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64,共4页
Chinese Rural Economy
参考文献4
-
1S·V·塞瑟拉曼.《城市贫困与非正规部门》[M].国际劳工局发展政策司,1997..
-
2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历年[M].,-..
-
3张兴华 刘建进.《中国的非正规部门:现状与政策选择》.“非正规部门就业与消除城市贫困国际研讨会”(中国上海)论文[M].,2001..
-
4黄少军.城市“非正式部门”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9(5):64-68.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94
-
1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李培林,李炜,范雷.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特点和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2):97-103. 被引量:20
-
2彭希哲,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J].社会科学,2004(7):63-72. 被引量:49
-
3许宪春.联合国新SNA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9,14(3):14-16. 被引量:1
-
41990年1—12期《国际金融研究》目录索引[J].国际金融研究,1990(12):58-63. 被引量:2
-
5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29(4):14-22. 被引量:201
-
6姚裕群.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5,27(3):3-6. 被引量:22
-
7蒋萍.也谈非正规就业[J].统计研究,2005,22(6):34-38. 被引量:13
-
8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29(7):9-13. 被引量:267
-
9刘丹丹,马长琳.非正规部门的调查及测算方法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4):21-23. 被引量:3
-
10胡鞍钢,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111-119. 被引量:158
引证文献9
-
1裘雨明.非正规就业结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6(9):28-30.
-
2陈宇海.街头务工的进城农民——以福州市为例的调查思考[J].青年研究,2005(10):26-33. 被引量:5
-
3尹晓颖,薛德升,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6):969-973. 被引量:49
-
4刘丽,任保平.中国四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48-53. 被引量:2
-
5徐蔼婷.非正规部门生产规模的估算:数据比较法——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8(6):33-39. 被引量:8
-
6黄耿志,李天娇,薛德升.包容还是新的排斥?——城市流动摊贩空间引导效应与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2,28(8):78-83. 被引量:46
-
7徐蔼婷,刘波.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6):86-96. 被引量:5
-
8金彦平.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8-51. 被引量:3
-
9李金昌,刘波,徐蔼婷.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3(1):58-7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19
-
1陈云龙,陈伟.昼夜两色:城市街头空间秩序的生产与交替——对武汉光谷L路夜市摊贩治理的个案研究[J].都市文化研究,2022(1):175-215. 被引量:1
-
2TONG De1,FENG ChangChun2,LI GuiCai1 & CHEN Peng1,2 1S henzhen Graduate School,Peking University,Shenzhen 518055,China,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villages by GIS-based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53(S1):150-157. 被引量:1
-
3岑梦璐,刘建平.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特征差异比较——基于Mixed Logit模型[J].调研世界,2015(10):44-49. 被引量:2
-
4邢红,刘俊昌,党凤兰.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59-64. 被引量:4
-
5李志刚,于涛方,魏立华,张敏.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的社区转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84-90. 被引量:54
-
6万向东.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J].管理世界,2008,24(1):63-74. 被引量:126
-
7相丽辉,张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8(10):43-45.
-
8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6):1390-1398. 被引量:69
-
9万向东.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159-170. 被引量:34
-
10潘聪林,韦亚平.“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09(2):96-101. 被引量:57
-
1南宁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龚维玲,文晴,罗美英,张少宁.完善南宁市就业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9,22(1):54-57.
-
2林丽娟.浅析城乡就业矛盾[J].发展研究,1999,16(9):23-24.
-
3李戈.再就业政策思路的再探索[J].中国劳动,1999,0(7):9-11.
-
4辜胜阻,李永周.中国城乡就业矛盾及其化解[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55-59. 被引量:1
-
5杨丹华.发展小城镇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J].云南电大学报,2001,3(3):51-54.
-
6是疏导还是堵塞农民进城务工[J].中国劳动,1998,0(11):22-23. 被引量:1
-
7李静利.贵州省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2):143-145. 被引量:1
-
8吴宏洛.转轨中的就业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J].东南学术,2004(S1):75-77. 被引量:1
-
9戴忠炎.对治理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01,0(Z1):24-25. 被引量:1
-
10职业中介的“如皋管理模式”[J].中国就业,2004,0(9):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