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小学电教(下),2009,0(7):34-34.
3
陈亨坦.
高校学生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J]
.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2009,15(10X):8329-8330.
被引量:1
4
巫晓燕,赵慧平.
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3):41-45.
被引量:4
5
齐欢,余津宜.
转变机制 抓好学科建设[J]
.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00(1):21-22.
6
赵振,王星明.
大学生关心冷漠及其矫正——诺丁斯教育理论“动机移置”的应用[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2):47-51.
被引量:2
7
王洪才.
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三部曲[J]
.江苏高教,1993(2):11-14.
被引量:1
8
李春媚.
大学生就业机制转变与高等教育办学现状的冲突思考[J]
.学理论,2009(19):260-261.
被引量:1
9
胡海岩.
大学综合改革破题的思想基础[J]
.中国高等教育,2016(8):19-21.
10
常力源.
以人为本 发展个性[J]
.教育发展研究,2001,21(4):50-50.
教育探索
2002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