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
66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for Sludge Production Decr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当前隐性生长和解偶联生长的两大类污泥减量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前者包括生物体的生物降解和生物捕食 ,而后者主要是利用化学解偶联剂影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污水好氧处理的污泥减量技术有两点不足 :需氧量的增加导致曝气费用的上升 ,营养物的释放影响出水水质。
作者
魏源送
樊耀波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研究室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3-26,共4页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减量
隐性生长
解偶联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28
引证文献
66
二级引证文献
582
参考文献
3
1
Liu Y,Water Research,1998年,32卷,10期,2883页
2
Liu Y,Water Research,1996年,30卷,11期,2766页
3
Wang B Z,Wat Sci Tech,1991年,24卷,5期,197页
同被引文献
728
1
马效民.
乳品工业废水处理[J]
.林业科技情报,2002(3):53-54.
被引量:12
2
龙世程,陈明华,银玉容,马伟文,李钊,陈佩娴,肖晓丹.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研究[J]
.环境工程,2012,30(S2):535-537.
被引量:2
3
魏源送,R.T.Van Houten,A.R.Borger,D.H.Eikelboom,樊耀波,雷开宇.
蠕虫在膜生物反应器和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减量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405-412.
被引量:15
4
张雷,王晖,刘晓艳.
浅谈活性污泥膨胀的诱因及其控制方法[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6):13-17.
被引量:11
5
谢敏丽,孙彤,刘雨,杨学富.
减少活性污泥法中剩余污泥产率的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20-22.
被引量:3
6
席鹏鸽,陈国炜,徐得潜.
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产率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35(3):5-7.
被引量:1
7
冯权,邢新会,刘则华.
以剩余污泥减量化为目标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04,23(8):832-836.
被引量:36
8
尹守东,王凤友,李玉文.
城市污泥堆肥林地应用研究进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5):58-60.
被引量:21
9
赵鸣,吴广芬,李刚.
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与分析[J]
.再生资源研究,2004(5):28-31.
被引量:11
10
金瑞洪,NG Wun Jern.
臭氧对活性污泥特性影响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9):48-50.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66
1
金瑞洪,NG Wu nJern.
臭氧应用于SBR剩余污泥减量的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2):239-242.
被引量:12
2
金瑞洪,NG Wun Jern.
臭氧对活性污泥特性影响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9):48-50.
被引量:22
3
梁鹏,黄霞,钱易,丁国际.
环境因子对红斑顠体虫生长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04,24(5):610-613.
被引量:12
4
杨波,陈季华,奚旦立.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技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126-130.
被引量:22
5
白润英,梁鹏,黄霞.
卷贝进行污泥减量的应用研究[J]
.给水排水,2005,31(7):19-22.
被引量:7
6
安晓雯,仉春华.
污泥减量技术及解偶联剂的应用[J]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4):55-58.
被引量:1
7
蒋轶锋,王琳,王宝贞,刘硕,王正.
污泥臭氧化对MBR运行效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05,25(5):519-522.
被引量:10
8
陈志英,王磊,周琪.
解偶联代谢技术用于活性污泥减量化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
.四川环境,2006,25(1):74-78.
被引量:4
9
程丽华,倪福祥.
剩余活性污泥处理的清洁生产方向[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1):105-109.
被引量:2
10
宋铁红,高艳娇,王佳佳,黄继国.
臭氧化污泥减量技术对出水水质的影响[J]
.净水技术,2006,25(3):53-5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582
1
周峻竹,王丽,张瑶,张敏,宋正万,李永阳.
不同条件下Fenton试剂处理污泥脱水效果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39-40.
被引量:2
2
涂航,张军,张文钊,左薇.
A/O-MBR耦合蠕虫床组合系统中试处理性能研究[J]
.给水排水,2020(S02):29-36.
被引量:1
3
戴财胜,侯俊威,樊文帅,贺茂森.
低温快速热解条件下城市污泥热解炭的燃烧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工程,2023,41(S02):558-561.
被引量:4
4
吕潇枫,王梅,郭雁斌,周冰冰,朱龙.
高温热水解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J]
.环境工程,2023,41(S02):848-850.
被引量:1
5
肖诚斌,安瑾,王云刚,温宗国.
渗滤液好氧工艺智能控制系统应用[J]
.环境工程,2023,41(S01):151-153.
被引量:1
6
丁杰伟,冯宪凤.
剩余污泥中活性成分提取及其酸洗缓蚀行为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1):158-164.
被引量:1
7
柳学伟,王志远.
利用微型动物捕食进行污泥减量的研究进展[J]
.山西建筑,2007(7):342-344.
被引量:1
8
艾恒雨,汪群慧,谢维民.
生物捕食污泥减量化系统的污泥特性[J]
.给水排水,2006,32(z1):72-75.
被引量:5
9
白润英,杜晓力,宋虹苇,云霞.
卷贝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31-37.
被引量:1
10
卓英莲,周兴求.
污泥接种量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3):34-37.
被引量:11
1
李鹤超,严红,肖本益.
化学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15,35(1):9-13.
被引量:6
2
康晓菲,孙志才,田禹.
SRT对附着型蠕虫床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2):158-161.
被引量:2
3
闫旭,李琦路,韩云平,郭丽,刘理涛,孙剑辉.
pH对污水好氧处理过程N_2O产生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5,9(7):3240-3246.
被引量:7
4
魏源送,樊耀波.
蠕虫污泥减量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2005,26(1):76-83.
被引量:30
5
张志峰,韩立峰.
优化泥龄控制改善出水水质节约运行费用的实践[J]
.给水排水,2010,36(6):64-67.
被引量:2
6
詹伯君.
污染源监测和污水好氧处理的智能仪器——YWC-892型BOD微机快速测定仪[J]
.环境保护,1991,19(10):24-24.
7
许天啸.
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减量技术现状[J]
.污染防治技术,2015,28(6):29-30.
被引量:1
8
环境科学技术[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7,13(8):244-245.
9
刘博杰,樊慧菊,封莉,张立秋.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中基于生物捕食作用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11):30-33.
被引量:5
10
王学华,黄勇,王浩.
低污泥产量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与运行条件[J]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773-3777.
被引量:2
中国给水排水
200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