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50-54,共5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4
-
1王新如,郑文.谈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效能[J].教育科学,1997(3):53-57. 被引量:20
-
2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12(4):55-62. 被引量:25
-
3范国睿.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0):37-42. 被引量:8
-
4[苏]索洛韦伊奇克 陈茵梅等译.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1984..
-
5[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 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
6Lieberman, A. (1986)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orking with, not working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3(5).
-
7《荀子·富国篇》,中华书局,1987年.
-
8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9孙运时.略论教育的文化学视角[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3,(8).
-
10孙运时.《略论教育的文化学视角》[J].人大复印(教育学)资料,1993,.
二级引证文献34
-
1翟艳.论教师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20(6):19-21. 被引量:19
-
2张传月.走向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应然发展[J].河池学院学报,2005,25(2):90-93. 被引量:8
-
3周小丁,冷泽兵.隐性教学主体抑制教师主体性的反思[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7-140. 被引量:1
-
4唐美玲.从适应型教师文化走向创生型教师文化——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建[J].新课程研究,2006(11):3-5. 被引量:5
-
5吴薇,杜学元.论我国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133-138. 被引量:6
-
6孟凡丽,李斌.我国教师文化研究:盘点与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3):47-51. 被引量:12
-
7陈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本源、取向和策略[J].天府新论,2007(3):156-159. 被引量:1
-
8李忠琼.对“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7(08Z):72-72.
-
9陈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特点与新策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100. 被引量:1
-
10林浩亮.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策略之一——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校本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8(5):40-43. 被引量:5
-
1吴发科.构建“三元结构”模式理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0S):7-9. 被引量:1
-
2赫栋峰,梁珊.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4):16-20. 被引量:12
-
3刘国阳.“三元论”结构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0):221-222.
-
4郭星.试论素质教育环境的三元结构整合着眼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8):196-198. 被引量:1
-
5于姝,谷力群.“三元结构、梯级发展”的教学模式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学课程为例[J].对外经贸,2014(10):142-143. 被引量:2
-
6黄中益.职业指导的三元结构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9(4):22-23. 被引量:6
-
7李朝晖,陈芳.高等学校管理效益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3):6-9. 被引量:2
-
8李欢欢.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成因及对策——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44-47.
-
9邵泽斌.流动的教育权: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三元统筹”[J].社会科学战线,2014(8):214-220. 被引量:3
-
10辜筠芳.课堂中师生对话的若干类型[J].教育探索,2009(7):23-24. 被引量:3
;